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晴
《晚笑堂画传》中的严子陵像
富春山在哪里(富春山在哪里)
汉之严光
严光(前39—41),又名遵,字子陵。出生于两汉之交,为会稽余姚人。严光在世时并不姓严,而是姓庄,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周的后裔。为避后来的汉明帝刘庄名讳,后代史学家改其庄姓为严姓,只是那时,严光已经去世,并不知自己被改姓一事。严光自幼好学,在当地享有盛名。他主要研习《尚书》。在他的研习之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师,叫梅福,是当时研究《尚书》和《榖梁春秋》的大家。虽然严光当时已是名士,而梅福只是小小的县尉,但他仍虚心向梅福请教,因而深受梅福喜爱。于是,梅福把自己的女儿梅李佗嫁给了严光。
梅福不仅是严光的老师和岳父,还是影响严光成为隐士的启蒙人。
梅福任南昌县尉时,经常上书言政。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梅福“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县尉的官职上书朝廷,提醒皇帝应广纳贤士,虚心纳谏,并警惕权臣“势隆于君”。奏章洋洋数千言,其中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这样的警句,此奏章被《资治通鉴》全文收录,也体现了司马光对梅福的重视。但当时的皇帝根本没有采纳。梅福因此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于是梅福挂冠而去,隐于南昌城郊一带,泛舟垂钓。他垂钓之处被称为梅湖,后人在此建梅仙祠以祀奉梅福。汉平帝元始年间(1—5),梅福为避祸身,离家出走,隐姓埋名,云游四方,隐居四明山。岳父的归隐在严光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猗欤先生,天子故人
《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传》较为完整地记载了严光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一句:“与光武同游学。”这里说的光武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虽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但属于远支旁庶的一脉,在十余万刘氏子孙中可以说微如尘埃了,到了刘秀这里,已和平民无异。严光在长安求学时与刘秀同窗,因严光学识渊博又年长于刘秀,所以他在学业以及生活中时常帮助和关照刘秀,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当时王莽掌权,立九岁的刘衎为帝,这在刘秀看来是心术不正的表现,让王莽这种人当权,还能指望汉室复兴?而严子陵却让刘秀放开眼界,不管当权的是谁,都要以天下为己任,以老百姓利害为准则,做当做之人,求一个无愧于心,干一番无愧于祖先的事业,这才不虚此生。严光的这番话让刘秀肃然起敬,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们在平民时期结下的友谊,让日后成为皇帝的刘秀在急需人才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人就是严光。
不顾万乘主,不屈千户侯
西汉更始三年(25),刘秀推翻王莽建立的新朝政权,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东汉”政权,年号建武。刚建立政权的刘秀是非常需要人才的,按照常理,凭借与刘秀的关系,严光的仕途本应是一路光明的。但就在刘秀当了皇帝之后,严光却选择了隐姓埋名,隐居不仕。因为严光经历了对王莽政权从赞赏到失望的心路历程,他深知朝廷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和险恶性。但刘秀非常想得到严光的辅佐,便口述其容貌,命画师画像,再派人全国查访。建武五年(29),齐地有人奏报,看见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垂钓江河,光武帝立刻命人备下延聘礼品,派使者前去邀请。前两次均被严光直接拒绝。到第三次去请时,光武帝让使者带去了一封亲笔书信,信中写道:
此书信生动反映了身为皇帝的刘秀邀请严光出仕时的诚恳,望子陵辅其“鸿业”。信中所述“涉春冰”,意为在初春解冻时的河面上走,比喻事业前途艰难曲折;“须杖而行”,这里的“杖”说的就是能扶持皇帝的贤士,特指严光;“箕山颍水”指代尧舜时代的贤士许由。帝尧知其贤德,欲禅让于许由,许由坚持不受,还跑到颍水岸边用溪水洗耳朵,隐居箕山。故而后人常用箕山、颍水来比喻退隐的高士。
相比前两次的直接拒绝,这一次,严光内心闪过一丝犹豫,他答应前去见见光武帝。来到京城,严光拒绝与任何达官显贵来往,他要静心观察考虑,为自己下一步做出选择。但在京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彻底坚定了严光隐退之心。
其一,刘秀的大司徒侯霸派人递书信给严光,信中言辞强硬,要严光晚上来府上一见。严光当即道:“天子请了我三次,我才答应来到京城。天子还未见面,难道要我先拜见司徒吗?”并口述回条,让来人转告:“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意思是:侯霸在朝廷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是好事,但一定要心怀仁义,办事正道,才能获得百姓的认可与欢迎,如果一味阿谀顺应皇帝的旨意办事,迟早要遭到腰斩颈断的极刑。说完便转身不语。其二,光武帝把严光请进宫,论故道旧,叙谈整日不够,谈至深夜,光武帝让严光留宿宫中。严光与光武帝同榻而眠,睡梦中将脚搁在了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便有太桐庐严子陵钓台外景史官来报说:“有客星犯帝座甚急。”光武帝听后并不以为然,道:“此无异也,昨夜与严子陵共卧耳。”仍执意要严光当官,并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如果说严光之前还在犹豫要不要出仕,经过一系列事件,特别是“客星犯帝座”一事之后,他明白了:诚然光武帝了解他的才华,但群臣未必能容得下“空降”的他,侯霸的冒犯以及“客星犯帝座”的警告让严光最终做出了归隐的决定。
桐庐严子陵钓台外景
云山江水,山高水长
在拒绝出仕的邀请后,严光最终选定隐居在桐庐境内的富春山。这里山色青翠秀丽,泱泱江水,宛若明镜。那山,因水而明;那水,因山而秀,正是严光晚年修身养性和垂钓观景的佳绝之地。建武十七年(41),光武帝再次派人征召严光,仍不就。这一年,严光离开桐庐回到老家余姚,不久便病逝了。
北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任睦州太守期间主持重修严先生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严先生祠堂记》。他感叹严光的品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成了后世描摹严光的代表性文字。
严光不慕功名权势、不贪富贵荣禄的美德为世人所称赞,其隐居垂钓之地富春山麓也由此闻名于世。古往今来,因仰慕严子陵高风而前来拜访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留下了两千余篇不朽佳作。一座小小的钓台,在七里滩富春江澄澈的波浪之中,显得高古静穆,熠熠夺目。
来源:《杭州月志》总第52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