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浅谈国学的几个特点

浅谈国学的几个特点

浅谈国学的几个特点国学在遭“冷遇”几十年后,近年来有了一定的热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属于哪个年龄段,都有必要学点国学,了解一些国学的基本知识。“国学”一词自古有之

国学在遭“冷遇”几十年后,近年来有了一定的热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属于哪个年龄段,都有必要学点国学,了解一些国学的基本知识。“国学”一词自古有之,只是意思与今天大不相同。《周礼·春官·乐师》曰:“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最初的“国学”指国家学校。汉朝改国学为“太学”,晋朝又更名为“国子学”,北齐称其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直至清朝终结。宋明以来,国学被赋予新意,代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文、艺、杂均属国学范畴。

国学的核心是文治与教化。文治与教化呼唤的不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进化,它呼唤人的善良与美丽的心灵,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呼唤生命意义的充分实现。国学,特别是儒家教育是“成人之教”(教人做人),而非“技能之教”(教人技能),这一点与西方大相径庭。过去一百多年,大多数人认为西方的“技能之教”优于中国的“成人之教”。如今,随着工具理性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中国“成人之教”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

根据个人读书心得,我试着归纳了国学的几个特点,以供方家指正。其一,国学谋求“无用之用”。庄子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人走路时,双脚落在地上,支撑人体的永远是两个脚印大的面积。如果把脚印之外的地面去掉,只保留两排脚印,其他地方都成了万丈深渊。此时还有人敢走路吗?两行脚印之外的土地没有直接支撑人体,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用处,那就是无用之用。国学谋求的就是这种“无用之用”。

其二,国学不求“明智”。儒家提出“亢龙有悔”的命题,意在告诫人们,智慧有度,并非越发达越好,用过头则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子提出“大智若愚”的命题,章太炎说大智若愚就是“执雌守黑,不敢自遂”。雌是柔和的意思,黑是暗昧、糊涂的意思,遂是放任的意思。章太炎要人们安于柔和状,做事遵从天道,不以不知为知,不自以为是,不自作聪明。

其三,国学倡导知行合一。中国的文化形式观念全部来自于自然的“行”,国学跟着自然亦步亦趋地走。一般的民族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人是有欲望的,跟着自然走不一定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克服人的本能欲望问题上,儒家、道家、释家(外来)高度一致,只是具体细节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

其四,国学包罗万象。国学不像科学或哲学那样纯粹,几乎包罗万象,因为它是建立在效法自然基础上的。中国人善于采用综合的方法认识世界,认知的对象必然是全方位的。包罗万象并不意味不分主次,信仰是国学的核心。信仰什么?信仰自然,信仰天道,信仰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是中国信仰最直接的产物。如果“理性主义”可以概括西方哲学的话,“天人合一”则可以概括中国的哲学。

其五,国学不可复制。世界各国的文明或历史文化都不是连续的,只有中国完整地保留了三个“连续”:(一)、历史是连续的。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1911年,每年记史,从未中断过。从隋朝至清末每日记史,未有中断。(二)、文字是连续的。秦朝用小篆统一六国文字,随后汉字发生隶变,至今汉字的字形与读音基本是稳定的,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堪称世界唯一。(三)、中国人的信仰和哲学理念是连续的,天人合一的信仰与直觉的方法论始终如一。

此外,国学还具有开放包容、逆人欲等特色。把握国学的几个特点,现代人便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等)有选择性的学点国学。

上一篇: 中国现代十大辟谷大师排名 中国十大养生名人 中国有名的养生专家
下一篇: 最受争议国学大师南怀瑾:被李敖骂骗子,小学肄业,95岁终老太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