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国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国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学问,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国粹。国学作为各种文化知识载体,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国人增强自我修养,提高知识层次,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与有效途径。学习国学,弘扬国学,已经成为国人共识,特别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学将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作用之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是各种语文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范本。而语文知识则是学习其他知识基础工具。学习国学目之一就是要学习古文文法,语法与文字。假如一个古文文法、语法,古文虚词、实词,文字古义与今义都不懂人,又怎么能读古文,更谈不上懂古文思想内涵与学习古代文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有失传危险。例如:《论语》中这句话,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可译为,孔子说:“跟有仁德人住在一起,才是好。如果你选择住处不是跟有仁德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呢?”这里“里”指是“住处”,这里“处”指是“居住”;再如,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可译为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再如,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可译为: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与事,没有固定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这里“适”读音dí,意为“亲近、厚待”。这里“莫”意为:“疏远、冷淡”。这里“义”指:“适宜、妥当”。这里“比”指:“亲近、相近、靠近”。学习国学,就是要使学生了解掌握语言文字知识,进而能够读懂古典文学、文献,理解其要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作用之二: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录中华传统美德大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材宝库,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记载了众多人与事,蕴含着丰富做人与做事道理。“厚得载物”、“知义明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构成社会人伦价值系统。例如我校校园东墙一面张贴着孔子画像以及“忠、孝、仁、义、礼、智、信”解释,同时每个字都配有具有代表性事例。如:“忠”字列举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怎样报国;“孝”字列举了“岳飞孝母赴国难”伟大壮举;“仁”字叙述了“大禹治水不回家”事情;“义”字真实描述了“孟母教子三迁居”这个感人故事……不但校园内具有这样文化气息,学校主楼与西楼楼内每层楼楼道两侧墙壁上都挂满了“三字经”、“弟子规”、“中华古诗词”以及“孔子”“孟子”等篇章,都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全校师生无时无刻不受着感染;同时学校结合各个节日不断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工会结合“三八妇女节”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吉林市松花江中学王琦老师”如何教育学生学习“弟子规”报告录像,观看后,全体教工写了观后感,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每次全体教师大会领导首先向全体教师问好行鞠躬礼,领导身体力行,感染到全体教师见面问好、师生问好、生生问好,这些都是常事,全校师生都能以愉快心情进行工作学习,敞开心扉进行心交流,共同构建与谐校园。体现了“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办学理念。这些正是今天构建与谐社会不可或缺德育因素,也是构成起码社会道德要求。学习国学,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建立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发展相一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道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