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来临,在千家万户团圆之际,不由得想起中秋节的来历——嫦娥奔月神话传说。然而,嫦娥奔月神话传说起源于古老的南阳,却很少为人所知。
中元夜百花洲作(中元夜百花洲作原文解释)
让我们根据神话故事的特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丰富的南阳汉画像石及流传在南阳的神话故事中去寻找答案。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与南阳渊源颇深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并逐渐衍生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汉代南阳人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又“月著,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实际上是古人发现了月亮上的高山和枯海所形成的阴影,于是就把它形象为蟾蜍或玉兔,并与其他神话附会在一起变成美丽的神话故事,汉代南阳人又根据这个神话创作了一幅幅生动的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如此看来,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记载与南阳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嫦娥奔月”是迎合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应该与地处中原的南阳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神话传说基于现实
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而世代传承的口头语言艺术,是古人对自然力斗争和对理想追求的表现形式。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这说明了神话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完全出于人类头脑的空想。由此可见,神话一般都与地方风物相粘连,使人们从感情上或直观的感受上都认为这个故事是在这里产生的,是真切可言的,或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更让人们觉得亲近、可信,并广为流传。
八百里伏牛山,嫦娥奔月传说版本较多
关于嫦娥的神话在南阳流传广泛,版本也较多。据重庆出版社2006年《山海经》中“中山经·南阳明刻本插图”文载:南阳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的河南境内的南阳地区,以及环绕南阳地区北面和东面的伏牛山。据传,伏牛山原本为嫦娥耕地的一头神牛,因逃避王母娘娘捉拿,逃到人间钻入地下变成了伏牛山山脉。当地流传的嫦娥、后羿射日故事,都十分同情嫦娥的遭遇。另据海燕出版社1997年《民间神话》所载“嫦娥与神牛”:嫦娥的家在河南西部……。位于河南西部、伏牛山南麓的南召县至今流传着这个生活气息很浓的神话:嫦娥在奔月之前,她家养了一头大黑牛,有个神仙去赴王母的蟠桃宴,便把大黑牛骗到天宫,献给了王母娘娘。有一天,嫦娥去天宫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大黑牛便偷偷回到月宫,由此被王母娘娘打入东海受苦。嫦娥疼爱大黑牛,便派癞蛤蟆精把大黑牛搭救出东海。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又派神兵天将前往捉拿,大黑牛无处躲藏,一头钻进了一个地洞,被天将封在里面,大黑牛顺着地洞走了八百里也不见出口。大黑牛只好越变越大,但始终没有撑破地皮钻出来。从此,平地隆起一座八百里伏牛山。后来,大黑牛变成了铁牛,它的角露在了南召县东部。后人建“铁牛庙”祭祀,并产生了“吃南阳,屙陕西”的俗语。至今,南召县皇后乡分水岭处有一状似牛角的铁质园锥体露出底面一尺多,并现存“铁牛庙”。《明嘉靖南阳府志》也载有“南召县祀典”:铁牛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地有铁类牛头角。
南召铁牛庙会
每年的正月十五开始,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铁牛庙会在河南南召县皇后乡铁牛庙举办,充满山村风味的搭台唱戏、民俗表演、物资交流,吸引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这是春耕即将开始、村民们思念月中嫦娥,祭拜嫦娥家的神牛而举办的庙会。根据史料记载、神话传说及国内专家初步考证,位于伏牛山南麓铁牛庙的“铁牛角”实际上是一块巨大的陨石。因为古人视“牛”为庞然大物并崇拜之,对天外来客自然视之为“神牛”,由此便产生了与之相关的“铁牛”。
汉画像石三足乌
汉画像石中诸多与传说相关的天文图像
古人对太阳像对月亮一样,产生了一系列想象。当久旱无雨,炎热的太阳炙烤大地的时候,古人从直观的感受出发,认为给人类带来旱灾的是那群东出西落的太阳,并把它们视为“乌”(鸟),而且是十个。于是,有关羿射十日的神话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开了。《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羿射十日,中其九乌,皆死,坠羽翼”。张衡《灵宪》也载“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乌皆有三趾”。这里的三足乌实际上是太阳黑子的形象,由于古人心理上对太阳的崇拜,经过神话传说,太阳便被物化成了乌,很自然乌也成了太阳的载体。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不仅有着“嫦娥奔月”、蟾蜍、玉兔的形象,而且出现大量关于三足乌、阳乌及羿射日等天文图像,民间流传的相关神话故事更是充满了美丽而动人的色彩。
玉兔捣药
在南阳广为流传的传说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羿喉中箭”等神话在南阳广为流传。其中流传在桐柏山的“嫦娥下凡”神话故事,形象而又生动地将嫦娥与后羿结合在一起:传说有一年,太阳神的十个儿子一起出现在天上,烤得大地火燎一般。老天爷便派射手羿去吓吓十个太阳。羿为了老百姓,连射了九个太阳,太阳落地后,现出了九只乌鸦原形。羿因为射太阳用力过度,没有力气回天宫了。老天爷也怪他射杀九个太阳,无法向太阳神交待,便不让他回去了。王母娘娘可怜羿,便叫仙女嫦娥下凡与羿配为夫妻。
这个神话故事原载于海燕出版社1997年《民间神话》,其中所提到的“三条腿的九只乌鸦”在南阳汉画像中得到了证实。此外,在南阳一带过春节时有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叫“拉天灯”,习俗内容原是为了驱赶由太阳变的九头鸟。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民俗节日之一,与嫦娥奔月神话传说的关系犹为密切。南北朝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荆楚故地还传承着八月丰年祭——秋社的习俗: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北宗时期,在南阳邓州任知州的范仲淹曾有《中元夜百花洲作》见证南阳仲秋之盛: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仲秋先赏月……
南阳优越的地理条件足以承载美丽的传说
南阳古称宛,位于中原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有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是古代经济、文化是发达的地区之一,是辐南北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南阳不仅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在汉代还有着“南都”、“帝乡”之称,是南北文化、科技发展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天文学家张衡的诞生、大量表现深邃太空及民俗文化的汉画像石,应合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与起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完全可以使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传向天南海北,名扬天下。
列入非遗
在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是个内涵丰富、美丽动人、象征团圆的神话故事,并由此衍生为中国三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的——中秋节。2008年,嫦娥奔月神话已经被列入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关专家正在进一步发掘考证,将进一步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让南阳文化伴随着“嫦娥奔月”神话——中秋节文化——“嫦娥”探月工程,名扬天下,享誉海内外。
作者简介:杜全山,南阳牛郎织女·七夕学会副会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