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献,本文原题《徐献镜头中,中国羌族的前世今生》
2006年,汶川巴夺寨朱金福夫妇
羌族简介(羌族简介50字)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如今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汶川、理县、茂县以及松潘、北川等地。
幸运的是我自从2001年冬季第一次进入蒲溪羌寨后,就被这里独特的羌族文化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开始了拍摄羌区的行走。多年的行走与思考,自己从对羌文明的初浅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堆积,拍摄调研不断的深入,影像也有了厚度,到如今对古羌文明的灿烂辉煌充满了敬畏之。
2017年,荗县飞虹乡的妇女
尽管如此,至到今天自己依然如同一个行走在羌区的行者,用镜头记录羌区的点点滴滴,用虔诚的心去叩拜这片古老的土地,试图用一种平和、平等、尊敬、仪式般的影像,从平等尊敬的影像视角,透过影像以致敬的态度去建立自己对羌文化的观看。也试图通过影像观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古老的羌文明与当下时代所发的碰撞。
我始终认为摄影师用影像书写一个民族历史,需要“三度”即时间的长度、影像的深度、文本的厚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影像表达和视觉呈现。
在近二十年的羌区行走拍摄中,我一直试图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意义上呈现构建我心中的羌,攝影的经典图式也一直激励我在寻羌路上不断前行与探索。
影像的呈现与介入有不同方式,有不同的入口与出口,自己希望用这种具有文献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影像,以传统而经典的方式呈现自己心中的羌,致敬古老的羌民族,同时让人们对羌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感谢我的羌族好友永清、周吉祥老师以及所有给予我帮助支持的朋友,纳吉纳禄
2007年,汶川通往大门寨的道路狭窄险要
Jeep伴随我行走在羌区
2001年的理县蒲溪保留了古朴纯粹的风貌
2005年,汶川直台寨婚礼上的流水席
符保羌人的平安,2020年
2010年,汶川跨坡寨几个年轻人在一起用纸杯喝酒
2008年,汶川龙溪正在背牛草的羌民周正毅
2008年,汶川跨坡羌族妇女背着几十斤重的土豆
2007年,汶川夕格寨妇女合影
2006年,汶川直台寨春节期间走亲戚的羌人
2016年,汶川龙溪
理县增头寨,2017年
2002年,理县蒲溪羌族儿童
2008年,汶川跨坡寨
2007年,汶川巴夺寨
2016年,茂县沟口的妇女
2008年,汶川龙溪羌族妇女在农历7月半手提香蜡钱纸祭奠逝去的亲人
2008年,释比余明山的兰花烟抽了几十年,穿过烟雾仿佛看到了老人一生,照片拍了不久,老人在5.12地震中不幸遇难。
2009年,汶川阿尔寨的羌族妇女
理县增头寨王平伦夫妇,2020年
2017年,茂县浅沟一处废墟前的羌族妇女
2012年,汶川神树寨
2010年,神龛前敬神的羌民
2007年,祭山还愿节上的羊皮鼓舞
2017年,理县增头寨老人手捧爷爷泛黄的照片述说曾经的故事
2007年,理县增头寨释比杨茂山
2009年,释比余世荣,他的父亲余明海也是羌区著名释比。
2012年,释比杨水生
2019年,汶川月里举行完盖卦仪式,一个新的释比诞生了。
如今的羌区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遗存的古羌房仍然可感受到古老的羌文化。
羌人的守望与坚持,2020年
作者简介:徐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2001年至今深入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羌族聚居地区,用田野调查方式,通过影像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视角,系统地记录羌人的居住环境、建筑、宗教以及日常,用影像呈现当下羌人生存状态的变化与迁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