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了解了文化的概念、作用、特征、表现、本质和价值观后,也彻底清楚了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让我们回到本书开篇的问题:国学是什么?国学和文化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文化与国学之间首先是一个包含关系,文化的范畴实际是既抽象又具体的,所以文化一定是包含国学的,而国学只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核心。我们只有了解中国的文化,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最顶层的设计——国学是什么。
谈到国学,这个词近几年非常流行,很多人以为这个词在学术意义上的出现,应该在很早以前,觉得可以追溯数千年。其实不然,国学这个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顶层设计展现出来,是在1905年。
当时整个中国思想界非常混乱,其中西化者占了上风,传统文化坚持者占下风。这时出现了一位叫邓实的学者,他提倡要建立一个组织,把中国文化保留下来,这个组织叫“国学保存会”,章太炎、刘师培等国学大家也在这个组织中。邓实对国学作了一个定义:“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而章太炎先生把“国学”一词解释为“一国固有之学”。
什么是“一国固有之学”呢?
我们来看汉字造字的哲学表意。这里面的“固”字,不是一般理解的固定、固执、稳固的意思。
“固”字,外面看起来是一个大的“口”,这个字不念“口”,念“wei”(发音围),这个“口”字表达的意象是循环往复、自成系统;“口”里面有一个“古”,我们把祖先传承下来的东西叫做“古”。
所以“固”字就是自古以来,循环往复不间断,而且成为体系的事物。章太炎先生选用了“固有”是有特殊含义的,“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的简化词组,中国的国学就是自古以来一直传承下来,没有被断掉的学理体系。
历史走到现在,我们又放大了视角,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定义国学。国学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对人们的思维产生影响的系统学术理论。这里有三个关键词要注意:中国文化、系统、思维。第一,国学基于中国文化;第二,国学必须是一个系统理论;第三,国学一定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
讲到这里,大家就能理解国学是什么了。比如古典小说不是国学,虽然小说对人的思维有启发,但它对思维的影响不系统,只能泛称中国文化。国学必须是对人思维有影响的、自成体系的一套理论。凡是不成体系的理论,都不能称为国学,只能泛称为中国文化。这一分辨点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理清了国学真正的含义。
▲
《国学之树》
国学智慧启蒙的优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