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就义诗》
蔡庭锴生平(蔡廷楷)
民国初期,国家政局动荡,广大民众生活在水火之中。此时有无数英雄先辈涌现出来,为了民族复兴大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1927年,蒋介石为了自己的权欲,将屠刀伸向昔日的合作伙伴,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我党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可惜这次起义最终失败,其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一个人的率部离队关系很大,这个人就是蔡廷锴。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廷锴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在不少历史事件中都有他的身影。不过同他辉煌无比的后半生相比,他的人生初期的闯荡之路却非常不易,因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892年,蔡廷锴生于广东罗定县。当时正处于清末时期,清廷苟延残喘,国力渐衰,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生活非常艰难。
贫困的家境无力供养蔡廷锴读书,一直发奋图强要改变人生的他也只能走从军之路。18岁时,蔡廷锴报名参加了广东新军,一年后武昌起义爆发,广东宣布支持革命起义独立,广东新军改编为省警卫军,懵懵懂懂的蔡廷锴经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此后十余年,蔡廷锴跟随部队参加了不少战斗。多年积累下的战斗经验,总算为他的提升攒够了资本,北伐战争爆发时,蔡廷锴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28团团长。
8月下旬,北伐军在湖南平江攻打陆云混成旅时,蔡廷锴率28团担任右翼,战斗中蔡廷锴冲锋在最前方,团长勇猛,28团全团官兵士气大增,敌军不敌很快溃败,洞岭战斗的胜利,蔡廷锴团居首功。
这次战斗中蔡廷锴左手受伤,但一个月后,伤势还未痊愈的蔡廷锴带伤返回部队。武昌战役中,他又率28团率先攻入武昌城。北伐结束后,蔡廷锴先是升为24师副师长,后调到第十一军担任第十师师长。
南昌起义爆发时,蔡廷锴正在庐山参加军事会议。而他的第十师正在叶挺率领下成为南昌起义军的主力。听闻起义的消息,心里焦急的蔡廷锴乘火车赶往南昌,来到南昌就听说自己的部下与第20军的兄弟部队起了冲突。
他一边与第十师联系,要求部下主动道歉认错,一边写信给叶挺、贺龙等人,表达自己愿意参加起义的“坦诚”之心。叶挺、贺龙闻讯后亲自迎接蔡廷锴,在起义第二天,不但让蔡廷锴依然带领第十师,还让他担任第11军的副军长。
但谁也没有料到,这只是蔡廷锴的缓兵之计。在他作为先遣队,率第十师率先南下后,于8月4日在进贤城,与亲信密谋后接触部队所有共产党员的职权和武器,礼送他们出队后,就设法与南京方面联系,最后在陈铭枢的牵线下,投奔了蒋介石。
蔡廷锴的叛离对起义军影响巨大。
南昌起义主力约两万两千余人,而蔡廷锴的第十师是主力之一,共5000人。就在他叛变不久,20军参谋长陈浩新也带着数百人脱离。两次叛变令起义军损失四分之一的兵力。
后来经过瑞金、会昌战斗,以及行军途中各种原因的非战斗减员,在潮汕地区进行是否能够立足的汾水战斗中,却因伤亡惨重惨遭失败。后来刘伯承曾经说过:“如果当时在南昌就扣留蔡廷锴,第十师还在的话,这次绝对是个大胜仗。”
此后数年,蔡廷锴是非常支持老蒋的。不过东北沦陷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让蔡廷锴渐渐寒了心。
淞沪抗战,他率第十九路军与日军殊死搏杀,但南京政府最终与日方和谈,后来还想整肃、肢解第十九路军。
虽然在蔡廷锴、蒋光鼐的力争下,蒋介石没有达到目的,但蔡蒋两人已经与蒋介石两心了。
19334年1月,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人在福建创建的革命政府解体后,蔡廷锴去了香港,此后一直进行反蒋斗争。
抗战爆发后,蔡廷锴回到南京,开始投入到抗日事业。他历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粤桂边区总司令。虽然为抗日事业耗费大量心血,但毕竟不是老蒋的嫡系,况且此前还“反过蒋”。不会受到蒋介石的信任,1940年他辞去军职,与爱妻罗西欧闲居桂林。
抗战胜利后,蔡廷锴与何香凝等人在广州创建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他还当选为民进会主席。北平和平解放后,他获邀与众多爱国民主人士来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政协的筹建工作,建国后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纵观蔡廷锴的一生,跌宕起伏,他从一位贫民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北伐名将,可惜南昌起义中的表现,成为他的人生污点。
但作为一位职业军人,他谨记从军的初衷,一直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为抗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一位值得尊敬的抗日将领。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一直为国家的和平统一尽自己的努力,建国后也受到新政府的重用,身负重任,将自己的余生投入到祖国建设中。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