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史料继续详推中山国由鲁归父子孙所建之可能性
作者:路终远山海经,个人观点交流探讨
鲁定公简介(鲁定公十四年)
1982年唐县峝龙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1985年《文物》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河北唐县出土西周归父敦》的简讯,指出该器铭文为"鲁子仲之子归父作其膳敦″,是以名之为"归父敦″,子仲(鲁公子襄仲)与公孙归父这父子二人为《左传》所载春秋鲁国著名执政人物。但该器却离奇流落美国入著名收藏家安思远之手,安思远在看到《文物》杂志这篇简讯后,联系中国文物部门表示愿意归还归父敦,后案件也基本调查清了,2012年归父敦终于回国,又发表了《归父敦归来》一文,介绍了案件经过和研究结论,现存北京恭王府博物馆。
笔者平山县人,现居保定,对先秦历史研究很感兴趣,因平时收售新旧书之便利,搜罗了不少历史书籍,提出并围绕"上古华夏三皇五帝政权中心皆在京南冀中″的观点,对《山海经》等上古史的落实进行推想撰写了一些文章。平山县又有著名战国中山灵寿古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上万件,特别是"中山三器″优美的长篇中山篆铭文,做为北方先秦华戎文化融合的典范,让这个"战国第八雄″的神秘古国倍受学界关注,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项目。中山在春秋末最初立国则在保定西边唐县一带,去年2021年底刚成立唐县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笔者也有参与,针对鲜虞国与中山国起源历史之谜也曾写数文,如《中山国可能是周宣王名相仲山甫之后吗?》、《中山王方壶铭文中的"仲父″可能是仲山甫吗?》等。对于归父敦,笔者也是因近来在网上偶然看了《归父敦归来》一文,灵感一动突然有了"流寓唐县的鲁襄仲、归父子孙建立了中山国″这个最新可能性猜想,于2022年春节期间写了《去年春节提出中山国可能源于周宣王名相仲山甫,今年春节又提出可能源于鲁公子襄仲》、《续论中人城/左人城/中山国可能是春秋时鲁归父、齐国佐子孙流亡唐县所建》二小文,做了简单可能性立论,近日针对这个猜想又详细搜看《左传》以寻更多蛛丝马迹,果然又有了些进一步的新想法,于是又撰此文,继续探讨流亡唐地的鲁归父?子孙建立中山国这个可能性事件的细节。
总之,因为归父敦出在峝龙村,又认为中人可能为鲁公子襄仲子归父流亡此地后人所居之意,那就可以顺势猜想中人邑最早可能在此,中山国可能为其所建,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侯钺铭文中的"天子建邦中山侯惠″之首位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之中山侯惠可能即襄仲归父子孙。归父敦是唐县这一带出土的春秋时期几批器物中唯一带铭文的,若无归父敦出土,那啥也别想了,想也想不通。但既然天降归父敦,就可能想通一些问题,除非不去想,浪费了归父敦,笔者就是想尽量挖掘该器这十几个铭文的可能历史价值,行文虽也并不专业,但自感可能会对得起归父在天之灵吧,万一他是中山君之祖呢。
?关于鲜虞中山的历史谜多、猜想也多,以上只是顺着这个归父敦做的一种新猜想而已,并非说其余十多种(包括笔者去年提出的源于仲山甫)就无可能了。古今十多种新旧猜想,大家各取所信吧。有空愿意进一步研究哪种就找资料研究,最后都等新发现验证对错。
先回顾一下上二文的简单立论猜想:
公元前591年鲁襄仲之子归父在与鲁三桓争权中失利奔齐,前573年齐国佐在内乱中被杀,兄弟子侄奔散,推测归父可能携国佐某子一同奔燕,被安置在燕南与鲜虞交界之唐地(又名阳地),归父子孙建居中人邑,国佐子孙建居左人邑。中人邑最初可能就在归父敦出土之峝龙村一带,周边村子门姓人不少,也有左姓人,襄仲、归父的后人有姓东门、子家(归父字)、门、东的,这一带门姓可能为其后人,而左姓也有可能为国佐之后人。后来可能势立扩大迁到西边十里地之南北城子村上古帝挚初封帝尧所居唐侯国城一带,扩建把一小山委粟山圈进来依中人邑之名改称中山城了,后立国就叫中山国了。以前人们可能多认为中人、左人是以方位来命名的,现在看来未必,而也是以人物命名的,因为也没有右人城前人城后人城,只有中人城左人城。先有中人城左人城,后有中山城,再有中山国。
因为北边燕国一直微弱,南边鲜虞虽曾较强,但随着晋国诸卿不断向北开拓征伐蚕食也转衰了,东南的齐国为与晋平衡争霸也有在冀中燕南晋北扶植新势力的必要考虑,而晋国为灭鲜虞,指望不上平缓的燕国,也暂时允许鲜虞北边出现同盟新势力,加上归父、国佐家族与齐晋燕鲜虞皆外交上的老熟人,所以归父国佐子孙就风云际会、因缘巧合趁机在唐地建立了中山国,这就是中山国能立国的基本国际环境。中山立国后在初期可能参与帮助晋国南北夹击灭了鲜虞,且曾出兵参与晋国同盟南向千里伐楚,又趁晋国诸卿纷争,最终是中山取代占有了鲜虞大部领地和民众,然后与晋国诸卿又展开复杂的竞合关系以图存。如果燕国这个时期出个有野心有能力之贤君强主、能大振作一下的话,可能就是燕与晋齐瓜分鲜虞之地了,就没中山立国之事了,可惜燕国至战国中期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前一直较虚弱平静不争气,当然也可说是和平爱好者吧,不想得罪强国。下面根据笔者新搜看的《左传》中一些可能相关的史料继续进一步推想一下归父子孙在中山立国之事,与笔者上两文中的简单立论相比,这回更深更细一些,也有所不同。大家若认为不可能,就当虚构历史小说吧。
下面进一步详细分析:
《左传》,在前573年齐国内乱中,齐上卿国佐被杀,兄弟子侄有的被杀、有的奔散外逃,其中一子国胜被杀于清地,一弟国弱奔投鲁国,当年齐侯又召国弱回国继嗣国氏。此时寓居齐国的鲁归父可能与齐国佐的某子一同奔到唐县居住在峝龙村一带,当时这一带为燕国和鲜虞国交界处,具体属燕、还是属鲜虞不好确定,也可能不同时间各有所属,总之各国交界地区多有些摇摆性。上一文猜想归父来居时当时可能属鲜虞,但本文考虑到以后又有齐国失势大臣奔燕国的,如前544年齐高止奔燕、前539年齐子雅放卢蒲嫳于北燕,所以鲁归父携齐国佐某子奔燕可能性更大些,被燕国安排居住在燕南部边境,这样既不得罪齐国当政者也照顾了与来奔者的关系,燕国一直很弱,可能当时也有借助归父国佐子孙的能力经验防御南邻鲜虞之意吧,这样后来唐县一带的中人邑就可能是鲁襄仲归父后人所居,左人邑就可能是齐国佐后人所居,二小邑最初就名义上附属于燕国之南边大邑唐邑(阳邑)。
《左传》"鲁襄公28年前545年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战国中期之前燕国一直很弱,记载也少,此次北燕伯长途去朝晋,是否有鲁归父、齐国佐子孙参与外交呢?也有可能。
《左传》鲁昭公3年,燕简公(惠公)6年,前539年,九月,齐国执政子雅放政敌卢蒲嫳于北燕。燕简公多嬖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书曰:「北燕伯款出奔齐。」罪之也。
此次燕简公(一说惠公)因治国乏术致大夫作乱被迫出奔齐国,居在唐县一带的鲁归父与齐国佐子孙是否又有参与帮助燕简公出奔齐国呢?也有可能。
《左传》鲁昭公6年,燕简公(惠公)9年,前536年,冬十一月,齐侯至晋,请伐北燕,晋侯许之,十二月齐侯遂伐北燕,将纳燕简公。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民不贰。吾君贿,左右谄谀,作大事不以信,未尝可也。″齐晋二大国也是时而争霸时而合作,此次齐侯受燕简公贿赂,想送他回国复位,为这事齐侯亲自至晋相商,想邀晋合作一起出兵伐燕以送归燕简公,晋侯也同意了。十二月齐侯于是出兵伐燕。但晏子认为燕国现已有新国君燕悼公了,且已得民心,不如暂停。
《左传》鲁昭公7年,燕悼公元年,前535年,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齊求之也。癸巳,齊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聽命?先君之敝器,請以謝罪。」公孫晳曰:「受服而退,俟釁而動,可也。」二月戊午,盟于濡上。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不克而還。
次年正月,齐侯率伐燕之师进至燕国虢地(在沧州一带),燕君派人来献物求和,二月齐燕盟于濡上(濡水即今顺平曲逆河),此次未完成送返燕简公之事。看来这件事必须有燕国内部人同意才易成,于是有下文唐众。
《左传》昭公12年,前530年,春,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因其众也。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於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注:"言因唐众欲纳之,故得先入唐。经言于阳,传言于唐,知阳即唐也。不言于燕,未得国都,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居唐三年后,始入燕都。″
燕简公奔齐9年后,前530年齐国派高偃送其回燕国,先到燕南唐邑暂留,等待国内消息允许再返燕都复位。为何先到唐县这一带暂留了3年呢?就因为这次先得到了燕国唐邑之众"唐众″的同意支持,甚至是"唐众″主动向齐国提出愿意帮助燕简公回国复位的,这里的"唐众″指谁们呢?是否指鲁归父与齐国佐子孙呢?本人认为也有可能,这时鲁归父齐国佐子孙可能已趁燕弱又内乱之机不满足于仅在中人和左人二新小邑了,趁机占控了整个唐邑推归父子孙某为主而自主且有些实力了。几年后,齐国又想把燕简公送回燕国复位,就先和已占据唐邑、已有些实力的鲁归父齐国佐子孙商量,征得其同意先把燕简公迎至唐邑暂住了3年,齐国可能觉得燕简公太烦了又多病,怕时间再长会死在齐国,所以这次见唐众同意赶紧派军把燕简公转送到了唐邑,唐众相当于替齐国接了这个烫手山芋。
这年又有晋荀吴伪会齐师而伐鲜虞灭肥?。就是说晋国听闻齐国派师送燕简公回国后,也没闲着,也按几年前与齐达成的协议,乘机派荀吴以会合齐师共同送燕简公回国为名出师北伐鲜虞,结果是灭了鲜虞(今正定新乐一带)南边藁城晋州一带的同盟小国肥国,可能因为有北边鲜虞的抵挡,晋军也是首次进军这一带,路线不太熟悉,所以这次应该只是试探一下,并没能穿越鲜虞国土到达北邻唐邑会合齐师唐众燕简公,所以说是"伪会″,但晋国既捞到了助燕伯回国的好名、也捞到了灭肥的实惠。当然晋国也可能是受暂停在唐邑的燕简公的再三请求才出兵的,这时齐师应已撤回,燕简公及唐众(归父国佐子孙)可能是怕受到南邻鲜虞的威胁攻击,所以又请求晋国出兵相助解危。
《左传》"昭公13年前529年,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
次年,燕简公仍留居唐邑,晋国又让荀吴帅军到唐邑,这次鲜虞人还是无备不做抵挡,所以晋军一路驱车冲奔到了中人,应该是会晤了燕简公及唐众(归父国佐子孙),回军时顺手牵羊俘获了不少鲜虞什物。本人认为这样解释可行得通,这应是中人地名首次出现于史书,古今有些学者则认为此时中人为鲜虞国属邑,本人原也这么认为,但现在看《左传》这段话之本意,当时也可能并不属鲜虞,书中只说晋军冲到了中人,而并未明言是鲜虞属邑,这时的中人可能即归父子孙所主之峝龙村一带,此时还未迁到西边十里之古中山城,还未有中山之名。晋国这次进军至中人,为何不说是进至唐邑而说中人呢?可能是此时归父子孙唐众与燕简公正受鲜虞的围攻,而被迫从平原唐邑稍移向山里中人邑固守,所以晋国出鲜虞之不意以大军快速冲击至唐邑解围,并至中人会晤了,应算消除了一些鲜虞对唐众和燕简公的威胁。史载简略,笔者也只能这样推想了。
此年为燕悼公7年,悼公卒,燕共公立。这样归父子孙唐众送燕简公回国复位又多了一些可能。关于燕简公最后到底回燕都否?《左传》无明说,《史记》只说惠公(简公)至燕而死,也没说哪年。笔者也只能猜测是在悼公死这一年吧,悼公刚死,简公又临死只求回都死于都,也不想什么复位了,燕都悼公集团也不担心其回都闹乱子了,就同意唐众(归父子孙)送简公回燕都了,很快也死了,然后立了共公。
我们再看《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国这段时期连续几代国君都在位不长,文公6年、懿公4年、惠公(简公)6年、悼公7年、共公5年,5代人只28年,总之,通过以上史册分析,燕国这时国势似很虚弱、中又有这次简公出奔内乱,但这可能更促进了寓居唐邑(含中人、左人)的归父子孙乘机与齐晋燕皆搞好关系,特别是这几年中利用送燕简公归国这事,虽然最后只送个死人回都,但却坐大了势力直到建中山国,那中山国到底哪年建立的?史书也无明记,笔者也就顺势推想就在燕悼公简公都死、共公新立的这年或次几年吧,也即前529年至前520年左右吧。前面分析过各方态势:燕国呢虚弱不成阻力且也需靠唐众抵挡鲜虞的威胁,晋国呢开始征夺鲜虞领土需要北方有个较强帮手而靠不上燕国,齐国为与晋争霸也需在这一带有个帮手,鲜虞受晋征伐应接不暇,唐众(归父子孙)送燕简公回国也算对齐晋燕立有大功,所以就都同意归父子孙在唐邑坐大直到建中山国了,把中人邑迁到今南城子一带,扩建把委粟山圈进城来,改叫中山城了,本人认为这就相当于初建了中山国,虽然名义上也仍为燕国之唐邑。还可能帮中山国向周天子申请也获得同意,天子特赐中山侯钺做为同意中山立国之证,所以钺铭文中的首位正式中山侯惠可能就是这时期的主导送燕简公归国的这位鲁归父子孙。虽然中山终于立国了,却仍是很小之国,依附晋齐燕,但祖先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经验教训在,更主要是坚韧不拔能屈能伸雄心壮志在,类似的流人艰难建国事例在历史上也是不少的。
之后史书记载晋国继续征伐蚕食鲜虞。
前527年晋荀吴伐鲜虞克鼓(今晋县),俘鼓子鸢鞮而还,既献又放之,示以仁意。
前521年鼓又叛晋附鲜虞。
前520年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前507年鲜虞败晋师于平中,获晋将观虎。
中山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册上,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左传鲁定公四年》: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祇取勤焉。”乃辞蔡侯。晋人假羽旄于郑,郑人与之。明日,或旆以会。晋于是乎失诸侯。
可见前506年,当时中山已公开建国获得承认,且已有一定力量,但对此段话里中山与晋到底是同盟还是敌对关系,史学界也有争议,在此本文采用同盟关系,也即中山也派兵参与了晋国伐楚同盟军,这也应是晋国同意中山立国之条件吧,中山在同盟中是最北边的,北兵到南方水土不服,吵着要回去,晋荀寅向蔡侯索贿不成,就以中山兵水土不服为借口,说继续伐楚的话,难保中山士兵不出乱事,中山有可能因此退出同盟,楚国也没啥大作为不必再去伐了,从而劝止了此次伐楚。中山刚立国,也应只派了少数士兵象征性参与吧,但看来晋国也还算重视这新小盟友。
同年(前506年)的七月,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可见这年中山与鲜虞并见史书,但并未明说二者的关系,笔者在此只能猜测二者非一国,中山初立国不久服属晋国,鲜虞则与晋敌对,但二者虽南北为邻却并未明确见有征战,可能中山初立对与鲜虞作战也是很谨慎的,不敢主动惹事,若鲜虞伐己,就请晋国代为征伐解危吧。
前494年,这几年晋诸卿大内乱,齐景公卫灵公会于乾侯谋救范氏,齐鲁卫鲜虞之师共伐晋,取棘蒲(今赵县)。此次战争,记载了鲜虞,但也无记载中山,可能是中山以自己新立小国为由处于观望中谁也不得罪吧。
前492年春,齐国国夏、卫国石曼姑帅师围戚,求援于中山。此处杜预注中山即鲜虞。笔者认为前二年鲜虞是与齐卫同盟伐晋,此次戚地在河南省离中山较远,离鲜虞近,所以今年之中山可能确应是鲜虞,不知啥时书中搞错了,但因无细节所以也难确认。
前491年九月赵鞅围邯郸,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邑。?这次齐国夏伐晋占了多邑,其中逆畴在今顺平,临唐邑,不知中山此时何态度,是否会晤了国夏?国夏为国佐之弟国弱之子,归父子孙与国佐子孙应可能与之相见接叙亲情、友情吧。
前489年晋赵鞅伐鲜虞,以其屡助荀氏中行氏之故。
可见这几年晋国诸卿两派大乱战,多国参与其中,鲜虞也很活跃,为削弱晋国而对抗赵鞅,但最终因赵鞅获胜而遭打击,彻底衰落了。但中山好象是在北边作壁上观,保持中立,可能是在等双方大战胜败明朗后出手捡便宜吧,见鲜虞败落,取代鲜虞的机会终于来了。此后不久进入战国时代,史书彻底不见鲜虞了,中山开始多起来,可见在晋伐灭鲜虞后,中山也应获得了原鲜虞部分民众与土地,与晋国也矛盾增多、争战起来了。几灭几复,也曾强盛称王,被誉为战国第八雄,直到前295年为赵所灭。
本文着重推测中山早期立国前后之事,文物证据就只是一件有十几个文字的归父敦,原来以为东峝龙村当时只偶然出土了一件归父敦,但近日又得知同时出土共数件并非一件,只是其它几件下落不明了,成了历史研究的大遗憾,还得知当地还有几处与出土归父敦类似的石子堆,是否还有器物在等待出土呢?这又增添了希望,但愿能早日再出土有助解决鲜虞、中山之谜的有文字可做重要证据的器物吧,让归父敦不再孤单。南城子古中山城遗址亦曾发掘两座春秋晚期墓葬及一车马坑,出土一批精美器物,但很遗憾都无文字,仅看器物风格虽华夏与戎狄皆有,但也不能确认是属鲜虞还是中山。若大个城,不应只埋有二墓应还有一些墓吧?也只能希望将来再出有文字的器物了。伏城遗址亦差不多,也是出了一批无文字器物,虽亦精美却难透露历史人物事件信息,感觉这方面反倒不如看着普通却有文字的归父敦。
#保定#?#中山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