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小学生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诵读中感受中华美德的熏陶,明礼立德。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语文课堂及国学经典诵读社团活动,通过增厚教师的文学底蕴、用故事导入、借助多媒体渲染、形式多样地诵读等途径,带领孩子们走进经典作品,品悟古典文化,寻找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让快乐诵读伴随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国学;诵读;快乐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诵读中感受中华美德的熏陶,明礼立德,在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语文课堂及国学经典诵读社团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经典作品,品悟古典文化,让快乐诵读伴随孩子的成长。
一、增厚教师的文学底蕴
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亲和力的笑容,娓娓道来的言语,能拉近古文与孩子的距离,使古人的东西似乎能从书本上跳出来主动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积极阅读《国学》类书籍,如《论语通译》《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等。老师要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资料,上好每周的经典赏读课。“其身正,不令而行”,当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善教,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二、巧用故事导入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故事引入韵文的学习,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放松心情,唤起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如教学《笠翁对韵》时,我以《纪晓岚讽对石先生》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文本的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紧接下来讲述一个和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大意,降低对文本的理解难度。“相传唐朝的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但是荔枝是生长在南方的水果,当时交通很不发达,荔枝还没等从南方运到长安就腐烂变质了。为了哄自己的宠妃高兴,唐玄宗想了一个办法——让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摘取荔枝,飞骑传送到长安。侍卫带着荔枝启程后,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换下疲惫的马,骑上早就准备好的马,接着奔赴下一个驿站。就这样一站接一站,没日没夜地奔向长安。到了长安,荔枝竟如刚采摘的一般新鲜。”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之后再进行《笠翁对韵》的文本学习,相信学生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难懂的国学课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交流会了。
三、借助多媒体渲染
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能放松孩子的心灵,能带领孩子们进入良好的情境,文意则不言而喻。学习《五歌》中的“微对巨,少对多。直干对平柯。蜂媒对蝶使,雨笠对烟蓑。眉淡扫,面微酡。妙舞对清歌。轻衫裁夏葛,薄袂剪春罗。将相兼行唐李靖,霸王杂用汉萧何。月本,岂有羿妻曾窃药;星为夜宿,浪传织女漫投梭”时,教师播放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天宫舞曲”片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明了了“淡扫蛾眉,轻着粉黛;饮酒微醉,面颊稍红。美妙的舞姿对清亮的歌声。夏天轻柔的衣衫用葛裁制,春天单薄的衣裳用罗裁制”所描述的情境了。
四、形式多样的诵读
别开生面的诵读,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诵读兴趣,使学生“爱不释口”。如《笠翁对韵》的诵读指导:
1.领读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老师带领学生打节奏读韵文,帮助学生感知诵读的节奏,为理解感悟做准备。
2.引读
师:晨对——生:午;师:夏对——生:冬;师:下晌对——生:高舂;师:(叙事式地说)垂钓客,荷锄翁,生:(快速接读)仙鹤对神龙;师:(叙事式地说)凤冠珠闪烁,生:(快速接读)螭带玉玲珑;师:(放慢速度读)花萼楼间,生:(放慢速度接)仙李盘根调国脉;师:(放慢速度读)沉香亭畔,生:(放慢速度接)娇杨擅宠起边风。
3.比赛诵读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朗读,互相指出读音错误或者不准的地方,进一步矫正读音。
4.快板式诵读
快板的节奏快速而明朗,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感受韵文的押韵。
如果按照固定模式诵读,学生起始兴趣再高,渐渐地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引领学生这样来读韵文,形式多样,语调变换,学生非常喜欢,读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乐在其中。在这样的读中,学生又怎能不喜欢上文本呢?不知不觉中,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宋庄小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