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韬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近些年来,社会上掀起一股“国学”热潮,但对国学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种不甚明晰的状态。所以想就国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略作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一、“国学”释义。什么是国学?顾名思义,国,国家;学,学问,学术。国学就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学问、学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本国特有的学问、学术,都可称之为它本国的国学。我们称之为国学者,所指就是我中国特有之学问、学术,如此而已。学问,谓知识的总和。何谓学术?学者,指学识、学说、观点、主张等;术者,指方法、手段、技艺、方略、律令、典制等。学以明理,术以致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产生过各种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创造出各种改造自然的器物生产财富以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的需要。
(左为吴山明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顾问,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历代又有各自的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种典章制度、治国方略。学术文化积淀深厚,蕴涵丰富。凡我中华民族以往产生的思想意识与从事的社会实践给后人留下的有历史价值的印记,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皆可一言以蔽之曰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皆可一言以蔽之称之为国学。这样说来,“国学”岂不成了“传统文化”的同义语吗?二者并不相同,因为两者的视角不同:称之为传统文化,重在传统文化本身的存在与传承;称之国学,重在对传统文化存在与传承的研究。
(中为朱妙根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顾问,原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总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经过我们祖先世代社会生活的实践,一代一代的学者将他们研究的成果著之于典籍,使之得以传承。无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传统。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国学,不传承传统,而是应该学习国学中认知传统,从传承传统中充实自己,使传统为我所用,成为丰富当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财富。
二、“国学”概念的提出。“国学”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提出来加以关注,予以研究,是近代的事。因为,在古代,国学就是学者学术活动的全部。
(右为杨益民博士,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浙江今明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清代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学术也日渐东来,传统的中华文化受到冲击。于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提出“科学”、“民主”理念的同时,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使两千年来作为社会主导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面临倾覆之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危机。在此背景下,晚清民初之时,一些学者提出“振兴国学”的口号,以之与“西学”抗衡,希望借此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于是就拉开了重建传统的序幕。
(右为肖鹏博士,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深圳神尔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此间,出现了国学宣讲组织与研究机构。1906年9月,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学振兴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相继成立国学研究机构的国学门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门还出版刊物《国学季刊》。胡适与梁启超先后开列国学书目《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与《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目)发表。国学成为学人普遍关注的学术课题,陆续有研究论著问世。章太炎组织的国学讲习会,在宣倡国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章太炎本人就多次进行国学讲演,他的《国学概论》一书就是根据上海讲演记录整理而成的。
(左为许铁铮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他晚年在苏州国学讲习会所作的最后一次讲演,题名《国学讲演录》。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版的以国学命名的专著,尚有范皕诲撰《二千五百年来之国学》、顾盖臣撰《国学研究》、钱穆撰《国学概论》、曹伯韩撰《国学常识》等。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国学”命名的专著,主要出版于台湾,如董桂先撰《国学问答三百题》、黄章明等撰《国学方法论丛》、李九瑞撰《国学表解》、王易撰《国学概论》等。中国大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传统遭到严重的摧残破坏。
(右为郑艮安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社科联副主席)
当人们对传统降低信仰而尚在文化迷茫之中的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又带来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与传承又都面临着新的、可以说是更为严峻的危机;特别是青少年,是否会出现“数典忘祖”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再次提出“振兴国学”的口号以警悟世人。近些年来,全国不少高校与研究部门成立国学研究院、所,同时也有不少介绍与研究国学的著作先后出版,如胡道静主编《国学大师论国学》、桑兵撰《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孔祥骅撰《国学入门》、詹杭伦《国学通论讲义》等。
(左为徐文荣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文物局局长)
不难看出,上次世纪之交与这次世纪之交先后两次提出“振兴国学”,皆时事使然,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但提倡振兴国学,并非要固守国学旧垒,拒外族文化于国门之外,而是要使国人都能更多的了解国学,认知传统,在了解、认知的基础上,反思自我传统,审视外来文化,通过认知鉴别,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外来的,一律优胜劣汰,优者继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国人岂可等闲视之!
(左为王集法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文联副主席)
三、国学的载体。国学涵盖宽泛,内蕴丰富,我们后人何以知之?全靠古代文献的记载。由于古代文献的记载,国学才得以延续后世,使代代中华儿女都能够分享到祖先创造的辉煌。所以说,古代文献是国学的载体。国学记载于文献之中,古代文献成为国学的集散地:集聚在这里,又从这里传布(空间),流传后世(时间)。我们要了解国学,首先要了解古代文献,然后方可进而登堂入室,去探索它、发掘它的工作,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它为今天服务,为美好的明天增光添彩。
(右为韩章训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志办主任)
中国古代文献有两种类型:一为传世文献,一为考古文献。传世文献是指一直在社会上流传的古代文献。从载体上说,传世文献主要是纸书文献。传世文献的学术分类,长期以来主要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方法。经部著录经书(儒家经典、附小学类图书),史部著录史书,子部著录诸子百家书及科技宗教书,集部著录诗文集。古代四部分类著录文献,文献实分五科:一曰经学,二曰小学,三曰史学,四曰子学,五曰文学。
(左为张水绿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地名办主任)
考古文献是指原被埋没、后世发现的古代文献。从载体来说,考古文献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石刻、简书、帛书等文献。中国的考古事业,若溯其源,可从北宋兴起的金石学说起。真正的科学考古,是在上世纪初才开始的。自二十世纪初至今,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获取的大量文字资料,是保存在地下的文献,它与地上文献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的文献遗存。考古文献重新面世,生发出诸多新的学术领域,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充实并扩大了国学的蕴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左为郑妙坤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县计经委副主任)
百年来,近代考古的普遍开展,发现的文字材料,诸如甲骨文、金文、石刻、简书、帛书等皆丰硕可观,众多学者在考古开辟的新学术领域开荒耕耘,撰写了大量的研究论著,甲骨学、金文学、石刻学、简书学、帛书学等蓬勃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使考古文献所记载的文献国学内容得显于世,并大放光彩。考古文献的学术分类,依其载体,主要有甲骨学、金文学、石刻学、简书学、帛书学等五种。传世文献与考古文献都是国学的载体,国学依赖它们得以记载与传承。
(左为牟学农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四、先哲时贤论国学内容。国学蕴涵丰富,其主要内容,都有哪些?现就章、钱、顾、傅、程、詹、乔七书为例,简列其目,借以了解先哲时贤介绍国学的专门著述所范围的国学内容概略。章太炎撰《国学讲演录》,目分五说:小说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钱穆撰《国学概论》,目分十章:孔子与六经、先秦诸子、赢秦之焚书坑儒、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晚汉之新思潮、魏晋清谈、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典翻译、宋明理学、清代考证学、最近期之学术思想。
(左为毛嘉仁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顾盖臣撰《国学研究》,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傅隶朴撰《国学概论》,目分五编: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程发轫撰《国学概论》,目分十四章:导言、经学、诸子概说、两汉魏晋学术、佛学、宋元明理学与唐宋元明之经学、经学佛学理学之结论、清代考证学近世学术之趋势与民国思想家。詹杭人撰《国学通论讲义》,目分八编:基础编、经部编、史部编、子部编、集部编、宗教文化编、天文历法与社会习俗编、海外汉学编。乔继堂、王槐茂《国学六百问》,目分五编:前编阐述国学诸端、甲编经部、乙编史部、丙编子部、丁编集部。
(左二为董克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原衢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上列七书,涵盖了自上世纪初“振兴国学”口号提出伊始至本世纪初的一百年。七书的编次体例不尽相同,标立类目多有差异,记载内容也互见宽狭,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国学内容局限在传世文献经、史、子、集四部的范围之内。
五、当代著述编撰体例及其国学内容。一般来说,分三个部分:一曰绪论,概说国学诸端,二曰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及其形成的文献,论述甲金石简帛纸书等形制与研究情况,三曰中国古代文献四部文献,概论文献学术源流与发展情况,介绍主要文献。
(左为叶宏良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衢州市太真医院院长)
此前之书,国学的内容,皆以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为范围。这种认识,在近代考古大量发现地下遗存的古代文献以前是可以的,因为,那时候,国学的记载传承所依靠的载体主要是传世文献;这种认识,在近代考古大量发现地下遗存的古代文献以后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时候,国学的记载传承所依靠的载体既有传世文献,又有考古文献。既然如此,那么,这时候的国学内容,既要包括传世文献的传统学术,还应包括考古文献的后起学术。学人向以由考古文献的发现而出现的新的学术领域作为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国学论文著作中包含这方面的大量内容。
(左为释定照法师,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衢州佛教天宁寺监院)
但是,介绍国学知识的专门著述却拘守旧贯,至今介绍国学内容仍还局限在经史子集四部范围之内,显然不妥。所以,以今日之观点视之,国学内容的范围包涵两个“五学”即四部文献之“五学”(经学、小学、史学、子学、文学)与考古文献之“五学”(甲骨文学、金文学、石刻学、简书学、帛书学),方可称之为全面。
六、中国国学内容的新视野。国学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学问、学术。中国之国学,所指当然是中国特有的学问、学术。
(右为徐文元道长,衢州弘儒国学馆馆员,江苏扬州道教碧霞宫住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生活在中国广袤疆域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可知,中华民族文化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在中华民族组成的族群中,汉民族人数最多,居住地区所占面积最大,且处于国土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文明程度最高,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几千年来形成发展过程中,汉民族文化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直至今天,人们谈起国学,依然仅指研究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
(右为曾令华先生,衢州弘儒国学馆讲师,衢州市孝道传播促进会会长)
汉民族不等同中华民族,生活在中国疆域的所有民族组成的民族群体才是中华民族的同义语。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它包括中华民族各族群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包括中华民族各族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这样,确言之,中国国学,是综合研究以汉民族为主体、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各自的文化特色与相互文化融合的学术。这样的国学内容,才是中国国学的完整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谈起中国国学,只是局限于汉民族一族之学术,而将中华民族中其他族群的学术排除在外。
(前排中为郑新浦先生,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
汉民族一族的学术,应该称之为汉学。中国的学术,除了汉学,还有藏学、维学、蒙学、满学、壮学、苗学等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学术,将包括组成中华民族各民族之学术称为“中国国学”,才名副其实。国学不是一个科学名称,而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区域,包含众多不同门类的不同学科。提倡国学,让国人了解国学,认知传统,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是学人应尽之责任。国学既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包含众多不同门类的不同学科的庞大学术区域,所以,国学难出“大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