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一、国学概论二、国学研究的内容三、国学研究的方法(一)“国学”的概念“国学”即“中国学术”之省称。所谓“学术”,乃相应环绕于人生之诸问题,以探讨其原理、原则,并寻求解决之方术。就此探求而得之原理、原则,以及解决方术、所成就之理论体系,称为“学术”。此一属于中国特有之学术系统,简称为“国学”。一、国学概论(二)“国学”的内容1、四部《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云:“姚姬传氏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滋东原氏亦以为言。”并认为:“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辞章之学,亦所谓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曾氏复益之“经世”一门。姚鼐从学术史角度将国学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之学。一、国学概论一、国学概论一、国学概论(四)“国学”文献的保存1、非图书资料甲骨文、钟鼎文、石刻等(1)甲骨文:就是殷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用来卜断吉凶的。清朝末年(1899年),王懿荣在北京买药时所发现的。(2)钟鼎文:也叫金文,就是铸刻在金属器(一般指铜器)上的文字。在文字学上,所谓“金文”,通常指商、周铜器上的文字。它除了能补《说文解字》的不足之外,其本身所记载的内容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国学概论(3)石刻。石刻最早记载为《墨子鲁问》云:“镂之于金石。”存留之作品有秦之石鼓文及铭。石刻之文,可考古人之官爵,可以订正史书之不足,可以补充礼制等。一、国学概论2、图书资料从先秦至清末,我国历代的古籍汗牛充栋,不过历经战火、文字狱等各种灾厄,今之所存之古籍,不及原有十分之一。这些古籍大部分以纸质形式保存下来,数量十分可观。这些书籍,除四部所分之外,还有大量的类书、方志、笔记之类。先择其要者介绍。一、国学概论(1)类书类书,就是在体制上将文献以类纂辑的图书。其按类别或者依照韵部排列,每一类(韵)下又列细目。编者则将前人的著述原文,摘录编于某条目之下。类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重要的类书有(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宋)李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一、国学概论(1)类书——《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织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性的类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煌煌巨制,计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加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把我国自上古一直到明初的各类书籍,辑入了七八千种。
在体例上,依照明代《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之下,先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揩、草各种字体,再分类汇辑和这一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项内容,即所谓“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它所引材料均直抄各书原文,做到一字不改。许多书籍是整部、整篇或整段地辑入,保存了我国宋元以前大量的文献资料,有极宝贵的价值。现仅存730卷左右。一、国学概论一、国学概论(2)丛书《说文解字》云:“丛,聚也。”因此,凡是聚集众书而为一书者,即谓之丛书。丛书的作用:一是汇聚图书,保存文献;二是所收录者多为有用之书;三是多收罕见或未单行之书。代表性的丛书(宋)左圭《百川学海》,《十三经注疏》,(明)毛晋《六十家词》,(清)四库全书等一、国学概论(2)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帝后期编的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所谓“四库”,即经、史、子、集“四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王朝设立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全书告成。收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用毛笔白榜纸工揩抄写四部,分储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
后又抄写了三部,分储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一、国学概论(2)丛书——四库全书2、四库全书的留存:《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二次补抄。如今《四库全书》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学界公认的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一、国学概论(2)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
《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一、国学概论一、国学概论(五)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代表作:《观堂集林》、《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21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余杭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办刊为业。著有《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儒术新论》、《订孔》胡适(1891.12.17—1962.2.24),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职。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 《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23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宾四,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 、素书楼。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 师。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 学前身)。
著有《刘向歆父子年谱》、 史大纲》、《晚学盲言》等。 k,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chn qu”。),中国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 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其父陈三立 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 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 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 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 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代表作:《柳如是别 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