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煮酒君
“国学”一词,最早起自日本,最早是日本本土区别中国汉学的本土学词汇即和学。在日本江户时代被本居宣长等学者提出应用,那么日本国学是什么?
日本的两次汉化分别发生在唐朝与明末,日本与中国最早的交流过程在东汉时代,而开始大规模学习中国文化在唐朝,但日本列岛的文化并不仅仅是从中国学来的,也有自身衍生的东西,唐朝后期,极为丰富的佛学文化传入日本,而日本早期的神道教思想,在佛教传入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禅宗和天台宗的思想引导下,日本文化深受佛教影响,甚至日本政治体制也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关系,此后甚至产生了历任天皇退位出家的情况。甚至神道思想与日本的历史体系也开始用佛学进行解释。日本在接受佛教文化后,与儒家文化、本土神道文化进行对比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体系。
对于外来文化的模仿,起初是日本的第一步,但是日本与中国就文化而吸收观念不同,因此日本人将在对于文化精神的寄托加入了外来文化中,从而衍生出自己的文化。
日本国学的核心——和魂
日本的国学体系也很复杂,在世界上有专门的日本学一科,但是人才不多,无论日本本土还是外国,对于日本学研究都不是很大。
(日本国学泰斗本居宣长)
日本的菅原道真是日本最早提出和魂思想的人,菅原道真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公卿,学者。生于世代学者之家。长于汉诗、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894年被醍醐天皇任命为遣唐使,但根据唐朝国内形势和渡海艰险,提出停派遣唐使的建议,故未成行。895年任中纳言,后兼任民部卿。899年任右大臣职。901年因左大臣藤原时平谗言于天皇,被贬为大宰权帅,调往僻远之地,郁郁而终。
他将自己所著的诗和散文集结成《菅家文草》、在太宰府时的作品结集成《菅家后集》、还另编著有《类聚国史》。日本的《古今和歌集》中有节录他所著2首和歌。他也是日本三代实录的编者。菅原的“和魂汉才”是在日本古代的“绳魂弥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和魂”除了包括“绳魂”以外,还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汉才”是指汉代以后的中国技术,它不仅包括“弥才”中的技术器物,还包括技术制度及其观念。
和魂思想至此成为日本的思想核心,日本思想颇受佛教思想影响,因此吸收了佛教的寂、枯、哀,灭的观点,加之吸收了儒家忠义、气节、道义、责任、至诚等思想的影响,在原有神道思想上,形成了独特的和魂,并体现在日本特有的艺术上。
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就极为提倡和魂,把这种艺术发扬光大就形成了和学也就是日本的“国学”本居宣长与荷田春满、贺茂真渊、平田笃胤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他们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其古典的研究运用实证的方法,努力按照古典记载的原貌,排除儒家和佛家的解释和影响,探求“古道”。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
日本思想——古学派与武士道
明末,中国陷入一个思想空前而社会动荡的乱世,远处的日本也是一样,随着阳明学的传入,官方的朱子学地位产生了挑战,荷兰人开关,导致了日本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科:兰学。
明末朱舜水先生前往日本后,其独特而史学思想成为了日本史学的另一种发展方式,于是形成了一门以尊王攘夷为核心的古学:水户学。
朱舜水的思想带动了日本思想的改变,促进了国学与古学的振兴,日本著名兵法家山鹿素行,即主张废除阳明朱子学,直接从先秦的典籍寻找正道,这便是古学派,山鹿素行在此思想上创立了武士道思想体系,对日本影响很大。
(日本武士道创立者 山鹿素行)
本居宣长所处的正是当时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侧重点在于治平,他将武士道的尚武精神理想化,认为儒道二家的浸染使大和民族失去了“丈夫的精神”。本居则在文论与艺术领域用力较勤,他明确地将文学与伦理学剥离,以“物哀”作为评判文学好坏的标准,并最终归结于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主义的艺术理念。由此演绎,本居在神道神学方面亦有建树,初步确立了日本民族国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喜欢鲤鱼与樱花,这是受武士道思想影响导致的,日本学习了中国的儒学,也知道盛极而衰的道理,但是日本并没有选择中国寻求中庸的道理,而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即在巅峰时刻结束自己的生命,带着荣耀死去。日本人推崇鲤鱼与樱花即因为此,日本人认为鲤鱼忍受刀割而岿然不动,樱花飘落一叶不留的精神与武士道的境界相同。
日本文学——和歌、物语、俳句
和歌是日本相对汉诗而言的日本诗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短歌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和歌产生时间很早,在平安时代就很风行,于是有一种独特的文集体《万叶集》产生。日本人喜欢在樱花下,席地而坐,饮茶时,拿起一张纸片,写下随感,打着拍子唱起来这便是和歌的一种意境。
日本和歌“歌圣”柿本人麿将和歌用文字表述,使原本心口相传的作品得以固定,可以在书斋中创作、推敲、赏鉴。脱去了口头歌谣的粗鄙,逐渐具有了深刻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例如:
吉野象山间,巨木高千寻。
群鸟啼枝头,喧闹声入云。
河滩清且澈,上植楸木林。
夜深万籁寂,惊闻千鸟鸣。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本居宣长将物哀、风雅、幽玄三种思想融入俳句,使得俳句非常注重空灵,冷寂的意境。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将以前以滑稽突梯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去。
例如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跳进水中央,
扑通一声响
物语是一种独特的日本文体,意为故事或杂谈,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十世纪初。它在日本民间的基础上形成,物语文学分为两个流派,一为创作物语如《竹取物语》、《落洼物语》,纯属虚构,具有传奇色彩;一为歌物语,如《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以和歌为主,大多属于客观叙事或历史记三。这些物语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缺点则是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整性。最著名的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平家物语》、《落洼物语》等,紫式部写的《源氏物语》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浮华之气,名声很大,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紫式部像)
日本戏曲——能剧
能剧也称能乐,是日本独特的一种戏曲方式,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逐渐产生。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
“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
“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能剧必须有面具,即指代表演的身份,能剧包含了舞蹈、语言和音乐拍子。这是日本独特的一种形式,能剧背后是日本万物有灵论思想的延伸。
日本绘画——浮世绘
(日本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风俗画,公认的浮世绘创始人菱川师宣最早是以春宫图的形式绘画的风俗,使得“浮世绘”多了一些情色,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廉宜,并易于购买。
18世纪中叶,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术的进步以及浮世画深受人们欢迎,铃木春信创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于是以画美女而闻名的大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和喜多川歌磨先后出现。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
“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束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
欧洲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曾经评价中国春宫图与日本浮世绘的性描写,中国普遍注重意境,环境细腻精致,男女之间也不是脱得赤条条的,往往女性都会穿戴鞋袜以体现美观,而春宫图一般也会有人偷窥,这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性意识,给人以一种羞涩感。而日本浮世绘的性描写比较大胆,一般男女缠绵,交合被描写的很赤裸裸的,松散的和服、迎奉的状态,体现日本开放的性观念以及感情宣泄。这一对比体现出中日性观念很多不同。
版权@煮酒君谈史 所有,首发今日头条,如需转载到其它网站请联系本人。工作联系、约稿:leehangsung@163.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