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文源 | 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作者 | 思小妞
去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从五楼天台一跃而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西安交大博士在读生杨宝德,因导师的过度干涉他个人生活,也自杀了。
其实类似事件在留学国外的中国学生身上也会发生,犹他大学的唐晓琳,读博7年、发了6篇论文后导师依然未允许她毕业,最后无奈选择自杀;以及在美国的王敖教授揭发徐钢副教授性侵多名女生近20年……
我在美国还听过土耳其、印度的博士生被导师“迫害”的消息,可很少听说类似的惨剧会发生在美国学生身上,为什么呢?
美国高校也是导师制,大部分时候只能靠导师的人品、自身的运气来搏一搏。能避免惨剧终究还是与人有关,而这个人取决于学生和导师两方面。
“
我周末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啊!
”
不得不说美国很多的学生更勇猛,想让他们受气,没门儿!
唐晓琳的导师是Saveez Saffarian,他的妻子也在同一所学校担任教职工作,之前就曝出过不让自己的美国学生毕业的消息,这个学生怎么处理的?直接找律师来打官司,最后脱离与原导师的师生关系,挂名别的导师名下,顺利毕业。
还有,我的一位美国朋友上学期刚换了导师,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导师太push、给的科研帮助也有限,大吵一架后直接找系主任换导师。现在新导师组里做了一学期,开心的不得了。
帮忙做家务、接孩子、陪你聊天、送饭、甚至以上床要挟毕业,这些事在美国学生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美国学生看来,我是来读博的不是来卖身,咱俩是师生关系,不是主仆关系。
我认识的一位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印裔小哥,导师让他周末来实验室给另一个项目帮忙(还是好言相求那种),第一次、第二次他答应了,第三次他怒了,直接怼回去说“我是无偿的,为什么要帮你?我周末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啊。”
相比较而言美国学生们:
第一、更懂得用法律和制度来保护自己,而非像中国学生一味隐忍最终受不了走上绝路。
第二、更加平视而非仰视导师。
平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当我遭遇不公对待时,我有勇气与之搏斗。勇气这个东西如果你缺乏,即使没有恶魔导师也总有别的妖魔来加害你。
第三、更积极去改变而非一味忍受或抱怨。
很多受害的中国学生都会留下让人心疼的绝笔或者和父母、朋友抱怨的短信,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只能忍下去或者走上绝路。
就像陶崇园自杀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老师不守承诺阻拦其出国,他以为出国没有导师推荐就没希望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啊,如果他能了解更多一些,比如国外申请博士的流程、国外导师重视的东西也绝不至此。
世上根本没有绝路这条路,除非你自己不想移步离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