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原名孙宾,他和庞涓、张仪、公孙衍是师兄弟,都曾拜在鬼谷子门下学艺。
庞涓出师比较早,还没有把老师的全套功夫学会,就离开师门回到了魏国,年纪轻轻凭借所学就在魏国谋到了大司马的位置。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孙宾和张仪、公孙衍三人却是在鬼谷子去世以后,才离开了师门,各奔前程。
孙宾本来家在齐国,家里只有一个哥哥,却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了,无亲无靠的孙宾想来想去还是去了魏国。
他早就听闻庞涓在魏国坐上了大司马的位置,想着好歹是同门,也许可以得到庞涓的举荐,也能在魏国的朝堂谋上一官半职。
张仪和公孙衍因为有至亲在楚国,于是两人就一起相伴去了楚国。
在楚国的张仪和公孙衍说起孙宾的选择,就说当年大家在一起学艺时,最聪明的庞涓就特别看不起相对鲁钝的孙宾,他们觉得孙宾到了庞涓那里,庞涓也未必会善待孙宾。
本来孙宾心里也比较忐忑,他也不知道已经富贵的庞涓对他还有没有同门之谊。
穿着葛衣,一身寒素,因为被盗贼偷走钱袋,已经几天没吃上饭的孙宾没想到与庞涓相见以后,会受到了庞涓那么盛大热情地招待。
心情激动之下,心性还很淳朴的孙宾对着庞涓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孙宾告诉庞涓,自从庞涓走回,鬼谷子又给他们传授了两本天下奇书的内容,一旦学会这两本书,几乎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孙宾替庞涓可惜,说庞涓那么聪明,如果不是出师那么早,一定会是师兄弟中学得最好的那个。
庞涓正因为替魏王想不出攻伐齐国的计谋,日夜忧心。
一听到孙宾说学了鬼谷师父的最后绝学,必可无敌于天下,不由对孙宾又是羡慕,又是嫉妒。
本来信誓旦旦要为孙宾举荐的心也凉了一大半,一想到一旦孙宾上位,就完全有可能取代自己在魏王心目中的位置,眼前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因此有可能在眼前突然消失,庞涓就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在嫉妒心的驱使之下,庞涓就诓骗孙宾为他写出鬼谷子最后为他们传授的两部奇书,说魏王最爱研究上古奇书,孙宾如果能写出此书献给魏王,必能得到魏王的重用。
孙宾虽然稍显愚钝,但毕竟不傻,从刚开始深信不疑的每天认真写书,到时间稍微一长,他就发现了庞涓的诡计。
他才意识到庞涓不仅想要他的奇书,还想把他置于死地。
孙宾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好装疯卖傻,并且放火烧掉了已经写好的一本奇书。
对于突然疯了的孙宾,庞涓自然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为了弄清孙宾是真疯还是装疯,庞涓不仅让人严刑拷打孙宾,还让人将孙宾的两个膝盖骨都剜出来了。
这种残酷无比的刑罚当时只针对最穷凶极恶的犯人,但是孙宾却无端遭受了这种被称为“膑刑”的酷刑。
孙宾受尽磨难,也没有露出破绽,才侥幸在庞涓带领大军出征,府中看管他的人又大意之时,逃出了性命。
孙宾为了不忘膑刑之耻,就把自己名字的宾改成了膑。
后来被齐国重用的孙膑自然是报仇雪耻了,学艺不精的庞涓根本就不是孙膑的对手。
但不管怎样,孙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刚出师门就成了残疾人,再也不可能恢复成正常人的样子了。
像孙膑和庞涓这样的故事,代表了深刻的人性,试问这个世上有几个人能够用平常心对待曾经不如自己的朋友,突然远远超过了自己?
甚至不仅仅是朋友,还有兄弟姐妹之间,也会有因嫉妒对方比自己过得更好,而产生种种矛盾的。
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能够伤害你的,往往是曾与你走得很近的人。
现在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就是“防火防盗,防闺蜜”。
可见来自亲近人的伤害,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种伤害的发生呢?
我想除了要了解人性,更要了解自己和对方都是什么样的本性。
如果自己本来就是那种见不得人比自己过得更好的那种人,那么自己能够遇到同样秉性的亲人、朋友也不足为奇。
当然想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曾经亲密关系之间的交恶,最重要的还是一开始就要在了解对方人品的基础上去交往。
如果对方是一个心地善良,心胸宽阔的人,那么无论自己这一生的成就是高是低,都很难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只是这个世上,充满贪嗔痴慢的普通人总是会占大多数。
为了不影响彼此的关系,也为了不给自己和对方创造互相伤害的关系,想要超越自我人生的人,还是要尽量和曾经的人际圈子拉开一定的距离。
毕竟真正的真理是自助者天助,而不是朋友助天助。
任何时候,人都不要在别人身上存在太多的幻想,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