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往往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实权皇帝,当真连立个太子也不能随心所欲,当真会被所谓的“嫡庶之别”“长幼之分”所限制了。
——嫡不嫡,庶不庶,后不后,妃不妃,对实权皇帝来说,没有改不了,只有愿不愿,不过是一言一念而已。
秦朝、汉朝、唐朝、宋朝不提了,哪怕是看似最严格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明朝,
朱见济死因(朱见济个人简历)
从朱元璋让太子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跳过太子元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成为皇太孙起,
明朝皇帝也好,大臣也罢,如有必要,也同样根本没有真把【嫡长子继承制】当成信条。
不止是明太宗朱棣这个直接暴力破坏规则,将嫡长的大哥朱标一脉绝户的篡位者,
而且,朝堂大臣们作为从亿万人中内卷出来的人中之英,从来就不是什么当真死板抱着“嫡长子继承制”的儒家教条主义者,他们可懂得变通了:
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不喜欢祖父明太宗朱棣给他指定的正妻胡皇后,偏爱孙贵妃,决意废掉根本无过失的皇后;
大臣们不但不加反对,甚至主动帮忙,内阁所谓“三杨名相”之一的杨荣,直接空口白话,开列胡皇后所谓二十条滔天大罪,极尽厚诬之辞,
连稍有天良的朱瞻基自己都看不下去,大骂「怎么能这样说?你不怕宗庙神灵怪罪么?」
【(杨)荣怀中出一纸,列中宫过失二十事,进呈,皆极诬诋。曰:“即此,是废之因。”上览二三事,遽拂然变色,曰:“渠曷尝有此言?宗庙无神灵乎?”】
即使明代宗朱祁钰这样的藩王入继大统,政治基础远不算巩固,想废掉发妻汪皇后,而改立杭皇后,就为了给独子朱见济一个“嫡长子”的身份,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而且,无论胡皇后还是汪皇后,被废黜时都只有20多岁,而且都已生育了没有夭折的女儿,完全证明有可能生育嫡子的能力,
但既然皇帝不喜欢她们,想要让自己的庶长子变成人工嫡长子,无节操的大臣们也只会积极踊跃配合。
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看似是大臣们竭力对抗皇权,死守【嫡长子继承制】“立储以嫡,无嫡立长”这个程序正义的范例,其实际情况则大大地不然。
万历帝的正宫皇后王喜姐(孝端皇后),并非如唐高宗王皇后那样出自世家大族,更没有长孙无忌那样的元老重臣撑腰,本身也根本不是什么贤德之人,她不但长年酗酒,更喜欢无故殴打宫女,致死者多达百人,可谓残暴不仁。
因此,若万历帝真的非常想让皇三子,也就是福王朱常洵来做太子,继承他的皇位,那么废掉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王皇后,而立他最喜欢的郑贵妃为皇后,让福王从庶三子变成“人工嫡长子”,名分上直接压倒太子朱常洛这个庶长子,对他而言又真有多难?
甚至如果万历帝实在不愿废皇后,那么就给随便加个诸如“忤逆”、“不孝”之类的罪名,把他据说一直很讨厌的皇长子朱常洛废为庶人,剥夺其继承资格,而皇次子朱常溆生下来便夭折了,
因此,皇三子朱常洵做为剩余皇子中的最长者,立他为太子,也同样符合“程序正义”,足以令所有大臣无话可说,继续反对福王,就将为天下人风评所不容。
万历帝有生之年不愿废后、易储,只能说明他对郑贵妃和朱常洵的喜爱,尚远远不及明宣宗对孙皇后罢了。而不是当真被大臣们限制了权力,当真连个自己真正心仪的储君都立不了。
历史上绝大多数【嫡长子继承制】的真正本质:皇帝因为真心喜爱一个女人,才会破除一切阻力,也要立她做自己的皇后,自然就会爱屋及乌地、去爱她所生的儿子,自然就会首先希望是她所生的不拘哪个孩子,传承自己的江山。
所以,那些彼此伉俪情深,恩爱至深的帝后夫妇:
汉宣帝刘洵与许平君,汉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汉明帝刘庄与马明德,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宋英宗赵曙与高滔滔,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明宣宗朱瞻基与孙皇后,明孝宗朱佑樘与张皇后……
——最后将皇位传承于彼此真爱结晶的子孙,皆如是矣。
帝皇证明自己的真爱,还有什么比万里江山更有说服力?
反之,如果皇帝看似如何喜爱一个女人,却甚至连一个皇后的名分都不肯给,连她所生儿子都不肯立为太子,那所谓“真爱”充其量也必然是掺了水的。——例子太多了,不止是万历帝对郑贵妃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