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一源自于孙膑在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中提出的计谋。其含义是:攻其要害部位,使对方不得不救,以缓解当前的危机。但如此高超的计谋,如果少了孙膑的“装疯卖傻”,也是不能成功的。
大家好,我是【骆山河的小跟班】,欢迎大家一起和我品读《资治通鉴》。今天我们来聊聊围魏救赵的故事。
孙膑的故事简介(孙膑的故事读后感)
【原文】《资治通鉴》周纪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田忌要率领大军到赵国去。孙膑说:“要排解纠纷,就不能握着拳头硬上;要给两个人拉架,不能拿着兵器上去搏斗。只要击中强梁一方必救的痛处,造成一种打不下去的形势,他自己就解开了。现在魏国去攻打赵国,一定是轻兵锐卒都上了前线,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我们不如引兵直取魏都安邑,占领主要道路,打到他的痛处,他自己就放弃攻赵回来了。这样,我们既解了赵的围,又打击了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十月,邯郸投降魏国。魏军得胜还朝。齐军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
【解读】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小时候都学过这个成语典故。但是笔者在看到《资治通鉴》这段记载的时候,总感觉怪怪的,其中有很多疑问,比如说:
1、齐国的机动部队去攻打魏国首都,很显然是攻不下来。为什么魏国的庞涓不来一个“围齐救魏”,里外夹击?那么着急回来干嘛?
2、当时魏国的军队,已经强大到可以将赵国的首都邯郸攻占,怎么就打不过齐国的援军?
笔者通过查阅其他史料,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围魏救赵,虽然是顶级战略,但是想要取得效果,战术层面也要求极高。
先说结论,笔者认为在这场围魏救赵的战役中,最关键的并不是“围魏”,而是“骄兵”。还是出于对人性的理解与控制。“围魏”只是孙膑精妙的演出的一部分。只是加速了庞涓回国的进程,利用庞涓的功利心理,让他做出错误判断。而如果没有孙膑的精妙演出,庞涓就不会骄傲,如果庞涓不骄傲,结果就很难说了。
1、魏国召集数量庞大的军队去攻伐赵国,战争进展非常顺利,不到一年,就打到了邯郸城下。在邯郸城被围的时候,赵国向楚国、齐国求救。
2、楚国发兵救援,但是是属于“看热闹”型的,楚国的目的是想让齐国当主力,自己占便宜。
3、齐国发生“围魏救赵”的辩论之后,决定发兵救援。齐国先是和楚国联合,派重兵攻击魏国的襄陵(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这是重点)
4、魏国庞涓不受影响,继续全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
5、田忌想要去赵国战场和魏国硬刚,孙膑建议齐国派遣机动部队去袭扰魏国首都大梁,在大梁城郊“胡闹”一波。
6、因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庞涓决定舍弃辎重,率领其部队日夜兼程往回赶,而魏国的其他军队,一刻不停地攻打邯郸,不久便攻克。
7、在庞涓回撤的时候,田忌和孙膑,将齐国军队主力埋伏在桂陵。大破魏军并俘虏庞涓。
首先说明,齐国上下根本就没想过要“救”赵。齐国的根本战略目的是削弱魏国。赵国“死不死”,他们根本不关心。在这场战争中,孙膑的战略精髓是:
什么意思?就是激怒别人,让他分兵来搞我,我趁着他怒火中烧,智商为零的时候搞定他。
田忌之所以要去攻打襄陵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就是因为他要给庞涓一个假象,齐国的军队战略目标不清晰,带兵的人不会打仗,让庞涓轻敌。
接着派机动部队去骚扰魏国首都,就是要让庞涓烦躁,就像有一只苍蝇总是在你耳边“嗡嗡嗡”,它不咬人膈应人。
庞涓知道齐国的军队对魏国首都根本就没有威胁,但是他必须回救。为什么?首先,本国首都被攻打,在外征战的将领不救,这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其次,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消灭这只烦人的苍蝇了。
在知道了魏国首都被骚扰之后,庞涓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回援。因为不回援,庞涓以后在魏国就混不下去了。但问题是要怎么回援?
庞涓的最优解是:在攻陷邯郸之后,带着大部队一起回国。因为齐国军队对魏国首都基本上没有威胁。要知道,当时的魏国是强国,其首都大梁的城墙岂是一支小小的机动部队能攻破的?
但是,庞涓中计了。
齐军前期那“装疯卖傻”的行为,彻底冲昏了他的头脑。他选择了放弃辎重,日夜兼程的赶回魏国。笔者认为,庞涓的这个行为至少有两个理由:
1、轻视齐军,认为齐军是“战五渣”,轻轻松松就可以搞定。
2、着急立功,向魏惠王表忠心,国都有难,我庞涓用最快速度回援,而且敌军还是战五渣,这个天大的功劳,我不快点,让别人抢了怎么办?
但是庞涓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孙膑“演”给他看的。在回国的路上,遇齐军埋伏,大败,自己还被俘虏了。
所谓的围魏救赵,“围魏”是假的。“救赵”更是假的。只有孙膑的演技是真的。
以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