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享年95岁。我想先生之所以长寿,缘起于国学。老先生学习国学,壹生的心得总结为:“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是他一生的感悟,先生无私地传递给我们,为国学的传承奉献一生。
在国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大师,在世的本就不多,季羡林已经走了。南怀瑾的离去,无疑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对于国学,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老祖宗的“古董”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学又不能指导我们实践,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在我看来,不谈国学的其他现实意义,单就管理学这个角度而言,现代管理思想大都引进西方,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才能建设、发展、管理好中国。因为我们获取的西方管理知识都是外在的管理框架(只能做到形似),而我们的管理必须扎根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观。将中国的内核与现代管理方法结合,所以我才沿着中国重要的国学经典,溯流而上去感受中国的古典哲学,涉猎四书五经、黄老孔孟之说,希望在管理学方面能有点浅显的体会。
除了管理这个方面,我想国学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指导我们生活,也就是老先生所说的“从容过生活”。
老先生一生对佛、道、儒三家的学说进行了系统地解说,融会贯通,别具壹格。他学识渊博,我们从他的作品的行文语气就能感受到大师的儒雅风范,谦逊、虚怀若谷、思想深邃、思考理性。很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我未能读完他的作品,仅大略的看了《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杂说》等书,颇有体悟。然而这些体悟都是源自他的阐释。在国内,有一些学者研究国学,他们大都是拾人牙慧。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说:“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所以他一生不著书,只编书。
相同的,国学发展已久,以下对国学的一点浅见,也都是我拾人牙慧而来的。主要的是将自己阅览国学的线条梳理一下,
南怀瑾先生提出:把佛家比作“杂货店”,道家作为“药店”,儒家作为“粮食店”。确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朝代变迁,深深地印证这一点。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开始大行其道,因为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食粮,缺失不得。一直到现在,儒家的一些思想依旧代表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人们,这也是体现了儒学之于国家管理的重要性。
古人有句话“内用黄老、外用儒术”,黄老即黄帝和老子。都实行无为而治。道家推崇清心寡欲,无为即是有为。每当国家出现动乱,朝代更叠,需要拨乱反正时,大都是到药店去请道家思想,来平定天下,代表人物有:伊尹,姜太公,范蠡、张良、陈平、诸葛亮、魏征明代刘伯温、清朝范文程。每个朝代都有代表人物。(PS.老庄哲学里面体现的权谋之术,很有研究价值,《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融入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在道家达到巅峰的时刻,是汉代。汉文帝的母亲薄氏,汉景帝的母亲窦氏都深谙老庄哲学,两代帝王深受影响,因此“文景之治”是在以黄老哲学为立国之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到汉武帝时,初期武帝虽然遵从道家的思想去“革故鼎新”,后来为了自己的励精图治抗击匈奴和中央集权,开始选贤举能(举孝廉的初创),大量招募儒士,以至于“独尊儒术”,预示着道家开始让位于儒家。虽然这壹时期道家思想得到发扬,有代表性的是淮南王刘安编写的《淮南鸿烈》(现名《淮南子》),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道家式微而其精神依存。其实汉武帝开始,汉朝推行的对内的权术依旧用道家,对国民施政冠上儒家的名目,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随着西汉的没落,在魏晋时期,融合儒、道两家思想兴起了“玄学”,学术的建立是在《老子》《庄子》《周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预示着两种思想的联姻。支持“出世”的人生哲学,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和东晋的陶渊明。而与儒家倡导的“入世”对立,其实“世”即“仕”,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体现了入世的人生哲学。所以儒家有“外王内圣”的说法,要求内外兼修。而道家明显比较走了中庸路线,《道德经》里说“功成名遂身退,天知道也”,倡导大家要能入世,也能出世。范蠡就是杰出的代表。
其实在魏晋,乃至唐朝,鼎盛的还有佛家,魏晋时期的各种石窟佛像就是见证,佛家思想由外国创造引入,并未能让广大的中国人民引起情感共鸣,不能融入大众的价值观里。所以佛学流传有限,而且就像南怀瑾先生说的“杂货店”一样,在精神上有需要的时候,大家才想起抱佛退。
到了宋代,儒学达到鼎盛时期,由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注解了四书五经。真是成也朱熹,败也朱熹。朱熹按照自己的思想解释了四书五经,受他的主观影响,将儒家的精髓狭隘化,桎梏了人们的想法,儒家思想成了“朱氏儒家思想”这壹举动无疑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也因此给儒家思想带来了灭顶之灾。
到了明朝,有个皇帝叫朱元璋,因为自己没读过书,想给自己的脸上贴金,准备认定姓朱的“朱熹”跟自己同宗,让世人知道自己与理学家朱熹的关系,但是面子上实在过不去,这事就此作罢。可是,他沿用了科举制度,并且限定考四书五经,而且考试规定考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朱元璋推波助澜。随着清朝沿用这种科举制度,八股文迫害了明清两朝的读书人,思想被圈禁在朱熹的思想里面,跳不出来就成了腐儒。由于朱熹以及儒家思想维护了皇权统治,问题就来了。
到了近代民国,孔家店本来是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三位董事创办的股份制公司,没想到1000多年后,他们公司聘用的总经理朱熹,经营不善,思想禁锢,没有正确发挥儒家思想,与时具进。近代在新文化的革命浪潮中,孔家店首当其冲,打到孔家店。孔家店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濒临倒闭。
到了新中国,随著文化春天的到来,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研究儒学的人也多了,学术工作者抽取儒学精华去其糟粕,力图挽救儒家经典。
如今,当经济的过热发展,当人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怅然有所失时,渴望回归国学找到精神慰借。
这几年的国学热就是见证,同时儒学反映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深深植入中国人的骨髓,这样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国学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检验,它能够延续下来。它是自然选择、历史选择的产物,这足以证实国学存在的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