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国末年到晋朝建立之前,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司马昭父子俩早就有心要推翻魏国皇帝,自己来取而代之,因此,非常注意社会上各种人士对自己的态度,特别注意那些官位较高、名气较大的文人的态度,如果这些人不和司马氏合作,就有杀头的危险。阮籍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
大人先生传原文及翻译(阮籍大人先生传)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的父亲叫阮璃,是在曹操和曹丕时代里最有影响的文人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读了许多书,有时候关起门来读书,一读就是几个月不出门。阮籍喜欢古代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喜欢游山玩水,精通音乐,特别贪酒,经常一醉就是几十天不醒,别人都说他痴呆,实际上他是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但又没能力公开反对,便采用这种消极对抗的办法。
当年,司马昭主持魏国的国家大事,他想拉拢阮籍来为己服务,利用阮籍在上层社会中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派人去向阮籍求亲,要阮籍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武帝)。如果换了一个巴结上司的人,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可阮籍不愿意,他不想和司马家族攀亲,但又不能公开拒绝,便整天喝得烂醉,媒人去提亲,跑了一趟又一趟,每次都看到阮籍喝醉了酒,呼呼地在沉睡。时间一长,老是说不上话,司马昭事情又多,便把结亲这件事丢下了。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王元姬(217-268年4月),东海郡郯县人。西晋时期皇后,曹魏司徒王朗的孙女,晋文帝司马昭妻子。
阮籍不愿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不光表现在成天喝酒上,在做官问题上也是忽而合作,忽而不合作。早在司马懿当太傅、曹爽当大将军执政的时候,曹爽请阮籍出来做官,阮籍借口说有病而不干,不久,司马懿杀了曹爽,聘请阮籍出来当从事中郎,这一下使玩籍的名声大增。司马昭当晋公时,阮籍也挂名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有一次,阮籍对司马昭说:“我曾去过东平,那里的风土人情很好,您让我去做官吧。”司马昭很高兴,任命他为东平相。阮籍骑着驴子上任去了,到了东平府,他把围墙拆掉,大门打掉,让府衙门内外直通,还废除了许多繁杂的法令,只做了十几天的官就回来了。
阮籍好喝酒是出了名的,他听说步兵营的一个厨师很会酿酒,存着三百多斛(hǔ)酒,他又要求去步兵营当官,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后来文学史上又称阮籍为阮步兵),喝完了存酒,他又不干了。喝酒使他终日昏昏沉沉地,也救了他的命。司马有一个谋士叫何曾,他知道阮籍瞧邺惯司马氏当权,建议杀了阮籍。可司马昭认为,阮籍只是好喝酒,成天迷迷糊糊地过日子,虽然名气很大,但还没有反对自己的实际行动,犯不着去杀他,便一直对他抱容忍的态度。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阮籍还喜欢发一些看起来奇怪实际上很有道理的议论。有一次,阮籍参加一个酒会,大家在谈论某某地方一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阮籍说:“咳!杀父亲还差不多,怎么能杀母亲呢!”出席宴会的都是上层社会中有身份的人,都讲究礼法,见玩语发出这种议论,都感到奇怪,怪他不该胡说。阮籍不慌不忙地说:“小鸡小鸭、小猪小狗这些禽兽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杀父亲的人就和这些禽兽一样,而杀母亲却连这些禽兽都不如了!”这话说出来,大家又纷纷佩服阮籍有见识。
在和社会上各种人士交往时,阮籍有他自己的一套独特办法,他不喜欢的人来拜访他,他能坐上大半天一句话都不说;他厌烦的人来看他,他就翻出白眼珠来看着客人;而他自己喜欢的朋友来时,他又用(黑)眼看着客人,眼睛里没了白眼珠,这就是“青白眼”的来历,后入“垂青”、“青(看)”来形容对某一人或物表示欣赏、钟爱。
实际上,阮籍的内心很不平静,他对社会的认识还是有一定标准的,他自己成天喝酒喝得烂醉,当他儿子也学他的样子成天喝酒时,他又制止儿子,不让儿子喝酒。他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大人先生传》,文章说:“社会上的一些自认为品德高尚、行为规矩的‘君子’们,成天小心谨慎地说话、做事,自以为很安全,这就像虱(shī)子处在裤缝里一样,成天不出裤缝中,自认为又有吃又有喝,很安全,可一旦被火烧着裤子,虱子能逃到哪里去?我们的这些文人名士们处在这个社会上就像虱子住在裤裆里一样!”这种比喻虽然滑稽,可很准确地表达了阮籍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阮籍是个很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多篇,都是五言古体诗,大都是写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点和感情的作品,流露出阮籍对社会爱憎分明的认识。阮籍死后,后人把他的作品编成一本集子,叫《阮步兵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