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汤若望和中国农历(汤若望简介)

汤若望和中国农历(汤若望简介)

汤若望和中国农历(汤若望简介)康熙玄烨不但博览、精通中国封建文化,而且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化学、天文、地理、西医学、历法等等无不精习。汤若望和中国农历(汤若望简介)康熙皇帝像这些知识的得来,与西方自然科技人才在清廷的工作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人又大多是西洋传教士。在康熙朝,传教士的活动是受清朝政府限制的,康熙对他们带来的东西采取了拿来主义,虽然限制他们的宗教活动,却热情欢迎“技艺”型的人才。他还主动面向欧洲国家

康熙玄烨不但博览、精通中国封建文化,而且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化学、天文、地理、西医学、历法等等无不精习。

汤若望和中国农历(汤若望简介)

汤若望和中国农历(汤若望简介)

康熙皇帝像

这些知识的得来,与西方自然科技人才在清廷的工作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人又大多是西洋传教士。在康熙朝,传教士的活动是受清朝政府限制的,康熙对他们带来的东西采取了拿来主义,虽然限制他们的宗教活动,却热情欢迎“技艺”型的人才。

他还主动面向欧洲国家招聘自然科技人才到清廷有关部门来工作,如派已长期在中国工作的法国人白晋为“钦差”,让他回欧洲招聘科技型人才等。

康熙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来源于他治理国家的需要,这种需要使他能够主动汲取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招揽欧洲技艺型人才到中国工作。

同时,这也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先进的西方科技知识对于国家的治理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明朝的《大统历》沿用元代的《授时历》,二百七十多年都不曾修订改进,明朝末年采纳中国科学家徐光启的建议,让西方传教士汤若望进入历局主掌推算,修订成新历法一百三十多卷。

汤若望

康熙初年,旧派人物新安卫官生杨光先反对汤若望及其新历法,受到辅臣支持,汤若望被迫下台,杨光先接任钦天监监正,恢复使用旧历法。

康熙亲政以后,经过实际测验,他确认汤若望的继承者南怀仁的历法才是科学的,但杨光先固执己见,盲目排斥西法,康熙玄烨断然将其革职,任命洋人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重新启用新历法。

康熙积极支持南怀仁编制更精确的历法,批准他的建议,将闰月由八年十二月改在九年二月,节气、占候相应作以变动,后来又提升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并委任他改造观象台仪器。到康熙十三年二月,改造仪器成功,南怀仁进呈《新制灵台仪象志》十三卷。

康熙看后十分满意,又加封南怀仁大常寺卿的职衔,令他继续治理历法。此后,南怀仁又续完了《康熙永年历法》三十二卷,这是汤若望没有完成的一部历法。

康熙认识到,借鉴外国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知识只是一个途径,最重要的还是得发展本国自然科学,培养自己的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人才,尽管这还成不了社会的主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给予充分地关注是必要的。

正因为对此有比较开明的认识,康熙玄烨多次向地方谕旨,要有关地方官员寻访并选送精通天文历法的国人到钦天监担任职务,许诺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有资格与中央各个部院衙门的官员“一体升转”。

为了推广更科学、更准确的新历法,康熙于十五年谕令钦天监,所有官员必须认真学习新历法。他对此解释说:以前不明白新历法和旧历法哪个更科学、更精确,不断因此产生两派的争论,造成官员幕僚之间的不和。

南怀仁

现在大家都已知道新历法是正确的,你们钦天监所有学习天文历法的满洲官员,都务必注意精研勤学。以后想在钦天监任职,就必须首先熟练新历法,在升迁的时候,这也要作为一项测试标准,没有学习、不懂新历法的官员不准升调。

康熙对自然科技人才的严格要求,不仅保证了新历法的顺利推广实行,同时也对科研部门在用人上确立了一个严肃的标准,有利于澄清科技队伍。

康熙不但谦虚向洋人学习先进的自然科技知识,重用懂科学的西方传教士在朝廷任职,还借南巡的机会细心访求“隐沦”在乡里的国内有关专家、学者。

康熙四十二年,他第四次南巡,到达德州的时候,因为早已听说安徽宣城有一个精通自然科技知识的学者,就是贡生出身的梅文鼎,他颇为振奋。

当听说这个人对历法、算学深有研究,康熙就派大学士李光地前往索要他的有关著作,结果李光地把梅文鼎的《历学疑问》这部书索来呈给了康熙,此书共有三卷。梅文鼎一生中著作颇丰,共有八十多种,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其中一部著作是《古今历法通考》,博采中西历法的长处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专著。

梅文鼎具有中西文化兼容并包的开通思想,认为历法提供给人们节气时间转换上的规范是统一的,因此不应有东方和西方之分,而制定历法只有依据自然界的规律为标准。

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在吸收西方数学成就的同时加以勘误补正,并提出自己新见解。读过梅文鼎的《历学疑问》以后,康熙非常赞成梅文鼎的观点和看法,认为这部书对历法研究得很深很细,对一些问题的议论评价也很公正,后来他把这部书带回宫中仔细阅读,还亲笔加以批注。

梅文鼎

康熙四十四年(1705)第五次南巡的时候,他把梅文鼎召到自己乘坐的御舟上,如同碰到了知己,又像在向年长的老师求教,不知不觉君臣相宜,一起切磋了三天。

康熙认为梅文鼎是他当时见到的唯一一名杰出学者,于是劝他到朝廷任职,进一步搞他的科学研究,梅文鼎赶紧谢拜,说自己年迈,担当不起什么责任,婉拒了皇上的美意。临辞别的时候,康熙赐给他“绩学参微”四字匾额,以示关怀和称赞,还特赐御书扇幅和美味佳肴。

我们曾经谈到康熙重用西方传教士研制的先进武器。十三年八月十九日,康熙降旨,命令南怀仁采用巧妙先进的方法制造便于携带的轻巧火炮。

第二年五月火炮研制成功后,康熙亲临卢沟桥炮场视察,看到这种火炮体积小而火力强、命中率高,能够让骡马驮运着行军,很符合自己理想中的要求,康熙非常高兴地称赞说:西洋火炮的确犀利,而且便于运输。于是特批大量生产。

在平定吴三桂叛乱中这种火炮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军的炮兵每战必胜,将士们自豪地将之称为“得胜炮”。南怀仁把这种炮的构造、原理及制造过程等编成一部书,称为《神威图说》。

除此之外,康熙还让南怀仁制造其他型号的火炮并修理旧炮,都获得很大的成功。为了表彰南怀仁的特殊贡献,康熙加封他为工部右侍郎,使大清国朝廷中第一次有了副部级待遇的洋人。

除此之外,康熙还利用西方有关地理测量方面的人才绘制中国地图。这项工作是从四十六年(1707年)开始的,经过精心准备,康熙委派耶稣会人士士雷孝恩、白晋、杜德美以及中国学者明安图、何国栋等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实地测量工作。

在测量过程中,这些专业技术人才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如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和梯形投影技术等等。经过十一年的艰辛工作,到康熙五十七年,地图绘制成功,叫做《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除了新疆以外,全国十五个省份包括关外满蒙地界都在测定绘制范围内,内容十分详细,有边关要塞、海汛江防、村庄堡垒以及戍守边疆的将台、城镇要津、驿站亭台等,不管是险要关冲、交通路线,还是荒远事物,都毫不遗漏地加以绘制。

这幅地图代表了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这幅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经过刻印,康熙把地图颁发到各个省份。

康熙还在皇宫中设立专门的实验室,让张诚、白晋等西方传教士专门研制西药。康熙及很多官员的疾病都为这种最早研制于中国的西药所治好。

另外,当时解剖学已经传入我国,康熙命令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将《人体解剖学》翻译成满文和汉文,以供医疗人员研究使用。

正如我们已经谈到的那样,康熙所用的这些西方人大多是传教士,在接纳这些人及他们所带来的东西时,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康熙对此采取了既不盲目排斥,也不盲目推崇的态度。

为了利用传教士的先进技艺,他诚恳支持他们从事有益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学术交流,而将他们的传教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两个方面都起到了实际效果,传教士们做了大量的科技文化方面的传播工作,相对来说传教便似乎显得不重要了。

康熙利用官爵俸禄吸引西方专业科技人才到清廷工作,效果显著。根据南怀仁的推荐,他先后聘请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闵明我、徐日升和比利时人安多等到钦天监和皇宫任职,从此钦天监屡次任用西洋人,很多都官至钦天监监正、监副的最高职位。

徐日升

康熙二十七年,南怀仁去世,经他倡议引导,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刘应、洪约翰等先后到北京供职。三十六年,康熙又命白晋为“钦差”,让他回欧洲招聘科技人才。三十八年,马约瑟、雷孝思、巴多明等随白晋来华。

四十四年,罗马教皇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康熙便以答拜的名义派沙国安去罗马招聘有关人才到大清国工作。五十四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带书信给罗马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五十九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的使节来华,都得到康熙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小编认为,康熙任用西方传教士,对于不同的人才,他便给予不同的职责:南怀仁主持天文历法工作并制造兵器;白晋负责训练、组织中国的地理测绘人员;徐日升等人参与编辑大型天文、历法、乐理方面的丛书。

来到清廷工作的西方人士一般都以中文取名,有的担任钦天监官员,有的在内阁担任翻译,有的在内府充当医生、画师,还有的成为皇上、皇子的讲师,讲授天文、地理、西医学、音乐、数学、拉丁文、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

西方传教士

西方传教士还在中国出版了很多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虽然大部分内容都与宗教有关,但其中所包含近两成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毕竟是有很大裨益和推动作用的。

同时,这些西方传教士往往具备使用几种语言的能力,康熙也常利用他们参与外事活动,促使问题的顺利解决。

还命令闵明我等人去俄国、法国、意大利,代表清政府磋商有关外交事务,这一切无疑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增加了相互了解。

上一篇: 海南黎族纹身(海南黎族纹身文化简论)
下一篇: 匡衡生平简介(《匡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