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吴学华原创作品
何桂清(何桂清简介)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被誉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其实案件非常简单,就是一宗无中生有的杀夫案。之所以定为“奇案”,是源于杨乃武早年与九品官吏的刘锡彤之间的个人恩怨,被刘锡彤借机报复,官员层层包庇草菅人命,最终在《申报》的媒体压力下,逼得慈禧亲自过问,最终搭进去三十多名官员,牵涉面之广令人惊叹。
在聊这个案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浙江的官场,自从曾国藩利用慈禧的手,杀掉两江总督何桂清之后,浙江和江苏两地的大大小小官员,成了湘派和两湖派(湖南湖北)的人,原先的本地势力,被打压殆尽。
在曾国藩拿下天京之后,慈禧首先要对付的,就是靠打仗起家的湘派和两湖派势力。虽然朝廷多番要求裁军,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也确实按照朝廷的指令去进行,但是湘派和两湖派势力,仍牢牢盘踞在富庶的江浙一带。
慈禧调走曾国藩,派来了马新贻,想抄湘派势力的老底,没料想弄出一个刺马案来。慈禧心里也清楚,对付这帮土匪,不能用强硬手段,得慢慢来,否则又会逼出一个太平天国。
令慈禧开心的是,在刺马案不久,曾国藩就因病去世了,湘派势力少了一个领头羊,变得四分五裂。
而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的势力代替了曾国藩的势力,同样霸占着江浙,但是朝廷需要他平息新疆之乱,只能采取隐忍。为了表示对左宗棠的恩宠,朝廷甚至给了左宗棠的粮饷督办胡雪岩一顶官帽。
慈禧是一个具有谋略的女人,他在对左宗棠隐忍的同时,也在培植对付左宗棠的势力,他看好一个人,那就是淮军出身的李鸿章。
在朝廷外围,慈禧利用汉人对汉人进行牵制,在朝廷内部,她和恭亲王奕?二人相互配合,把持着大清的江山。
聊完了当时浙江的局势,我们再来聊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
杨乃武是个举人,性格耿直。知县刘锡彤滥征私税,曾经被杨乃武告发,因知府已经被刘锡彤收买,所以告发没有成功,反而被刘锡彤忌恨在心,寻思报复,由于杨乃武是举人,所以刘锡彤也不敢轻举妄动。
再来看看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关系,小白菜原名毕秀姑,长得水灵,因为她喜欢穿绿衣白裤,所以人称“小白菜”。小白菜是葛家的童养媳,于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与丈夫葛品连成亲,夫妻二人租居举人杨乃武一间房子。
根据史料记载:杨乃武教毕秀姑识字,两人过从甚密,于是街坊有“羊吃白菜”的流言。
杨乃武是个举人,有机会当官的,他教毕秀姑认字,也许是出于一种怜悯,并没有别的意思。但毕秀姑已经嫁做人妇,与丈夫之外的男人近距离接触,多少是有失妇德的。
至于他们二人有没有勾搭成功,另当别论。
在第二年,小白菜的老公葛品连听到风言风语之后,为避嫌疑,搬到了别处。从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再无来往。
葛品连有流火宿症,这年初冬感冒发烧,初服东洋参及桂元,后又用万年青萝卜籽煎汤服用,两天后气绝身亡,尸体口鼻内有血水流出。
葛品连的母亲沈俞氏早就听说了“羊吃白菜”的传闻,见儿子口鼻流血,怀疑是被儿媳毒杀,所以到县衙告状。
这一告,给了刘锡彤报复杨乃武的机会。
于是刘锡彤不管仵作的验尸有没有疑问,首先就拿小白菜是问,小白菜区区女流,一场大刑下来,被迫招供与杨乃武合谋杀夫。
刘锡彤立即传讯杨乃武,并革去杨的功名,进行了严刑逼供。杨乃武不屈服,刘令小白菜对质。小白菜畏惧酷刑,招供如前。
小白菜遭受的刑罚简直惨无人道,其中之一就是烧红铜丝穿胸极刑。至于打板子和夹手指,那算是小儿科了。
皂吏们对待小白菜这个美少妇,想出各种刑罚来折腾。小白菜吃不过苦,屈打成招只求早死。
杨乃武三次昏死,拒不画供,刘锡彤擅自将供词“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孔流血”,并将一等人犯解送杭州府。
由于杭州知府陈鲁严刑迫供,杨乃武多次昏死,最后供认是他给的毒药。小白菜被陈鲁以通奸杀夫之罪判决“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六,上报浙江按察使蒯贺荪。
杨家不服,到杭州喊冤告状。杨乃武胞姐杨淑英曾在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家做过保姆,她找到夏同善请求帮助。
夏同善与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狱林文忠,将案卷送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手里,认为疑点重重。后慈禧太后下旨,刑部令浙江巡抚杨昌濬重新审讯,并遣监察御史王昕私访民间,得知爱仁堂并无卖砒霜。可惜杨昌濬为保面子和其他官员的乌纱帽,竟依仗左宗棠拥兵边疆之势,复以“通奸谋命”上奏。
这个杨昌濬究竟是什么来头?他是湖南湘乡人,与曾国藩是同乡,追随左宗棠、曾国藩等创办湘军团练出身,铁杆的湘派势力人物。
清廷委任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但胡对刑法无知,敷衍上谕,刘锡彤又用重金贿赂了胡瑞澜左右官员,以严刑逼供。葛毕氏受不了烧红铜丝穿乳极刑,再次诬供杨乃武指使杀人。胡瑞澜以为:“案经反复推究,供词佥同,并无滥刑逼供之事。即照本律科断,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监察御史边保泉弹胡瑞澜复审草率。
胡瑞澜又是什么来头呢?他是湖北武昌人,两湖派人物,在来浙江之前,就在湖南当学政。
我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这个叫夏同善的兵部右侍郎,是杭州本地人,185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庶常馆庶子。“此人善写文章,时人誉谓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甚得太后赏识”。1867年升为詹事府少詹事,1871年任兵部右侍郎。(曾国藩于1872年去世)
这样的履历,看出问题没有?
什么叫“甚得太后赏识”?
朝廷最重要的部门就是兵部,作用是掌握军权和协调武职官员的。
江浙一带的势力控制在湘派和两湖派手中,朝廷偏偏重用浙江本地人,其实用意是很明显的。
夏同善
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杨淑英第二次进京,由夏同善引荐,求遍浙江籍在京官员三十余人。
看清楚没有?是“浙江籍在京官员”,也就是说,夏同善要利用这起案子,将“浙江籍在京官员”联合起来,对抗湘派和两湖派势力。
如果不是慈禧默许,他敢这么做?
夏同善在第二次请求朝廷重审的时候,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杨淑英把案件的相关资料提供给了《申报》。
《申报》成立于1872年,是洋商合资创办的。《申报》连续报道此案,矛头直指朝廷官官相护,欺上瞒下,引来民间舆论。在这种情况下,浙江乡绅以及浙江籍官员空前团结,为杨乃武奔走呼号。
夏同善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制造舆论,让这件事变成洋人都干预的事情。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是做给湘派势力的人看的:湘派的同僚们,不是我浙派的官员跟你们过不去,太后老佛爷因洋人的报纸刊登此案,生怕丢了大清的脸面,才下旨重审的。
果然,慈禧对于浙江籍官员联函的奏请,只有两个字:恩准。
这样一来,从上往下压,刘锡彤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再往里倒贴钱了。他为了整倒杨乃武,已经上下打点花费了不少,没想到杨乃武姐姐的后台那么厉害。
光绪二年(1876年),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与都察院、大理寺一起,开棺重新验尸。在刑部任职六十年的老仵作照《洗冤集录》说法,证实葛品连并非毒发身亡,乃得病而死,只是骨头表面发霉。光绪三年二月,震惊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宣告终结,杨乃武与葛毕氏获无罪出狱。
案件其实很简单,不简单的是官场派系之间的斗争。
在此案后,胡瑞澜、杨昌濬以下三十多名官员则撤职查办,他大都是出身湘军的“两湖派”将领。
左宗棠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在大西北替大清卖命,江浙一带的势力,被慈禧用一宗案子给抄了老底。
在这起案件中,刘锡彤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根据相关史料,此人是河北盐山县人,举人出身,花银子捐的官,任山东邹平代理知县,后任浙江丽水知县,于同治三年任余杭县知县。同治三年是1864年,这一年,湘军攻下杭州。也就是说,刘锡彤即便不是湘派人物,也是与湘派关系好的人,否则,他这个知县就当不了。那个时候,浙江巡抚是左宗棠。
从1864年到1873年,刘锡彤一直都是余杭知县,不升不降也没调任,作为一个父母官,对于县内各个举人的家庭背景,一般都了如指掌的。
《红楼梦》中就写到了当官的保命符,那就是与治下的各种势力都要拉好关系。刘锡彤不懂吗?还是他不知道杨乃武的姐姐曾经在兵部右侍郎家当奶妈的事?
这一层关系,县里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刘锡彤不可能不知道。他所依仗的,不是区区的县令,而是他身后的湘派势力。在他认为,只要把几位湘派的官员拉拢了,夏同善也会有所忌惮,绝对不会为了一个革掉功名的举人,得罪湘派势力。
所以刘锡彤出手了,公报私仇要整死杨乃武,在他的推动下,案子像滚雪球一样越闹越大。
他确实把好几位湘派官员拉在了一起,可惜他选错了时机,也看错了一个人,那就是慈禧。
自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地方督抚势力越来越强,当时光绪皇帝刚登基,皇帝的威信不够,对地方大员的“朋比之势”,只能隐忍。所以,慈禧需要借着平反杨乃武案的名义,对“藐法欺君”的地方大员略施惩戒,以儆效尤,为朝廷立威。
慈禧太后正要瞌睡,冷不丁有人给她送去一个枕头,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呢?
不过,慈禧为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给左宗棠留了脸面。杨昌濬被革职后,次年因左宗棠保奏,又得到起用,最后官至漕运总督、闽浙总督。
看来左宗棠听从曾国藩的话,始终抓住兵权,果然有道理。
而刘锡彤,则被发配宁古塔,1877年六月,在没有动身之前,突发疾病暴毙。(奇怪不?)
另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夏同善,也在杨昌濬被起用之后的第二年,突发疾病而亡,终年49岁。(清史稿:……六年,卒,德宗闻之遽泣,其忠诚荷主知如此。)
这一年,沙俄增兵伊犁,并派出舰队游弋在海上,威胁天津、奉天(今辽宁)、山东。清廷召回左宗棠,左宗棠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
1881年2月24日,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代表大清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
在这场江浙派与湖湘派的争斗中,湖湘派占据了上风。夏同善之死,类似于康熙年间被鳌拜除掉的苏克萨哈。
可惜的是,光绪不是康熙。不知大家对此怎么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