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25年~220年)
东汉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
光武帝刘秀(25年-57年)在位三十二年,是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开明君主。刘秀开启了东汉王朝,让汉帝国重新获得新生,史称“光武中兴”。
班雄武(班雄简介)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刘秀采纳来歙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的建议,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刘秀派邓禹率军西入关中,静观绿林与赤眉军的火拼,等待机会。
建武二年(26年)九月,占领长安的赤眉军因粮秣不继而西出陇东寻求出路,但结果为当地割据势力隗(wěi)嚣(áo)所击败。赤眉军折返长安,击败邓禹。邓禹失利,刘秀遣冯异前往关中再战,赤眉军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异军。
这一年,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郭所生刘彊为太子。
建武三年(27年)二月,冯异在崤底(今渑池西南)打败赤眉军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赤眉军主力十多万众南下宜阳。刘秀下诏奖励,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刘秀亲率大军驰援宜阳一线。最终,走投无路的刘盆子、樊崇等率赤眉军向刘秀投降,并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处传国玉玺和更始的七尺宝剑。刘秀厚赐刘盆子,任命刘盆子为刘秀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直至其去逝。
在与赤眉军在关中激战的同时,刘秀先后派虎牙将军盖延和建威大将军耿弇(yǎn)分别进攻割据睢阳的刘永和青州的张歩。
建武六年(30年)初,刘秀平定关东地区,与西北陇右的隗嚣、西南巴蜀的公孙述形成了鼎足之势。
这一年,刘秀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
建武八年(32年)十月,隗嚣之子隗纯向汉军投降,陇地被平定。在平定陇右与羌乱过程中,马援功勋卓著。
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孙述重伤死去,蜀地平定。在历经了十二年的战争后,刘秀克定天下,结束了王莽末年后二十多年的战乱,再次统一中国。
建武十六年(40年),征侧、征贰于交趾造反作乱,自立为“征王”。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
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废掉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皇后。郭圣通被废黜后,刘秀将其迁往北宫居住。此时太子刘彊的身份立即变得十分尴尬,因为他已从嫡子变成了庶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庶子是不能占据太子之位的。
建武十八年(42年),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交趾叛乱。
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平定岭南,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这是维护汉帝国国家安定的内政,本无可厚非,但交阯郡属于今天的越南,所以越南为此粥粥,一直耿耿于怀。
同年,意识到位置难保的太子刘彊明智地上表辞位,刘秀立阴丽华所生长子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皇后被废,太子换人,朝臣们的心中颇为不满。刘彊老师的张湛称病不出,消极对抗。刘秀升张湛的官,张仍是托病不出,刘秀一怒之下让人把张湛抬到朝堂,结果张湛当场尿裤子:伺候不了!刘秀只好作罢。
至于刘彊,刘秀对这个儿子还是非常好的,他受到超越礼制的优待,后来刘庄对这个让位于已的大哥也很不错。自刘彊以后,东汉王朝废太子皆保身全。
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刘秀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作为政治家的刘秀展示了柔性的一面。
就在这一年,鲜卑族跟随匈奴侵扰汉,第一次被载入中原王朝史籍。鲜卑族是东胡族的一支,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这是匈奴历史上的第二次分裂,也是匈奴再次转衰并西迁的转折点。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三岁的将军马援于第二次平定岭南,在讨伐武陵郡五溪蛮时不幸病逝于军中,践行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马援与刘秀的女婿梁松不睦,因而被诬陷,刘秀收回给予马援的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刘秀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以能征善战,武功显赫著称的光武帝刘秀能够体察民间疾苦,克制对外作战的冲动,止战休兵,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接见倭国使者,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名并向倭人“赐以印绶”之事。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三行五个字的金印,便是中国《后汉书》里记载的刘秀所赐印章,现保存于福冈。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大汉光武帝刘秀于洛阳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汉明帝刘庄(57年-75年)在位十八年,是东汉第二位皇帝。
刘庄在位期间,约束外戚功臣,整顿吏治,减免赋税徭役,治理黄河,提倡节俭,开疆拓土,是一位治国有方,多有建树的皇帝。
永平三年(60年)春,刘庄立马援小女儿马氏为皇后。明德皇后马氏是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著有《显宗起居注》一书,开创了“起居注”这一史书体例之先声。
永平五年(62年),因私修国史《汉书》的班固被人举报入狱,班固的弟弟班超赴洛阳为其鸣冤,得到刘庄的重视。班固所著《汉书》开创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永平十一年(68年),中国最早的寺庙-白马寺在洛阳建成,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永平十六年(73年),窦固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于天山,留兵屯守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
班超随军出使西域,来到鄯善国(古称楼兰)。鄯善王对班超一行予以热情的款待,但不久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班超由鄯善王由热变冷,甚至派兵监视汉使的态度中发现了问题。经过商量,勇气过人班超果断决定,以少袭多,攻击匈奴人。班超乘夜率汉军放火及斩杀匈奴使者,使鄯善国归顺汉朝廷。这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西域与汉朝关系断绝六十五年后,至此又复沟通。
永平十七年(74年)窦固、耿秉等率领大军再次击败北匈奴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后,复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于龟兹(今新疆库车)、车师(今新疆吐鲁番),恢复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日(75年9月5日),汉明帝刘庄在雒阳东宫前殿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太子刘炟即皇帝位,时年十九岁。同在这一年,蔡伦进入汉宫做了宦官。
汉章帝刘炟[dá](75-88年)在位十三年,是东汉第三位皇帝。
刘炟在位期间,继续了汉明帝的治国方略,汉帝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继续增强。刘炟与他的父亲刘庄统治的时期,史称“明章之治”。刘炟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刘炟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刘炟即位之初,边关再起纷乱,焉耆、龟兹、车师等联合北匈奴叛乱,西域都护陈睦被杀害。
建初元年(76年),汉庭决定放弃西域,诏令滞留西域的汉朝人员回国。
在疏勒国(今喀什),与疏勒军民已坚守了一年多的班超也接到撤退的诏书。听说班超要回国,疏勒国人民惊惶不安。疏勒都尉黎弇抽出长刀,满面流泪,对天长叹道:“汉朝使节弃我而去,我国必为匈奴所灭。与其翌日死亡,不如现今魂随汉使,送其尔归!”随即引刀自刎。班超虽然也难舍难分,但王命在身,只好拨转东行。
班超不久到达于阗国,于阗人民拦道迎接班超,听说他要东归,都失声痛哭,就近的人们伏地抱着班超坐骑的马腿,不让他离开。班超无奈,只好留下来,同时上书刘炟,请求他留屯西域,刘炟同意了班超的请求。
班超在西域的努力没有白费,疏勒再次安定。
建初五年(80年),班超上书给刘炟,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刘炟任命徐干为代理司马,率一千人去增援班超。
章和元年(87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国士兵二万多人,一举平定莎车国,班超的名字从而威名远扬。
同在这一年,崛起于中国东北的鲜卑族从东部猛攻北匈奴,击死优留单于。不久之后,鲜卑族就将取代匈奴成为北方大漠草原的主人。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汉章帝刘炟在章德前殿去世,时年三十一岁。刘炟第四子,时年九岁的刘肇继位,其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家族的权势开始横行。
汉和帝刘肇(88年-105年)在位十七年,是东汉第四位皇帝。
刘肇在位期间,东汉帝国达到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匈奴单于逃走。窦宪、耿秉等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蒙古国杭爱山),令中护军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刻石勒功后而凯旋而归。
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耿夔出击金微山(蒙语“金山”,即阿尔泰山,汉朝在此采金矿),北匈奴大败,主力向西逃往乌孙。匈奴族开始远走中亚,并逐步淡出中国历史。
永元四年(92年),刘肇在宦官邓众、蔡伦等人的支持下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发往各自的封国。
窦宪等人到达封国后,便因企图篡汉的罪名,被赐自杀。汉和帝自此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的势力。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史学家班固因窦氏的原因受到株连,不幸含冤被害。班固去逝时,《汉书》尚未完成,他的妹妹班昭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永元六年(94年),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个属国的部队共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在当年陈睦所驻的故城,将所俘敌酋全部斩杀,传首京师。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重新归附了汉王朝。
同年,新降的北匈奴部众,十五部二十几万人反叛,胁迫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东汉以及乌桓、鲜卑兵大败逢侯单于,逢侯遂率众出塞,汉军追赶不及。
永元七年(95年),功勋卓著的班超远在万里之外受诏,被封为定远侯(今陕西汉中镇巴县),食邑千户,所以后人又称之为“班定远”。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西海(波斯湾)后返回。
永元十二年(100年),年近古稀的班超上书汉和帝,请求返回故乡,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请求把班超召回,书中感人肺腑的章句打动了汉和帝,于是召班超回朝。
永元十四年(102年)九月,英雄班超在雒阳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定远侯班超在西域殚精竭虑,苦心经营达三十一年,其英雄辉煌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永垂青史。班超的第二位妻子疏勒夫人是疏勒国名门之后,他们的儿子班勇后来建功西域,与班超齐名与世。
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被称为“蔡侯纸”,汉和帝下令予以推广。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首,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元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汉和帝刘肇病死于京都洛阳的章德前殿,时年二十七岁。其皇后邓绥立出生仅一百余日的刘隆继位,自己临朝称制。
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在位一年便夭折,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
刘隆死后,邓绥与他的哥哥邓骘(zhì)密谋后立十三岁的汉章帝刘炟的孙子刘祜[hù]为帝,仍临朝听政。
汉安帝刘祜(106年-125年)在位十九年,是东汉第六位皇帝。
刘祜继位之初,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
邓绥是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则坚决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
更加难得的是邓绥对邓氏家族进行的严格的自我约束,这在外戚干涉政事的汉朝是极为少见的。邓骘的儿子邓凤曾因接受贿赂被揭发,邓骘就将妻子和儿子头发剃光,以谢罪天下。
永初元年(107年),西域各国不满班超离任以后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的苛政,纷纷叛汉。初出茅庐的班勇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班雄奉命从敦煌出兵,迎接都护和西域的士卒返回,西域暂时与汉王朝脱离。
在西域之变乱中,西羌之乱尤甚,长达十一年之久,给汉帝国带来巨大的耗费负担。
元初五年(118年),匈奴逢侯被鲜卑人击败,率领百余人降汉,汉政府把他徙居到豫州的颍川郡。
元初六年(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汉将索班。邓绥召开朝会,各公卿多数主张关闭玉门关,放弃西域。班勇上书坚决反对,最终朝廷听从班勇的意见,恢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设西域副校尉,命他住守敦煌,稳定局势。
永宁元年(120年),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汉安帝已经成年(二十六岁),应该独立处理政务。邓太后大怒,命人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侥幸活命的杜根装死以至眼中生蛆,才得以逃脱。
建光元年(121年),精明强干的邓太后去世,刘祜亲政,随即开始清算邓氏力量。
邓骘为宦官李闰等诬陷,改封罗侯,回到封国后绝食自杀。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得知让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里认罪的诏令后,蔡伦服毒自杀。
延光二年(123年),北匈奴和车师联兵,进攻河西四郡。大臣们都主张放弃西域,退回玉门关内,从边疆回京城汇报情况的敦煌太守张当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廷尉陈忠也认为西域和中原的关系已久,轻易放弃就会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刘祜采纳了张当、陈忠的意见,并派班勇为西域长史,率领五百士兵出屯柳中城。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西域属国的军事支援,击退匈奴,并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
延光三年(124年),班勇集结城郭诸国兵力,调动河西精骑,统率数万大军,前往车师前国王庭,在伊和谷赶走匈奴伊蠡王,收容车师前国军队五千余人。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刘祜到章陵祭祀,途经叶县时突然病逝,终年三十二岁。
刘祜死后,其皇后阎姬和兄弟阎显及江京、樊丰等密不发丧,假称汉安帝患急病,把汉安帝遗体挪到卧车中,急驱回到皇宫。意图长期把持朝政的阎太后与阎显等人在宫中定下计谋,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为东汉第七位皇帝,史称少帝。
太子刘保因为被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汉安帝灵堂参与丧礼,悲号不食,内外百官都为之哀痛。
这年七月,班勇率军进击车师后国,抓获车师后国国王军就和匈奴持节使者,将其带到索班阵亡处斩首,终于替索班报仇雪耻,并将首级传送到京都洛阳。
十月,短命的少帝刘懿患病死去,阎氏又想照方抓药,另立少帝。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合力斩杀江京等人,迎立十岁的刘保继位,又将阎显及其党羽全部诛杀,把阎姬迁到离宫居住。
汉顺帝刘保(125-144年)在位近二十年,是东汉第八位皇帝。
刘保在位期间,汉王朝政治更加腐败。刘保因宦官而获得帝位,所以他对宦官的极度相信和依赖,而宦官与外戚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梁氏专权。
永建元年(126年)十一月,班勇改立车师后国前任国王的儿子加特奴为王,又派遣部将斩杀东且弥王,并另立其本族人为王。车师等西域六国,全都归附汉朝。
十二月,班勇率部一举击溃匈奴在西域的主力呼衍王部众,呼衍王迁到枯梧河畔,匈奴势力退出天山南北,再次使分崩离析的西域诸国统一于东汉王朝。
永建二年(127年),班勇因攻打焉耆王元孟时迟到而被召回京都洛阳,下狱免官,后来得到赦免,老死家中。
班固、班超、班昭、班勇等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显赫的英名,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但其家族的结局却令人扼腕叹息。
班超长子班雄的儿子班始娶清河王刘庆之女阴城公主为妻,也就是汉顺帝的姑姑。这位阴城公主恃贵而骄,淫乱无道,往往与宠爱的下人厮混于帷帐之中,而且恬不知耻地召班始进屋,令其跪伏于床下。班始终于忍无可忍,拔刀杀死了其妻阴城公主。汉顺帝大怒,下令腰斩了班始,他的兄弟也因此全都遭到了杀戮。英雄的班氏家族竟遭受如此浩劫,着实令后人为之心痛。
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诛杀北匈奴呼衍王,结束了汉匈在西域长达三百年的争夺,北匈奴势力退出新疆历史舞台。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初六日,汉顺帝刘保在玉堂前殿去世,时年三十岁。
汉冲帝刘炳(144年-145年)在位一年,是东汉第九位皇帝。刘炳继位时年仅一岁,由汉顺帝皇后梁妠临朝摄政。
永憙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日,汉冲帝刘炳在玉堂前殿去世,年仅两岁。梁妠与她的哥哥大将军梁冀立汉章帝刘炟玄孙、勃海孝王刘鸿之子八岁的刘缵[zuǎn]为帝,梁太后继续摄政。
汉质帝刘缵(145年-146年)在位不到两年,是东汉第十位皇帝。
刘缵年纪虽小,但胆气却是十足,他对在朝廷上颐指气使的梁冀极为不满,指责他“此跋扈将军也”,这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本初元年(146年),刘缵被毒身亡,年仅九岁。梁冀持节迎立蠡吾侯刘志入南宫即皇帝位。
汉桓帝刘志(146年-167年)在位二十一年,是东汉第十一位皇帝。
此时的东汉王朝进入了没落的时期,当时宦官、外戚、官僚士大夫是国家三大政治架构,三方互相竞逐、打压,无休无止。
刘志在位的前期被外戚所挟,大小事项都由梁太后与梁冀包办,梁冀的两个妹妹都被安插在他的身边,其就是一个傀儡。刘志亲政后卖官鬻爵,国家政治更加黑暗。
刘志的个人生活极度糜烂,其后宫人数高达五六千人,更让人瞠目的是他在宫庭中大搞“天体大会”,全无半点人君的模样。刘志和他的继任者刘宏最终将汉帝国带向了深渊。
元嘉元年(151年),敦煌太守司马达率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北匈奴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再也无法在西城立足,开始向西迁徙。
永寿元年(155年),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的二妹梁皇后去世,刘志开始策划诛灭梁氏。刘志与宦官唐衡、单超、左倌、徐璜和具瑗五人密谋后,召尚书入殿,宣告要惩办梁冀。具瑗率御林军一千余人和司隶校尉张彪共同包围梁冀住宅,梁冀自杀。
刘志一举夺回皇权,五位宦官因功同日受封侯爵,当时被称为“五侯”。汉桓帝对宦官信任与重用又使国家走上了宦官专权的歧路。
大约在延熹三年(160年)前后,北匈奴的一部分到达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这一支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他们最终的去向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也是在这一时期,鲜卑族首领檀石槐逐步完成统一鲜卑各部。随着鲜卑族强大后逐步占据匈奴故地,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未迁移的匈奴一部汉化,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据考证呼延、独孤姓氏是其后裔。
延熹四年(161年),刘志下诏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此举开卖官鬻爵之先河,直接破坏吏治,使贪污合法化,从而动摇了国家根本。
此时,宦官专政导致已政治极度黑暗,且垄断仕途,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对此极度不满的太学生、儒生与官僚士大夫逐步结合在一起,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hē核)公卿,裁量执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这一年,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出生。
延熹九年(166年),发生了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党锢之祸”。“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
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曾任野王令,这个家伙贪残无道,杀死一位孕妇,畏罪躲在张让家中。司隶校尉李膺知道后,不畏惧阉党,即率吏卒到张让家将其搜出处死。李膺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名声鹊起,士大夫都以能得到他的接待为荣,称之为“登龙门”。
李膺与太尉陈蕃、南阳太守王畅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敬重的领袖。怀恨在心的宦官于是派人诬告李膺等交结太学生、都国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刘志于是诏令全国,逮捕“党人”,收执李膺、陈实等二百多人。次年,在窦武等的表请下,刘志对“党人”略为宽恕,下诏将其赦归田里,但规定他们都终身禁锢,不得做官。这就是桓帝时著名的“党锢”。
同在这一年,大秦王(罗马)安敦遣使至洛阳,这是中国与欧洲最早的一次直接交流。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在德阳前殿去世,时年三十六岁。刘志空有众多后宫,身后却未能留下一儿半女。皇后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继位。
汉灵帝刘宏(168年-189年)在位二十一年,是东汉第十二位皇帝。
刘宏继位时年仅十二岁,比起他的前任,他的荒唐与昏庸也相去不远。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刘宏从封地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抵达洛阳继位。窦武与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之祸时受处罚的李膺等士人,二人还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九月,事情泄露,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发动政变,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朝廷开始逮捕与之有牵连的党人。李膺不肯逃走,入狱后遇害。宦官集团通过政变,囚禁太后,打击外戚和官僚,完全掌控国家政权。
“禁锢之下,荣望永绝”,死水一潭的黑暗现实最终导致东汉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刘宏根据此前大臣杨赐、蔡邕、马日磾及宦官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
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这可算是汉灵帝人生中唯一的亮点。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熹平六年(177年),汉军出击鲜卑。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下属三部大人各自率众迎击,汉军大败。
汉农耕民族的北方草原民族对手也从匈奴正式换成了新晋崛起的鲜卑,但当时的鲜卑还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四年后檀石槐去逝,各部又陷于分裂。
光和元年(178年),刘宏在其母亲董太后和及宦官的教唆下,又开始大肆的卖官鬻爵,许多官吏甚至都因无法交纳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
光和三年(180年),刘宏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的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羌族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以游牧为主,也从事农业。东汉时,河西走廊西部的西羌部落与汉冲突不断,取代匈奴成为汉朝第一外患,断断续续的百余年战争严重消耗了东汉国力。与此同时,严重的土地兼并与灾害造成了大量流民,流离失所的流民成为国家极不稳定的因素。巨鹿人张角借瘟疫横行,创立“太平道”,召集了众多信众。对此,汉灵帝师杨赐(杨修祖父)最早意识到危险,他提出应给予警惕,但谏言未被采纳。
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山东临沂)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起兵反汉。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故张角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代汉,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造成州郡失守,朝廷震动。刘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吕强的建议下,宣布解除党锢,组织政府军平定叛乱。时年二十九岁的曹操与二十三岁的刘备都被历史的洪流所驱,加入平定黄巾的战争中。
黄巾之乱九个月后,起义大部被平息,刘宏为表天下安宁,于是改元中平,但黄巾余部持续二十年。
为平定战事,刘宏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下放军权至地方。这是一招臭棋,此举造成地方派做大,他们拥兵自重,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先后起兵叛乱。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刘宏在南宫嘉德殿驾崩,年仅三十三岁。其长子刘辩继位,改元为光熹。
汉少帝刘辩(189年4月-9月)在位时间不足五个月,是东汉第十三位皇帝。
刘辩继位时年幼,国家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发生火并:先是何进捕杀宦官蹇硕,接着是宦官张让、段珪等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珪等无力还击,劫持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随即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
光熹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刘辩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
军阀可肆意废立并掌握皇帝的生杀大权,意味着此时的东汉帝国已名存实亡。因不满董卓的倒行逆施,曹操离开洛阳,“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汉献帝刘协(189-220年)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继位时年仅九岁。
初平元年(190年)春天,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关东(潼关以东),所以史称“关东联军”。董卓见事不妙,烧毁洛阳,劫持刘协到长安,拉开军阀混战的序幕。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密谋后将董卓刺杀。但不到一个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就击败吕布,占领长安。王允被杀死,李傕、郭汜控制了东汉政权。
同年,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其精锐组建“青州兵”,实力迅速壮大。
兴平二年(195年),乘李傕、郭汜内哄,刘协摆脱了李、郭的控制,辗转东行,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这时的汉帝国疆域内已是军阀林立,中原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在角逐。孙策占据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曹操敏锐地意识到汉献帝东还所带来的政治价值。
建安元年(196年),兖州刺史曹操抢先率军进驻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随后曹操胁持刘协迁都到许,改称许都(今河南许昌)。
建安五年(200年),不满曹操大权独揽的刘协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后,董承等被杀,参与其中的刘备先投奔袁绍,后投奔荆州的刘表。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对峙。
官渡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役中曹操一举击溃最大的敌人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就这一年,江东的鲁肃为孙权谋划策略而作了“江东对”,其早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和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曹操远征乌桓,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获全胜,袁尚等人投奔公孙康,不久公孙康杀死袁尚,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一部分融入鲜卑,一部分汉化。
同年,寄居刘表麾下的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的刘表病死,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刘表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在鲁肃和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孙权、刘备组成联盟抗击曹操。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击败曹操,由此逐步形成了三国的格局。
赤壁之战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火攻计等更是演绎得生动曲折、活灵活现。但有学者认为这件事根本不存在,其观点认为东汉时期的船一般以木筏为主,就算是比较精细的大船也没有桅杆没有帆,真正的帆船是在东晋以后才有的,且由于长江这一带的水文环境很特殊,水流湍急,东吴的船只更不可能从逆流方向“船去如飞”。不管怎么,曹操南下未能统一南方孙刘,这是事实。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汉中的张鲁,这给刘备带来了天赐良机。刘备率军入蜀后与刘璋相见,同为汉室宗室,双方相处甚是融洽,但不久刘璋就发现这位刘皇叔北至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后便驻足不前,反而广树恩德以收买人心,后悔不叠的刘璋与刘备反目。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战败投降,刘备占据益州。
建安二十年(215年),雄据汉中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执掌者张鲁向曹操投降,曹操占据汉中。次年,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随后进位汉中王。刘备手下大将关羽从荆州向襄阳、樊城一带发动了进攻,孙权部将吕蒙乘机偷袭江陵得手。关羽在撤往益州路上被孙权军擒杀,孙刘联盟破裂。
有意思的是,活的关羽没有翻出多大风浪,但死后的关羽的“行情”却一路看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的地位不继上升,不仅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民间也尊其为“关公”,到了清代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成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关羽还与柴荣和赵公明被共同奉为“武财神”,受到后人(包括很多“老外”)的崇拜。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同年十月,曹丕接受刘协禅让,继皇帝位,国号“魏”,年号黄初元年,史称曹魏。
至此,东汉王朝正式灭亡。
汉献帝刘协幸运的得到了善待,他受封为山阳公(封地在今河南焦作),从此寄情山水,并和皇后曹节(曹操的女儿)一起悬壶济世,深受百姓爱戴。他虽没有了皇帝的名号,但却摆脱了傀儡的命运,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三国(220年~280年)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沉重而苦难的时期。东汉末年的战乱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流失,即使刨除隐匿、逃亡、庇护和不计于策的少数民族等,当时的人口也不过三千万,不足东汉峰值时的百分之四十。但就是这段纷乱、冷酷、血腥、苦难的历史在《三国演义》真真假假的演绎下,更多的被赋予了智慧、忠义、仁爱等默默温情。不仅为中国人所熟悉和津津乐道,也为周边的东南亚、朝、日等国家所推崇。可以说三国的影响力之所以如此惊人,与《三国演义》这部书的流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登受禅台称帝,大赦天下,改雒阳为洛阳。在汉朝时洛阳一直写成雒阳,这是因为根据“五行”之说,汉朝属火德,水克火。
蜀章武元年(221年),不甘示弱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刘备的政权虽以“汉”为名,但后世为区别于东汉而称之为蜀汉。
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受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孙权虽然名义上附属于曹魏,但实际上完全自主,此时三国分立的局面已然形成。
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吴国击败刘备,刘备崩于白帝城,刘禅继位。
魏黄初七年\蜀建兴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继位。
这时起诸葛亮开始了五次用兵伐魏的战争,但都无功而反。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六出祁山”,其实从祁山进军只有两次,且第四次是魏攻蜀守。
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政权形式最终形成。
吴黄龙二年(230年),吴将卫温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台湾进入中国历史的明确记载。
魏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各部,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
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伐魏期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镇的黄土台原)军中。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集忠诚、智慧、清廉、高尚等等于一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光辉的写照。他治政有方,治军严谨,获得了蜀地人民的爱戴。
在云南普洱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在四川地区,很多地方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诸葛亮曾大力推广“火井煮盐”,这是最早使用天然气的记载;他还发明了八阵图、孔明灯、木牛流马、诸葛连弩、木兽、地雷、孔明锁、孔明棋等等。
魏青龙三年(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再次分裂。
魏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平定了盘踞辽东的公孙康,公孙氏的灭亡令东北亚格局大变:鲜卑慕容氏正式建国;高句丽、朝鲜半岛上的三韩分头蚕食汉代朝鲜四郡的土地。
魏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其子曹芳继立为帝。作为托孤重臣的曹爽专权揽政,不断打压政治对手司马懿。
魏正始十年(249年),隐忍多年的司马懿趁曹爽陪皇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史称高平陵之变。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
这一年四月,魏改年号为嘉平。
对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不少魏国人士是心存不满的,“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七贤”是指经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的竹林之中聚会,喝酒,纵歌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作品中大胆地揭露和讽刺了司马朝廷的虚伪。
不过在司马氏的压力下,他们中最终还是有人出仕为司马氏效力。嵇康娶的是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引发司马昭之愤,后来他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被司马昭处死。
魏嘉平二年(250年),印度僧人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第一部佛律——《僧祗戒本》,此为中国戒律之始。昙河迦罗开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法号八戒,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朱士行也是第一位西行西域取经求法的僧人,留有手抄《大品般若经》,后圆寂于于阗国。
魏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的帝位,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魏甘露五年(260年),不甘心做司马氏傀儡的曹髦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出那句后世闻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话,并亲自讨伐司马昭。曹髦被贾充指使得成济弑杀,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
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在邓艾攻克绵竹的战役中,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殉难。不久,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刘禅被曹魏收为安乐公,八年后在洛阳去世。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改国号晋。司马炎受曹奂为陈留王,曹奂的后人世袭其爵位,一直传到南朝齐时。
晋泰始六年(280年),晋灭孙吴。吴国末帝孙皓受封归命侯,于四年后在洛阳病逝。
至此,三国时代降下帷幕,晋完成统一中国大业。
玄学
魏晋时期,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灭亡,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没落,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称玄学或新道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作出哲学反思,意图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前面提到的竹林七贤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随着玄学的兴盛,它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也深深地影响了佛教。佛教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附会玄学,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传教,由此佛教大为盛行。
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