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元稹在浙东做观察使时,亲自观赏了越州歌伎刘采春的表演,写下一首《赠刘采春诗》:
刘采春简介(刘采春最著名的诗)
诗人元稹对刘采春表演时的服饰着妆、步履神情做了现场般的描述:
只见她新画的眉妆饰样别致,头带“透额罗”,一种专用于裹发的轻纱,是唐代常州的一种丝织品,名噪一时。这种有顶的薄纱,上面罩住髻发,下面遮住一部分前额,是唐代妇女流行的头饰之一。
她面容光滑,步履轻柔。“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诗人元稹对刘采春的形貌风神甚为赞赏。
刘采春的唱曲,相当于现代流行的通俗歌曲,抒发的大多是闺妇、行人的离别相思。有人称她为“古代的邓丽君”。
那时吴越一带,只要她的《望夫歌》声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在没有录像、歌碟的唐代,刘采春的唱曲影响之大、流行之广可以想见。更为难得的是,她不仅容貌美丽,歌喉动听,还是一个才女。
歌伎刘采春擅长演唱,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全唐诗》录其六首诗。其中《不喜秦淮水》写道:
这首歌词生动地表达了少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
一位独处空闺、百无聊赖的少妇,想到丈夫的离去,思念又涌上心头,于是一会怪秦淮水,一会恨江上船。怨水恨船,当然不是少妇真正的用意,她怨怀的是自己的丈夫。
诗坛大咖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形单影只,孤独清凉,是源于“商人重利轻别离”的丈夫。
想到丈夫离开这么久,说了很快回来,却迟迟不见踪影。于是少妇的感情又进一步强烈,不免满腹牢骚:“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歌词语言很平实,虽没有高妙的文采,但情真意切,质朴生动地表现出闺中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嗔怨。
再看这首《莫作商人妇》:
这首歌词写的也是少妇久盼丈夫不归产生的怨情,它和唐代文人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颇为相似。
丈夫走了,妻子一人独自在家,朝朝暮暮地盼着丈夫回来,而丈夫却迟迟没有消息。于是妻子只好花钱找人求神占卜,看看丈夫几时回来。
由于归期难测,所以在占卜的同时,妻子还忍不住要“朝朝江口望”。但最终却是一次次“错认几人船”的无尽的失望。
全诗平白如话,却感情真挚。又是占卜,又是望江口,生动地表现出怨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
还有一首《那年离别日》:
这首歌词写的也是留守少妇对丈夫的思念与怨怀。妻子一心期盼着丈夫早点回来,本来以为丈夫在桐庐,而事实却和她的期盼完全不同,不但丈夫迟迟不归,而且还收到了丈夫从广州寄来的书信。
然而,这或许都不是最坏的结果,现在至少她还能收到来自广州的书信。最可怕的是,有一天,他走得更远,远得连书信都收不到。丈夫在天涯飘荡,而闺中思妇的柔肠已断。
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尽的等待。不知他什么时候回来,甚至都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回来。而她却流年似水,青春虚度,在等待中渐渐老去。全诗只是平淡叙事,但字里行间蕴含着少妇深深的离愁和断肠之痛。
刘采春的这些歌词,语言平淡,直叙其事,在手法上基本上是白描,没有烘托,也缺乏大咖文人的措辞文采,但感情真挚,让人回味无穷。
据史料记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