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施琅收复台湾(施琅光复台湾)

施琅收复台湾(施琅光复台湾)

施琅收复台湾(施琅光复台湾)施琅取台湾随着康熙“崇儒重道”政策的实施,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日趋缓和。但割据台湾的郑氏集团仍奉南明为正统,其抗清活动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和作用。而且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内江频仍、政治十分腐败。郑经谋求割据一方,率众窥视福建海澄。故平定三藩之乱后,统一台湾便成为当务之急。初始,朝

施琅取台湾

随着康熙“崇儒重道”政策的实施,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日趋缓和。但割据台湾的郑氏集团仍奉南明为正统,其抗清活动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和作用。而且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内江频仍、政治十分腐败。郑经谋求割据一方,率众窥视福建海澄。故平定三藩之乱后,统一台湾便成为当务之急。

初始,朝廷采取以招抚为主的和平攻势。收效甚微。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晋江衙口人,原为郑成功部将)于康熙七年(1668年)向朝廷密奏,认为对于郑氏不可养痈遗患,宜急加剿灭。康熙当面询问其方略,施琅提出先取澎湖以扼其项,再分析之的策略。此计经大臣讨论后,康熙便下令施琅出师进剿台湾。

施琅收复台湾(施琅光复台湾)

施琅收复台湾(施琅光复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领水师两万余人,大小战船两百余只,由桐山(今福鼎)起航,锋芒直指澎湖诸岛。清军相继攻克澎湖外围的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今澎湖县南望安岛)。郑军守将刘国轩坚壁严守,在澎湖凡可登岸之处筑短墙、置腰铳,形成“二十余里”的壁垒,又趁海潮之机包围了清军。情势万分危急之中,施琅乘着楼船率先欲突入敌阵,不幸眼睛被流矢所伤。他简单处理之后,依旧坚定督战。总兵吴英率队随施琅继进,毙敌三千余人,攻克虎井、桶盘二屿。施琅亲自督军56条战船,分为8队,另以80条战船继后,扬帆直捣敌阵。总兵林贤、朱天贵最先突入敌阵,而施琅则指挥战船两面夹攻,经4个小时激战,焚敌船百余艘,毙敌将及兵卒万余人,遂一举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见澎湖已丢,乘小船仓惶逃往台湾。

澎湖作为台湾的屏障失陷后,郑氏集团上下解体,再无战志,乃遣使乞降。八月,施琅统兵自澎湖入鹿耳门(今台南市西北),登陆台湾。捷报传至北京,正值中秋佳节,康熙高兴地赋诗表彰施琅之功,并封其为靖海侯。

施琅攻取台湾之后,上疏请求朝廷礼待投降的郑氏幼主及其将士,并把他们送往北京。此时,朝廷的大臣们一同商讨对台湾的善后方略。有人主张“弃其地,迁其人”,为此施琅上疏康熙,言若台湾弃而不守,一旦又被外国人占领作为据点,将会骚扰福建沿海地区,永无宁日。因此,他建议经营驻守台湾。康熙摒弃了放牵台湾的荒谬主张,支持施琅的正确意见,在台湾设官驻兵。祖国的宝岛成为东南屏障,并得到开发和治理,从此,台湾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回到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上一篇: 左宗棠传(左宗棠传哪一部书最好)
下一篇: 四大强酸(四大强酸六大强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