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问我什么是国学,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这个回答相信会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什么叫国将不国之学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国学”这个词的来源。
“国学”一词,自古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蘩为节”。《礼记》当中也有“国有学”的字样。到了唐代,在庐山下曾设立“白鹿洞国学”。宋代的朱熹把“白鹿洞国学”改成了“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但是以上所讲的“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
1898年维新改革最高涨的时期——当年5月,张之洞写了一篇大文章叫《劝学篇》。《劝学篇》“外篇”里有一节专门讲“设学”——设立学校。他说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921 年梁启超写《清代学术概论》的时候,转述了张之洞的这一主张,但对他的说法作了改变。他说,自从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国一时以为“至言”。张之洞本来是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却转述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此以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晚清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判断,就被所有研究文化和历史的人记在脑子里了,而忘记了张之洞在《劝学篇》里面本来讲的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这里张之洞讲的是“旧学”,梁启超讲的是“中学”,其实两者都是一样的,根本上讲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可以看做是“国学”一词的渊源。
但是这一时期,包括当时的大臣李鸿章都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只有学习西方技术才能救中国,于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同时,很多中国人对于中国腐朽的封建文化制度产生了严重的抵抗情绪,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救中国。大量的中国人开始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西方文化的引入,直接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变革,戊戌六君子推动的戊戌政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西学东渐”之后,有一些文人也开始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904年邓实发表了《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22年,章炳林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炳林又在苏州创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后来他的演讲经过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
由此可见,“国学“”的出现是相对于“西学”而言,是在国家被西方文化大量渗透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情况下出现的。因此,我将它称为国将不国之学。
那么,关于“国学”的概念,近现代有很多说法,胡适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一词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一书。“国故”这个词,大家就觉得可以成立了。这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适之先生第一次对国学的概念作了分疏。
但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太宽了,后来这个定义事实上没有被学术界采纳。
学术界在三四十年代都不约而同地都认可“国学”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什么是中国 “固有的学术”呢?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到宋代的时候,就是以朱子为集大成的理学。而到明代,则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清代的学术比较发达,到清代中叶的时候——主要是乾隆和嘉庆时期,以考据为主要特征,也叫“朴学”,甚至也叫“清代汉学”。上述这样一个学术史的流变,大家觉得这就是“国学”。
但是本人认为,“国学”分范畴不应该这么狭窄。
1922 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1923 年,北大“国学门”要出版一个刊物,叫《国学季刊》,发刊词请胡适之先生来写。胡适之先生有西学的底子,又有中学的底子,他喜欢下定义。他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一词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一书。“国故”这个词,大家就觉得可以成立了。这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适之先生第一次对国学的概念作了分疏。
但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太宽了,后来这个定义事实上没有被学术界采纳。
事实上,学术界在三四十年代都不约而同地都认可“国学”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什么是中国 “固有的学术”呢?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到宋代的时候,就是以朱子为集大成的理学。而到明代,则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清代的学术比较发达,到清代中叶的时候——主要是乾隆和嘉庆时期,以考据为主要特征,也叫“朴学”,甚至也叫“清代汉学”。上述这样一个学术史的流变,大家觉得这就是“国学”。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国学班”,“国学讲堂”甚至“国学学校”,就是以诸子百家之学为主,绝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国学”就是古代儒家哲学思想体系,这是狭隘的。这些诸子百家之作、四大名著等书籍,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忠君顺臣。这些思想之所以流传下来,几乎都是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当然,我们现在的人看这些书未必就会被这种思想而左右,但是思想意识是一个潜移默化 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人力所能控制的。
另一方面,“国学”在现代的兴盛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时期都出现在了先秦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进入现当代,中国民众的思想被西方文化改造的差不多了。现在的人更注重物质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思想上出现极大的退步。现当代中国文化没落到根本没有新文化思想的产生,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的损失。
本人认为,国学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应该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这些合起来才叫国学。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古代除了儒家思想之外的历史、经济、哲学、书画、音乐、术数、医学、建筑等这些所谓的“旁门左道”才应该使我们所要关注的。因为这些东西,才是现代文化衍生的根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