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春拍
于志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于志宁简介)
Lot405
御制大红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
清光绪内府朱丝栏写本
1函5册蝴蝶装?大库加厚白棉纸
参阅:
1.《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P141小红绫本,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
2.《清圣训》,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半框:27×19.4cm?开本:43.5×28cm
RMB:1,180,000-1,500,000
此函清光绪五年(1879)原装汉文大红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即为同治帝圣训。内收卷五十一至五十五,“严法纪”部分内容。所谓“严法纪”,实为“申律令之则也”。同治初年,皇帝年幼,两宫垂帘听政。太平军、捻军等反清团体四处起义,内患不断。
朝廷屡派官员清缴,每每城池失守,便有捏造各种情况者,希图免罪,更有上司徇情枉法,为其开脱。此时,“严法纪”对于主理朝政的慈禧,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卷五十一开篇便收录了著名的“胜保案”,例数其携带妻妾入营、捏报战功、贪污欺罔等罪状,并称“立正刑诛,亦属咎有应得”,但念其尚有战功,赐以自缢。此举可谓恩威并施的典范。另东陵县知县谢际亨丢失官印、陕西布政使毛震寿等疲玩致两城失陷、甘肃循化同知陈秉彝擅离职守等案亦属如此。并且,在谕旨之中常有“深堪痛恨”、“殊堪痛恨”、“实堪痛恨”字语,故此函《圣训》不失为同治朝力求“中兴”的史证。
作为记言类官修史书,此内府汉文抄本当有底本之用。经查《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国家图书馆所收《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稿本仅存四十三卷,未见卷五十一至五十五。另以此函比对清刻本相同卷次,发现刻本之中确实存在部分讹误之处。故此本作为文献资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校雠作用,不失为珍贵的国宝档案。
不仅版本珍稀,在装潢上也等级意味极为浓烈。仅有的两部汉文大红绫本,在抄写装帧完毕之后,便庋藏于皇史宬和盛京崇谟阁的金匮之中,相较于进呈本,更有藏之宗庙盟府,遗泽万世的蕴意。查询2010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盛京崇谟阁《清圣训》,可见盛京藏本,故此函当为皇史宬散佚之本。
且此函装帧与皇史宬及崇谟阁藏历代《圣训》如出一辙,具有极其鲜明的宫廷特色。函套和书衣均采用了清代象征权贵的正红色云凤暗纹红绫装潢,左上角贴红绫墨笔题签,端书“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右侧贴方签,书函次及卷名,原装别扣。内叶蝴蝶装,用料为大库加厚白棉纸,手绘朱丝界栏。通篇墨书,馆阁体端谨圆润,整齐划一。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并朱色句读。纸白墨精,版幅敞阔,尽显皇家气派。
《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2022西泠春拍
Lot402
清乾隆帝御书刻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
(唐)不空法师译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内府刻朱墨套印本
1匣1函1册?连史纸
参阅:
1.《清代内府刻书图录》P171,北京出版社,2004。
2.《清代宫廷版画》P64,紫禁城出版社,2006。
3.《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P14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
半框:24×11cm?开本:34×11cm
RMB:200,000-300,000
清三代,国家鼎盛。帝王对佛教采取了优待和推崇的政策,朝廷对佛教典籍的整理和编辑也极为重视。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云:“先是,圣祖曾刊刻《圆觉》、《金刚》等二十二经,为国朝刊经之始”,可见从康熙帝始,就有内府刻印佛教典籍的传统。到乾隆一朝,尊崇藏传佛教的爱新觉罗·弘历也同样积极地参与到佛教典籍的刻印中。除了作为佛典刻印的发起人,还亲笔抄录经文用作刊刻底本,融入内府刻本的制作当中。比如《御书楞严经》、《御书妙法莲华经》、《御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此《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亦为其极少量手书刻经之一。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略称《《大悲心陀罗尼经》,为唐释不空所译,撷取伽梵达摩所译《千手经》精华而成。主说持诵此咒可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所求无不果遂,得十五种善功德。
此册通篇乾隆帝御书手书上板,封面及函套墨笔恭题:“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首刊原经;次陀罗尼,内收版画白描佛像四十九尊;末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兼附梵字于句下。墨色经文与朱色文字为套版印刷,众多袖珍佛像为单独雕版刷印而成,工艺繁复,版刻精细。
同时,此册也展现出了“康乾盛世”时期内府刻书的恢弘典雅之气。明黄暗花卷草纹绫原装函套及护封,连史纸刷印莹白如玉,璀璨夺目,诚为乾隆一朝发愿督造之内府珍品。
2022西泠春拍
Lot507
甘氏小津逮楼旧藏《玉版十三行》
“晋”字未损本
1册2开半?纸本
开本:27.5×14cm
RMB:80,000-120,000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字迹冲和疏宕,神采飞越,有“小楷极则”之誉。元代真迹归赵孟頫收藏,之后下落不明。后世摹勒上石,以“碧玉本”为贵,此石现存首都博物馆。
此本剪裱旧装,首行“晋”字中横与日部未泐连;二行“采”字完好;十二行“或采明珠”之“或”字钩笔尚佳,是为早本。面板有甘炳墨笔题签,知此本乃南京甘氏小津逮楼旧藏之物。
2022西泠春拍
Lot354
章士钊旧藏郑文焯长跋《汉永元、永建、建康食堂画像记》
清拓本
2幅?纸本
出版:
1.《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遗墨》P112,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
2.《章士钊师友翰墨》P74,万卷出版公司,2005。
3.《清及近现代名人书法与辨伪》P19,万卷出版公司,2004。
尺寸不一
RMB:180,000-280,000
拍品内收郑文焯题跋山东济宁出汉《永元八年食堂题记》、《永建五年食堂画像题记》、《建康元年文叔阳食堂画像题记》拓本三种,此三种汉代食堂画像题字刻石均为山东鱼台马星恒收藏,郑氏引经据典,小字漫跋千余字。
食堂题字,即飨堂也,古时祠墓,建堂以飨神之所,乾嘉以前,金石家无著录,嘉道以后,始著于世。此幅之中,郑氏以沈均初藏本校之《永元八年食堂题记》,审为旧拓;引《太平御览》、赵明诚《金石录》、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录》等古今诸家见解,释读《文叔阳食堂画像题记》文字,考证乡啬夫、廷掾、功曹、府文学掾等官职名,并证为端方得石之前拓本。
其中文叔阳食堂记。此石经清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端方《匋斋藏石记》著录,据方若《校碑随笔》云“旧在山东鱼台,拓工仅拓中间画像及左侧题字,归托活洛氏(端方)后,始见全石拓本。”此拓有马星恒藏印,可知此尚是石在马氏时初拓本,即端方时拓本亦不常见,此石民国初即流失海外,故拓本日稀,为藏家所重。
参阅:梁启超题初拓文叔阳食堂画像并题字,上有马星恒藏印,今藏国家图书馆。
清末,郑文焯寓居江南,与朱孝藏、况周颐、王鹏运合称“晚清四大家”,工于诗词,又擅书画,交谊甚广。故拍场散见其诗稿及字画多为题赠者,拓本诸如其自藏“好太王砖”之类。此《汉永元/永建/建康食堂画像记》卷端题:“旧脱本,石芝西堪藏。”,当为郑氏校勘读碑自藏之本,对研究其金石理论结构、鉴藏观点等提供实物参考。章士钊旧藏,诸多出版。
2022西泠春拍
Lot508
林宠、朱景等八家题跋明拓《玉枕兰亭二种》
明拓本
1册12开?纸本
开本:20×11.2cm
RMB:200,000-300,000
《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茧纸永秘昭陵,后世摹刻浩如烟海,别枝旁生。诸如《玉枕》一派,坊间传有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定武缩刻本、廖莹中刻本、赵孟頫刻本等。元孔齐《至正直记》载:“宋季小字《兰亭》,南渡前未之有也。盖因贾秋壑得一碔砆石枕…世亦称《玉枕兰亭》”;明杨士奇《玉枕兰亭二帖》云:一石“在南京火药刘家”、一石“在绍兴府”;清梁章鉅《归田琐记》称:“今人熟闻《玉枕兰亭》之名,而不知其有三本。”可见一石已化身千万,诸家聚讼,见仁见智。虽未能有定,然皆以风神俊朗、笔意率更者为佳。
拍品硬木面板,旧装挖镶裱,巾箱小巧。内收《玉枕兰亭》二种:其一,首行未见“会”字;“群”、“带”、“右”、“流”等字不损;第十四与十五行下方押缝处有“僧”字居于“不”字中下方,未见边栏。其二,“会”字缺角;馋损“羣”、“带”、“右”、“流”等字;“盛”字上有小龟形;第十四与十五行下方押缝处有“僧”字居于“不”字中下方,有边栏。二者体系略有差别,然皆存古意,结法遒秀,神采烂肰。其中第二种与故宫博物院藏林道山赠翁方纲明拓《玉枕兰亭》为同一刻石,且面貌相似。故宫本册尾翁方纲墨笔题记,称其为:“玉枕兰亭原石本”。民国期间,此故宫本被文明书局视以《玉枕兰亭》范本,数次珂罗版印行,足见珍罕。
图左、中为西泠2020春拍413号《水前本瘗鹤铭》朱景题跋
此本迭经明末清初林宠、黄师正、朱景等诸家递藏。崇祯二年(1629)林宠跋记谓此刻石为时存福州者;后雍正时朱景亦称:“此宋贾似道客廖莹中缩定武本而刻之,灵璧石者,正玉枕元刻也。”另道光、同治间陈一桂、谈人格、王寅三家观跋。册尾有高邮(今扬州)张林桂、谈人格、夏子猷、杨福臻四家为书云老师台题跋。流传有序,装帧雅致,对校而观,或可窥兰亭真意。
2022西泠春拍
Lot382
张伯英题跋《云峰山刻石》
旧拓本
1函6册?纸本
开本:42.2×28cm
RMB:120,000-180,000
云峰刻石系为山东平度境内云峰、大基、天柱和玲珑等山摩崖石刻群之统称,由郑道昭、郑述祖父子主持刻制,共存北朝间石刻四十余种。对其最早的研究和著录始于赵明诚之《金石录》。清中后期碑学兴起,经由包世臣提倡,渐为人所重点关注。
此拍品为张伯英旧藏并题跋,收有《云峰山论经书诗上下册》《天柱山东堪石室铭附百峰山诗仙坛题字》《观海童诗附左右阙石等题字》《太基山置仙坛诗附朱阳台等题字》《郑述祖天柱山铭重游云峰山记》,成一函六巨册,每册封面存墨笔自署签条,扉页夹存石印本缩印整拓效果一纸(天柱山铭无缩印页),册中裱边有张伯英考释题跋,细致考究。
《天柱山东堪石室铭附百峰山诗仙坛题字》中有张伯英墨笔题跋述及此册成书之经过。《东堪石室铭》尾有张伯英墨笔题跋:“骖驾鸾鹤,游戏云端,此书之境界也,云峰诸刻,斯铭为冠。”又如《百峰山诗残石》拓本末尾题跋述及此残石经匋斋端方递藏等流传始末,可资参考。
2022西泠春拍
Lot373
陆和九题签明拓《唐皇甫诞碑》
明拓“丞然”本
1册23开?纸本
开本:33×18.2cm
RMB:50,000-80,000
是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碑石原在长安鸣犊镇皇甫川,明代移置西安碑林。书法用笔具有北齐风格,骨气劲峭,法度严整。王世贞评曰:“比之诸碑尤为险劲。”
此本面板隐约可见陆和九墨笔题签。碑文十五行末“丞然”二字未损;十九行“黻黻为文”诸字完好。开本敞阔,墨色浓郁,罗纹纸镶裱。
2022西泠春拍
Lot394
潘奕隽题跋《汉孔宙碑并阴》
清乾隆间拓本
1册60开?纸本
说明:任政旧藏,委托人直接得自其家属。
开本:30×16.5cm
RMB:80,000-120,000
《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七月立。孔宙,字季将,孔融之父,孔子第十九世孙,官至泰山都尉,后汉延熹中卒,门生故吏为其立此碑。是碑书法精妙,为习隶书者模板之一。清人朱彝尊称:“《孔宙碑》属流利一派,书法纵逸飞劲,神趣高妙。”晚清杨守敬跋是碑云:“波撇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
此本二行“少习家训”之“训”字“川”部中竖已与下小石花相连,但“言”部二三横划的左侧起笔未损,十行“辞”字左下“寸”与石花相连,应为清康乾时期拓本。碑阳、碑阴、碑额俱全,碑额配何元锡旧藏本。
此本为潘奕隽水芝仙馆旧藏,后归任政。有潘奕隽乾隆四十八(1783)年、五十年(1785)三次题跋,碑阳有潘奕隽通篇校碑释文。
2022西泠春拍
Lot516
汉杨淮表记摩崖早期重墨拓本
清早期拓“当”、“隶”未损本
1册11开?纸本
参阅:宋松、王欣,《汉杨淮表记拓本考》,载《书法丛刊》2020年第4期。
开本:35×19.5cm
RMB:120,000-180,000
汉《杨淮表记》书法古拙疏逸,妙趣横生,与《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同列石门十三品,据宋松、王欣《汉杨淮表记拓本考》(载《书法丛刊》2020年第4期),此本应属最早版本“当、隶”未损本之有“黄”字本,其典型特征如首行“尚书侍郎”之“郎”字左下方可见一片向上凸起的石皮层,其顶端为半圆弧状(此剪裱本尚能看出)。
五行“功德牟盛”之“牟”字,该字“厶”部与“牛”间有一呈四边形的笔划空隙区域,表现在拓本上是一处小色块。早本为近长方形的形状,稍晚本则是小倒梯形,其面积较早本泐损少许。五行“当究三事”之“当”字,该字下部“田”字左下有一小石皮层,早本呈拇指,顶端较平,晚拓皆损伤变小。六行“司隶”之“隶”字,早本笔划明显,右部撇画与捺画清晰,两笔交叉处上方有一椭圆形小石斑,稍晚本则笔划交叉处模糊不清,椭圆形小石斑已脱落不见。再晚本则“隶”字右下部已损伤。
又前人有关《杨淮表记》的鉴定主要围绕末行首“黄”字展开,如方若《校碑随笔》云:“旧拓本末行无黄门之黄字,翁氏《两汉金石记》阙之,王氏《金石萃编》补足之。今据拓本黄字固未泐,盖当时遗拓也。”张彦生先生《善本碑帖录》载:“见白棉纸旧拓本,末行黄门卞玉等字完好。道光间拓本黄门卞玉等字失拓,近拓黄字只存上少半,下大半石裂损”。其见解是“黄”字完好者早于“黄”字失拓的道光拓本。
马子云先生的看法是最早康雍间拓本无“黄”字,较晚拓本有“黄”字或“黄”字下大半,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载:“乾隆前拓本,黄门、卞玉四字完好然此四字往往失拓,近百年拓本“黄”字只存上半,下半裂损。”然观察原石末行黄字正当凹处,早期拓本中一类无“黄”字本应为拓工粗率失拓或是为图省事不拓所致,撇开“黄”字这个传统但并不可靠的考据,看其他几处新发现的考据并结合纸墨特征来鉴定杨淮表记拓本的早晚更为可靠。
此本剪裱装,重墨拓,与同时期淡墨拓本相比,别有一番风采。封面有墨笔题签:“汉杨淮表纪,辛亥付装备临。”
(三十一开选十二)
2022西泠春拍
Lot342
王懿荣题跋吴大澂藏秦石权等全形拓合册
清末民国间拓本
1册31开?纸本
开本:38.4×26.9cm
RMB:120,000-180,000
秦始皇初并天下,一统文字、度、量、衡,以为治天下之法。秦权作为量器,上刻有秦始皇、秦二世诏书,书体“上承古籀、下开汉隶”,是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晚清时期,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学者对此更视如拱璧。
清光绪五年(1879),吴大澂于陕西寻获此秦权,喜作《秦铜权歌》庆贺,后分拓贻赠给诸友。此集拓册首开即为吴大澂贻赠王懿荣者。吴、王二人同为晚清官员,因金石结缘相交甚笃。王氏于此拓隶书题名,并考据《汉书》计量漫笔长跋。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端方于吴下(今苏州)购得此权,并邀郑孝胥、李葆恂、梁鼎芬等诸友于官邸共赏此佳器,一时传为佳话。故此吴大澂时期拓本不仅棰拓较早,且更为罕见。
另此册并收汉建平二年铜钫、汉安陵鼎盖、汉杜陵东园铜壶、西周季良父盉、西周殊男父匜、西周宗妇盘、西周己父觚等彝器全形及铭文,共计50余枚。其中部分器物在《愙斋集古图》中亦可寻得一二,知同为吴大澂旧藏珍视之物。
2022西泠春拍
Lot341
六舟手拓并题诗《焦山鼎铭拓本》
清中期拓本
1幅?纸本
出版:王双强著《老虎来了》P152、158—161,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
27×90cm
RMB:80,000-120,000
此拓集道光间三位高僧拓、诗、题于一体,殊为可贵。六舟释逹受手拓,并录焦山住持借庵和尚咏焦山古鼎诗题赠翁大年,又有觉阿祖观为翁大年题诗。翁大年(1811~1890),字叔均,江苏吴江人,为晚清金石家,善鉴金石,能篆刻,刻印工秀有法。翁广平子。见浙江省博物馆编:《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内收《宋拓曹娥碑》、《唐造像铜碑拓本册》后有翁大年为六舟所作题跋,可知二人亦为金石交。
出版:王双强著《老虎来了》P152、158—161,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
2022西泠春拍
Lot349
龚心铭题赠董康《秦商鞅方升拓本》
民国间拓本
1张?纸本
识文:授经道兄鉴存,戊午(1918)春初景张拓赠。
27×33cm
RMB:180,000-200,000
商鞅方升作为商鞅在秦国变法的重要文物,是当时统一度量衡时铸造的标准器,也是中国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清末被合肥龚心铭所获,直至其编纂《浦口汤泉小志》布刊,始为众人所知,一时慕者甚众。龚氏去世后,此量制一直秘藏后人,文革后被国家收购,现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2022年亮相由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何以中国”文物大展。
此拓内收方升正、背及三边墨拓,并附铭文。是民国七年(1918)龚心铭墨笔题赠董康之本,较其出版《浦口汤泉小志》更早几年。龚心铭与董氏同为民国时期海上著名藏家,此物亦是二人当年交往之史料。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龚心铭旧藏秦商鞅方升
2022西泠春拍
Lot355
罗继祖题跋《陈介祺旧藏古陶文集拓册》
清钤拓本
1函8册400品?棉连纸
出版:《嘉树堂金石小品》P122~125,上海书画出版社。
开本:19.5×13.5cm
RMB:160,000-200,000
陈介祺是最早从事古陶文收藏、鉴定和研究的金石学者,自同治十一年(1872)发现齐国陶文后,“深恐古文字之堕灭,是以极力属土人搜访”,每有新获,必以细棉纸精拓,并注重陶文的释读和内容的探究。他认识到陶文对于古文字、职官、历史地理、姓氏等研究的价值,可与钟鼎、鉨印并举,因而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意义。
拍品为罗振玉之孙罗继祖旧藏,扉页罗氏墨笔题记。内收陈介祺所藏“瓦登”古陶文集拓8册,瓷青纸封面旧装,共计400枚,均钤以“三代古陶轩”朱印,中有浮签一纸应出簠斋之手,拍场曾见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稿本,内签如出一手。陶文诸如“蒦口易南里口”、“楚郭芦里邵”、“賹豆里”等,内容涉及地域、窑场、窑工、器型等,印面所辑文字数不等,阴阳文兼具,样式精美,书体朴质。对研究古文字、历史、古窑场等领域提供了诸多参考,更是全面研究陈介祺古陶收藏及清同治、光绪间陶文出土状况的宝贵史料。
2022西泠春拍
Lot401
南宋碛砂藏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吕颐正兄弟助刊题记)
(后秦)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
南宋刻碛砂藏本
1册68折?藏经纸
半框:24.5×11.2cm?开本:31×11.2cm
RMB:75,000-100,000
《碛砂藏》全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由南宋碛砂延圣院刊造大藏经版局组织刊刻。作为江南私刻大藏经,历来为佛教收藏和研究者所重。此藏始刻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刻完成。南宋宝佑六年(1258)碛砂延圣寺遭火灾,包括《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经典在内的部分经板被烧毁,促使妙严寺本补入其中,后又经明代补版,所以传世面目多样。其中近百分之八十的经卷为元代以后刊成,宋刻尤为珍贵。
此拍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即为南宋咸淳间延圣院第五任住持可枢主持刊造经卷,当寺僧比丘清满书文。全册经折原装,首尾全。共14版,板框有天地边线,长约55cm,宽约24.5cm。每版录经文30行,每行17字,每折页6行。内页未经托裱,原貌留存。硬黄纸质,透光可见帘纹。首末经题下注千字文函号、册次“海四”。收宝塔品第三十二、述成品第三十三、劝持品第三十四、梵志品第三十五。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即《大品般若经》,又称《二万五千颂般若》,是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402)至十四年(412)所译。系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此卷初看与其他碛砂藏零卷并无他样,然对勘1932年朱庆澜、叶恭绰等发起《影印宋碛砂藏经》发现,全册虽排版大体相同,但仍存在某些差异。尤其是人为的墨迹填补,这也印证了朱庆澜先生:“原本有黄闇污渍者,必加工修净”一说,所以此卷对《影印宋碛砂藏经》中存在的补板和修缮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料对参。
此外,在此卷册尾新发现一行淡墨倒印题记,存“咸淳二年(1266)八月日吕颐正颐仲谨题”字样,为《影印宋碛砂藏经》所未现,并且在过去国内大藏经相关研究资料中未有加载。题记的折页后,还隐约可见“往生”两字的刷印痕迹,由此推断此条题记当是兄弟二人为纪念某位家族成员所作。根据题记中“吕颐正”、“吕颐仲”二人人名,查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一书《<碛砂藏>宋刻版及第一至四位住持刊经目录一览表》中助刊人信息,共发现五条两人淳佑、咸淳年间单独助刊题记,再结合此册出现的题记,应该可推断此二人淳佑至咸淳年间共同居住在姑苏,并且明确了伯仲关系。
除了数次单独助资刊板大藏,还存在以家族为单位的发愿行为。由此产生对南宋时期,尤其是后期募捐群体的猜测,看似单一存在的佛弟子之间是否存在更多的家族关系,比如在其他卷次众助刊人中出现的人名“颜汝弼”、“颜汝燮”二位等,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同时此条题记若确属此卷卷尾,那将直接为此卷刊刻年月提供具体参照。
另首尾经名下钤“成都佛学社藏”朱印,知为该社旧藏。在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不久后,1914年居士刘洙源、龚缉熙(能海法师)等发起成立成都佛学社,是四川最著名的佛学团体。在其后的成都抗战中,以佛教社为代表的佛化社团为抗战的劝募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经历了“成都七二七大轰炸”之战火,然佛光庇佑箧藏典籍得以幸存。直至1950年成都佛学社解体,佛经因此流散。故此本历经七百余年岁月沧桑,又烽烟洗礼,重现于世,弥足珍贵。
2022西泠春拍
Lot463
明崇祯原刊《常熟县破山兴福寺志》四卷
(明)程嘉燧辑
明崇祯十五年(1642)写刻本
1函2册?竹纸
参阅:《贩书偶记续编》附录/史部P35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半框:19×12cm?开本:29×17.3cm
RMB:300,000-400,000
破山寺,位于常熟县西北,乃齐梁间所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该寺以唐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而著名。此为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程嘉燧所纂寺志,卷一、卷二记山中古迹,附以诗文;卷三记当朝寺院建置;卷四志禅宗序次,记当朝名僧事略。《四库总目》赞其“叙次雅洁,为山志中差善之本。”
此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原刻本,民国初年寺僧持松曾铅印此志,跋称“本寺向无刻本,坊间又无流行……将原存抄本重付梓行”,即当时在常熟也找不到原刊了,此崇祯原刊本自足珍贵。拍品金镶玉装,前刊钱谦益序言、次收乌目山图、兴福寺图。由古歙名手朱翔之镌刻上板,图文并茂,写刻精工。是为破山兴福寺沿革之详实史料。
2022西泠春拍
Lot406
柯逢时旧藏钱谦益《牧斋初学集诗注》十六卷(未经删削本)
(清)钱谦益撰,钱曾注
清初钞本
1函8册?纸本
开本:22.6×14cm
RMB:330,000-400,000
钱谦益《初学集》初刊于明崇祯间,后由其族人钱曾为其诗集作注,积三十余年之功始成,诗注中最为人推许的,当为注中所记明末清初的史实,多出自牧斋之手笔或口述,可备一朝典故,历来备受学者重视。康熙四十四年(1705)朱素培、凌凤翔首次将诗注校订刊为二十卷(下称“朱本”),流传颇广,然对于书中违碍之处,或删或改,未能忠实体现原注者的初衷,以至于后世学者产生误解,如陈寅恪诟病通行刻本的批注简率,责钱曾“殊负牧斋”。乾隆年间,钱谦益著述遭禁绝,钱曾笺注亦无刻本刊行,直至清宣统年间才有邃汉斋、上海国学扶轮社铅印本面世,另有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拥书城木活字本,然其内容与朱本相比,并无较大差别。
因此,钱曾注释的一些早期钞本引起了学者的格外重视,这些抄本有些直接得自钱曾原稿,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提到:“曾注未尽刻,今尚有原稿流传也。”今知有周法高影印的傅斯年图书馆藏本《足本钱曾牧斋诗注》、苏州图书馆藏《牧斋初学集诗注》(存卷一至卷十四,何焯旧藏),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藏旧钞本,其注释条目相比朱本多出四千余条。
此拍品为柯逢时旧藏清初钞本,内“玄”字有避讳有不避讳,“胤”“弘”等字均不避讳。与刻本相较,笺注内容增至一倍有余,与傅斯年图书馆藏本、苏州图书馆藏本或出同源。如《初学集》卷十四《戊寅九月初三日奉谒少师高阳公于里第感旧述怀即席赋诗八章》其五“恢复辽阳”笺注,记述建州女真之崛起,长达十页,三千余字,为朱本所未载。有的注释体现了钱曾对典故的准确把握,如卷二《春日过易水》中对“老大不堪论剑术,要离坟畔有青山”一句中“要离”的批注,朱庭珍《筱园诗话》称:“即以要离反形荆卿剑术之疏,又寓功名无成之感,所谓诗中有我也”,此用要离冢之典。
钱谦益写此诗时值遭温体仁弹劾,诗中饱含其对官场险恶的认识,如以朱庭珍的解释分析此诗,则“青山”一词毫无根柢。钱曾注释称:“乐史《寰宇记》:要离冢在吴县西四里阊门南城内。《史记》云:要离,吴人也。又有梁鸿墓,在要离墓之北”。可见钱谦益此诗的意旨是欲效仿梁鸿,归隐青山,死后葬在要离坟畔。此外,刻本中存在的因躲避文祸而删改原文的行文,此钞本则多保有原貌,如卷十五《羽林老僧》一诗,内有“杀尽羯奴如杀草”,朱本删除此诗,而钞本保留。
此本原为柯逢时旧藏,后为吴稼农所得,吴氏又以《四部丛刊》本校之。前有吴稼农及其季弟吴曼公手书题跋一纸,吴曼公认为当时原本或即为十六卷,然较二十卷刊本笺注增至一倍有余。
2022西泠春拍
Lot425
瑞安孙诒让《周礼正义》誊清定稿本
(清)瑞安孙诒让撰
清誊清稿本
22册?竹纸
半框:22.5×15cm?开本:27×17.8cm
RMB:220,000-250,000
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辑汉、唐以来《周礼》注疏,并吸取清代诸家考订训释而成《周礼正义》一书,凡八十六卷。以《尔雅》、《说文》正其诂训,以《仪礼》、大小《戴记》证其制度。发挥郑玄《周礼注》,并补正唐贾公彦《周礼正义》的缺失,是释读《周礼》极为完备之作。
此即为《仪礼正义》誊清定稿本,存卷七至八、卷十至四十七、卷四十九至八十三、卷八十六,共计七十六卷。每卷卷首钤孙诒让“经微室”朱印,通篇小楷恭书于红格“周礼正义”专用稿本册内,偶见小字添补,与刻本对校皆已改订。见封面红签书存有“呈”、“政”等字,知此为呈正之本。孙氏治学实事求是,确如其所言:“究极群经,求厥至当。无所党伐,以示折衷”,故此书在清人十三经注疏中被誉为最佳,亦是浙江先贤手泽之遗存。
2022西泠春拍
Lot408
当湖张觉明女居士刺血书《佛说阿弥陀经》
(民国)张觉明书
民国间写本
1册?纸本
开本:33×16.5cm
RMB:80,000-100,000
拍品内收当湖张觉明居士刺血恭书《佛说阿弥陀经》,朱红锦面旧装。扉页收张觉明制《西方三圣接引图》及对联照片一枚,内录《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并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末页落款“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十月朔日,当湖张觉明熏沐斋戒,刺臂血敬书于吴兴精进室”。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张觉明得“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师慈悲允许,皈依佛门。并于此后多有请教。此刺血写经,作为佛经的极高供养形式,诚是其潜心修行之体现。
2022西泠春拍
Lot412
许承尧题跋王宗炎手书《乾凿度二卷》并刻本一册
清写本
1函2册?竹纸
开本:26.8×16.7cm
RMB:30,000-50,000
王宗炎作为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以文史自娱,藏书“十万卷楼”。旧时层主讲杭州紫阳书院,有“东南硕师”之誉。
此书即为其手写之本,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物象形、卦爻蓍策之数等;下篇论坤有十姓、荡配、陵配等。文中“玄”字避讳,另朱笔校改。扉页民国鉴藏家许承尧应靖陶先生(或为曹熙宇)之请墨笔题名,并以王宗炎手书他本校之笔迹,审为其晚年所书。另附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雅雨堂《周易乾凿度二卷》刻本一册。
2022西泠春拍
Lot496
赵叔孺《二弩精舍印谱六卷》
(民国)赵叔孺篆
民国间钤印本
1函6册?绵连纸
半框:15.5×10.5cm?开本:25.8×14.8cm
RMB:80,000-100,000
是谱为张鲁盦、叶潞渊、陈子受等人为其师赵叔孺所辑印谱。内收赵氏数十年间所治自用印及为秦文锦、潘吉臣、庞元济、周湘云等友人治印,厘为六卷。倩会稽王秀仁精拓而成。
此本前影罗振玉题名及褚德彝序言,内收印蜕300枚,每页钤印1枚,兼拓边款于绿色回纹板框内,书口上镌:“二弩精舍印谱”,末印张鲁盦跋文。朱文得完白、悲庵之神髓,白文得鉨印之菁英。拓款考究,纸质绵连,虎皮宣封面,原夹原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