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张闾琪(张闾琪简历)

张闾琪(张闾琪简历)

张闾琪(张闾琪简历)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思乡诗歌,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之中。这首《乡愁》直白地表达出了在台湾海峡另一侧的人们,对于大陆的思念之情。然而时光荏苒,无法回到故土的老人们,只能将希望寄寓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他们可以带自己去故乡的土地上走走,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要

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思乡诗歌,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之中。这首《乡愁》直白地表达出了在台湾海峡另一侧的人们,对于大陆的思念之情。

然而时光荏苒,无法回到故土的老人们,只能将希望寄寓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他们可以带自己去故乡的土地上走走,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也是大有来头。他的母亲,是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女士。他的父亲,是原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张学良,曾与杨虎城共同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闾琪(张闾琪简历)

张闾琪(张闾琪简历)

他就是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张闾琳。直到1994年才得以返回祖国,但此时的他早已不会说母语了。

▲张学良与张闾琳

张闾琳还有其他三个哥哥,是张学良的原配于凤至所生:大哥张闾珣,二哥张闾玗,三哥张闾琪。这三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替父亲完成归乡之愿。

大哥沉着冷静,但在英国期间,遭遇德国的空袭,导致精神失常。二哥则逍遥散漫,酷爱抽烟,最终也因为肺病去世。三哥十岁时就感染肺结核,最后因此病逝。于是,这份归乡的思念就这样落到了张学良最小的儿子张闾琳的肩上。

1930年11月,张闾琳在天津呱呱坠地。他是张学良最小的儿子,也是张学良与赵一荻的唯一一个儿子。此时,距日本人入侵东三省,只有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这也更加让我们能够理解,张闾琳出生之后,将会面对多少困难。

1936年,张学良携手杨虎城,不顾一切地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促成国共联合抗日。而就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1938年,张学良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从一位拯救民族危机的名将一步步沦为囚犯,这令张学良身心俱疲。

▲囚禁中的张学良

1940年,原本照顾张学良的于凤至由于疾病缠身,不得不前往别处求医。身边无人照顾的张学良,让赵一荻很是担心。

但身边还有着年仅十岁的儿子张闾琳,让赵一荻无法放心前往。在当时,张闾琳作为张学良在国内的唯一一个儿子,处境极度不妙,母子二人辗转奔波了好几个地方,最终才安定在香港。

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需要自己,这让赵一荻一度十分纠结。即使跟在自己身边,张闾琳也依旧不够安全。想到这一点,赵一荻心中痛苦不已。

思前想后,她最终做出了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托孤,将张闾琳单独送往美国,由他们的挚友伊雅格夫妇代为照顾,然后再前去照顾丈夫。但她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最多几年的分别时光,再次相见时已是15年后。

▲赵一荻与张闾琳

伊雅格夫妇早年曾前往中国,并在张作霖和张学良手下工作过,互相早已亲密无间。张闾琳到了美国后,伊雅格夫妇害怕他是张学良儿子的身份暴露,给他改名为“克尔”,并且自称为张闾琳的父母亲,让张闾琳完全过美国式的生活。

在张闾琳强大的适应能力下,他很快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由于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又机敏过人,张闾琳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加州大学,攻读航天专业。

期间结识了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陈淑贞,两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为夫妻。即便生活事业双丰收,张闾琳也知道,自己并不是美国人,自己身上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血。

哪怕时间无情,父母的音容笑貌已然模糊,他也不曾改变过他的立场。就这样,一直到了1955年,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这一年,张学良的好友董显光夫妇赴美“任职”。临行前,董显光夫妇二人前往张学良宅邸辞行。日日思念儿子的赵一荻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他们临走前,将自己曾在15年前托孤的事情说了出来,希望董显光夫妇二人可以帮忙寻找自己的儿子。

▲张学良夫妇与张闾琳一家

董显光夫妇先是震惊,随后便冷静下来,向赵一荻女士索要了张闾琳的所在地。可失联了15年的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儿子的所在地,只能将十五年前的旧地址给了董显光夫妇二人,希望他们能够尽力寻找。

果不其然,当董显光夫妇来到旧地址的时候,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他二人多方求助这才寻得一丝线索。

在洛杉矶,当董显光夫妇二人见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张闾琳后,一下子就认了出来。虽然是第一次见,但张闾琳遗传自父母的脸庞,让二人十分熟悉。

看着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的张闾琳,董显光夫妇心想,一定要让张闾琳与亲生父母相见,让张学良和赵一荻看看他们儿子现在有多优秀。

在董显光夫妇的帮助下,1956年,张闾琳终于有机会,能够见到仍被幽禁的亲生父母。相隔十五年之后再见,喜悦之情难于言表。但是15年的时间,让张闾琳已经几乎忘记了汉语,只会说英语。

▲张学良与张闾琳

听着张闾琳讲述这15年间的故事,看着他西装革履,容光焕发的样子,赵一荻由衷感到开心。只可惜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日子终究无法长久,由于父亲的处境,再加上自己在美国的事业,使得张闾琳与父母只能短暂重聚。

之后,张闾琳一有机会,就尝试前往台湾看望父母二人。当长子张居信,次子张居仰出生后,更是带着妻儿,举家前往,让二老享天伦之乐,以尽孝道。

张闾琳的陪伴让张学良和赵一荻二人十分欣慰与感动。可尽管如此,在张学良二人心中,依然有着深深的遗憾,那就是不能回到祖国,回到生他养他的大东北去再看一眼。

二人也知道,以他们的身份处境,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克制自己的想念。

1990年,张学良终于恢复了人身自由,心中这份归乡的期待更甚。他多次对张闾琳说,如果有一天可以回到东北老家去,将祖父的灵柩转移到“大帅陵”就是首要的大事。

1993年年底,赵一荻和张学良商量,虽然自己二人无法回去,但是可以让儿子代替回去,也算是补足了他们多年的遗憾。

张闾琳接到母亲的电话,略加思索后,欣然应允。他知道,这是父母二人无论如何也想完成的心愿,既然他二人无法实现,那么作为儿子的他对此义不容辞。

况且他早已做好了前往故土的准备,就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光明正大回祖国的机会。

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1994年,北京有一场关于航天技术方面的重要会议,张闾琳也收到了邀请函。这让张闾琳喜出望外,立刻联系父母。

父母对此也非常振奋,他们没有别的要求,就希望张闾琳可以在会议结束后,代替他二人前往东北故土祭拜祖父。就这样,张闾琳携妻子,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前往故乡的飞机。

“少小离家老大回”,对于这片只待了十年的土地,张闾琳心中除了激动,更多地还是忐忑不安,他不会说汉语,对于风俗人情也只在来之前恶补了一下。

但令他感到欣喜的是,听说他二人目的之后,外专局司长特地在卫星厅迎接,并且办好了手续,安排他们住进旅馆休息。

此次前来,张闾琳夫妇希望低调行事,因为他们希望尽快参加完活动,好动身前往东北。于是有关部门对张闾琳夫妇的一切活动进行了保密处理,一切从简。

在活动中,张闾琳看到了祖国多年的航天科技成果,看着一个又一个卫星和火箭的模型,张闾琳感慨万分,他为祖国能够在几十年里赶上欧美等国的航天技术水平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结束后,张闾琳还参观了天安门、长城。见到了父亲的袍泽以及他们的子女。感受着祖国带给他的风土人情,他深深切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来到东北,张闾琳不忘父亲叮嘱,立刻赶往位于沈阳大南门附近的“大帅府”。看着那一栋栋古老却完好的建筑,张闾琳夫妇感到很惊喜又感动。踱步到赵四小姐楼前,张闾琳驻足观望。

▲大帅府

尽管已经做足了功课,但当他看到这栋楼的瞬间,他依然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多年前,正是因为母亲坚强地做出决定,将他送往美国,才有了今天的他。

他们前往张作霖之墓,用相机记录下墓葬的每一个细节,带回去给张学良看。临走前,看着墓碑,想起了祖父,想起了父亲,想起了一幕幕往事,泪水打转,喉咙哽咽。

突然,他挺直腰板,字正腔圆地喊道:

回美国后,张闾琳与父亲分享此行发生的事。看着相片,听着儿子的讲述,这位坚强的军人,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张学良曾对人说过:

令人高兴的是,他的小儿子张闾琳,代替他完成了他的心愿。

之后,张闾琳多次主动代表父亲回到东北探亲,看望父亲的旧日朋友。任时光荏苒,事物变迁,但只要根还在,无论何时,回家,都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词吧。

上一篇: 田横五百士(田横五百士的故事)
下一篇: 大周风流(大周 女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