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芳只身一人留在上海,但她没有时间寂寞、孤独。她先是被安排在兰心大剧院演了一出现代京戏《松骨峰》。《松骨峰》是1964年10月旅大市京剧团首演的一出现代京剧,由闻占萍、李跃先、赵铁华等主演,表现了抗美援朝期间中朝军民团结抗击敌人的故事。剧中主要人物是一名朝鲜妇女,她奋不顾身地帮助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被敌人炸断的电线,保障了通讯的畅通。在戏里,这位朝鲜妇女载歌载舞,因此扮演这个人物的女演员除了唱、做外,还要有舞蹈功夫。李丽芳恰恰能歌善舞,而且她有抗美援朝慰问演出时的生活基础,所以她扮演的这位朝鲜妇女十分出色。一副好嗓子,通透脆亮,细腻委婉;扮相漂亮,朝鲜长裙更凸显出她苗条修长的身材;脚底的功夫极好,圆场跑得又快又稳,像在水上漂一样……整个演出凸显了李丽芳唱念做舞的功力。这场演出,实际上是上海京剧院安排的“考察”演出,他们要看一看新调入的李丽芳演唱功夫究竟如何,因此,上海京剧院的演员们尤其是《海港》剧组的同事们都格外关注李丽芳的这场演出。看完这场演出后,同行们不得不赞叹:李丽芳果然名不虚传!自此,大家由衷地佩服这位功底扎实的新方海珍。而后,李丽芳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海港》方海珍的创作中去。
为方海珍设计唱腔的工作非常紧迫,剧组的同志们都在争分夺秒,于会泳一边设计唱腔,李丽芳则要一遍遍试唱,细细研磨。忙累之中,于会泳的腹部肝区经常疼痛,但是任务重,压力大,他只得常常用手顶着肝部继续工作。乐队的琴师马锦良、查长生和鼓师高明亮等都已经不年轻了,但他们也都不辞辛劳,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其中。李丽芳和大家经常一起工作到深夜……
李丽芳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创作源于生活,演员体验生活必不可少。不久,《海港》剧组便几次深入到上海港务局第三装卸区体验码头的装卸工作,他们与码头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初一去就是个数月。在高温天气下拉板车,几个来回便汗流浃背,李丽芳拉起车来毫不含糊。在扛包装船的劳动中,李丽芳学着工人的样子把垫布往肩上一搭,百十斤重的大米包,她咬牙扛了一袋又一袋。在女演员小组里,李丽芳走到哪儿,大家就跟到哪儿,李丽芳怎么干,大家就怎么干。这项劳动强度很大,一些年轻的女演员有些受不了,但一看到李丽芳在拼命地干,谁也不好意思歇着,都卯足劲跟着她,但是谁也扛不过她,大家对她既敬佩又“惧怕”。女演员小组在李丽芳的带动下,常常受到表扬。在“三同”中,李丽芳与解放前当过码头锹煤女工的上海港码头女司机、全国劳动模范张凤芝交友谈心,了解旧社会的上海码头和码头工人,结合历史分析剧中人物,为创演“方海珍”做好必备工作……剧组演员们不仅劳动时向工人看齐,生活上也不特殊,炎热的天气里参加重体力劳动,体力消耗很大,他们学工人的样子,劳动时喝淡盐水,吃饭时喝咸肉菜叶汤……李丽芳虽然是江青亲自点将来的演员,但她从无得意飘然,在码头的艰苦劳动中,她讷口少言,挥汗如雨,以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在认真体验生活,《海港》剧组的同志们有目共睹,大家由衷地佩服这位勤恳踏实、牌大架子不大的外援演员,对她的好感与日俱增。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之《海港》剧组的修改排练工作宣布停止。不久,居心叵测的个别人,纠集造反派打击李丽芳,在她居室的马路上书写了“李丽芳滚回宁夏去”的大字,叫嚣“上海不是你的防空洞”,并把她的行囊扔到马路上……企图达到排挤李丽芳的目的。对此,李丽芳感到很不解,自己撇家舍业来上海京剧院工作,是服从组织调遣,并不是自己要求来的。当初,领导考虑锦江饭店距《海港》剧组工作的兰心剧院很近,便安排她住锦江饭店,李丽芳为此一直不安,为了节约国家费用,她一直要求找一个普通宿舍。半年后,李丽芳便离开锦江饭店,搬入新乐路上俄罗斯小教堂附近的京剧院宿舍。对一些人的无理取闹,李丽芳认真反省了自己,没有找出自己有任何问题,所以她很坦然。这帮闹剧的跳梁小丑们一看对李丽芳实在找不出什么毛病来,只得怏怏收场。
李丽芳业务精,人缘好,虽然才来到上海京剧院一年多点,但在上海京剧院已经颇有口碑,一些善良的同事都同情她,也安慰她,使她在孤独之中感到一丝暖意。后来,因为李丽芳肩负《海港》女主角的重要任务,所以她被打击排斥的日子很快就告结束。但是李丽芳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她在宁夏的家“破四旧”时遭到“查抄”,李丽芳出国穿的旗袍和演出佩戴的首饰以及大量珍贵照片都被造反派“抄”走。更让她难过的是姐姐李慧芳被打成“牛鬼蛇神”隔离审查杳无音信,年老多病的母亲身心受到了很大打击……李丽芳十分挂念姐姐和母亲,想请假去北京看看。但她的要求不仅被领导断然拒绝还遭到一番警告:你必须同你的家庭划清界限,检举揭发你姐姐……李丽芳了解自己的姐姐,她不相信姐姐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耿直的她刚为姐姐辩解几句,便被训斥为“态度不老实”,这一切使李丽芳心情十分压抑。从此,性格内向的李丽芳话更少了,她和谁都不愿多谈也不愿深交。在文革的恐怖气氛中,《海港》剧组虽然是个令人羡慕的“桃源盛境”,但身处其中的李丽芳却默默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逆境没有使李丽芳懈怠,她反而更加努力。1966年10月1日,由马科导演,李丽芳饰演方海珍的《海港》在沪东工人文化宫公演了。这次演出,不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通过了江青的严格审查,于是《海港》得以作为国庆献演剧目赴京演出。
1967年5月1日,京剧《海港》再次在上海公演。5月中旬,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八个现代剧(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将同时在北京演出,向毛泽东和党中央汇报并接受他们的审查。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八个现代“样板剧目”同时在首都舞台上演的消息。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由此,演样板戏的剧组也就随之被称为样板团。当时,在各地众多文艺团体都因执行了十七年“文艺黑线”而遭到批判、许多京剧名家遭受揪斗的时候,只有样板戏独步舞台。
1967年,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的活动中,样板戏的演出历时37天,演出218场。《海港》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公演,这次的演出阵容是:李丽芳饰方海珍,赵文奎饰高志扬,朱文虎饰马洪亮,周卓然饰韩小强,由李丽芳在天蟾舞台时的老搭档艾世菊扮演钱守维。导演马科。6月10日晚,周恩来、江青等观看了《海港》的演出。演出结束,周恩来登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并与大家合影留念。6月22日晚,《海港》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演出,毛泽东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李富春、董必武、江青、张春桥等陪同下观看了《海港》。演出结束,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舞台接见全体演员。毛泽东走到李丽芳前面,亲切地与她握手夸奖她演得好。
毛泽东观看《海港》
毛泽东观看了《海港》除给予高度评价外还做了重要指示。不久,毛泽东关于“《海港》可以改成敌我矛盾”的指示以及江青对《海港》修改的指示传来,张春桥、徐景贤、于会泳又抓紧了对《海港》的修改。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又重新组织了一个班子,编剧中除李晓民外又先后把上海港务局创作员张士敏和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王炼、上海戏曲学校的编剧黎中城、上海京剧院编剧刘梦德调入剧组,曾为京剧武生演员的张鸣义出任舞台导演。为了强调“阶级斗争”,大家在一起反复修改剧本,剧中钱守维的职务由老仓库保管员改为调度员,由原来的落后分子改为暗藏的阶级敌人,于是,“查散包”就变成了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海港》的剧情就此定局:1963年夏,上海港某装卸区码头上,工人们紧张抢运援助非洲的稻种,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组长高志扬带领工人们正将一批出国稻种装上驳船转运外轮,又将堆在露天的出国小麦运进仓库。青年工人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在装运麦包过程中,不慎造成散包事故。暗藏的阶级敌人调度员钱守维乘机将玻璃纤维倒入散包小麦里,继而又指使小韩将一包稻种当作麦包扛进仓库,制造错包事件,企图破坏我国的国际声誉。散包事故被发现后,方海珍立即组织工人连夜翻仓,并与退休工人马洪亮对韩小强进行新旧对比的阶级教育,从而揪出钱守维,查清散包,追上驳船,调回散包,胜利完成了援外任务。
在1965年排练《海港》的日子里,李丽芳已经是三十四五岁了,经历过两次孕育都没有当上母亲的她再次想到了生育问题,年龄越来越大,她做母亲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丈夫来上海探亲后,李丽芳欣喜怀了孕,但孕后反应强烈,呕吐严重,为了不影响《海港》的排练,她只得忍痛割爱。尽管夫妇二人生儿育女心切,但事业的重任压得他们只能把个人的事一拖再拖……毛泽东观看《海港》有了结果后,李丽芳孕育胎儿的计划也终于得到组织的批准。
李丽芳、义维华夫妇
1968年的春天,绿草如茵、万物萌生,李丽芳在宁夏银川产下一个男婴。或许是夫妇二人对短暂的军旅生活都非常留恋,当兵的情结难以释怀,他们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字叫“义兵”。历经三次不幸,37岁的李丽芳终于当上了妈妈,她捧着来之不易的宝贝儿子,心花怒放。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李丽芳对儿子疼爱有加,她望着儿子胖乎乎的小脸,喜不自禁……然而,工作任务并没能让李丽芳尽情享受做母亲的快乐,甚至连高龄产后的疲惫身心都尚未恢复就被《海港》剧组紧急召回。李丽芳难舍爱子,但一向听从组织调遣的她仍然顾全大局,忍痛别爱,把刚满月不久的孩子安排停顿后,告别了丈夫,回到了上海。李丽芳忍受着念家思子、身心伤痛,又投身于剧组的工作中。
1968年11月下旬,上海港部分码头工人和上海京剧团《海港》剧组部分成员举行座谈会,剧组人员认真听取了工人同志们的反映和建议。此后,《海港》的演出任务越来越多,上级对样板团的演出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每场戏的换景时间严格到了掐秒计算和控制的地步,全剧的演出要求便控制在1小时54分到58分之间,误差不得超过5分钟。因而剧组演创人员都很有压力,李丽芳作为剧中1号人物方海珍的扮演者,她的唱腔和念白都要严格控制分分秒秒,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完成《海港》的演出,李丽芳牺牲了太多的温馨与幸福。工作固然重要,孩子也不能再出差错,于是,李丽芳和丈夫商定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1969年,李丽芳一岁的儿子被送到了上海,她请了一位阿姨,母亲也从北京赶来,帮她一起来照料孩子和家。至此,李丽芳结束了“思子一日如三秋”的日子,她把精力又聚焦在舞台上。
1970年1月,上海京剧团再度在全市公演了《海港》。1971年9月,《海港》剧本在北京定稿。江青抓样板戏并不是着眼舞台上,当过电影演员的她,深知电影艺术的魅力和影响,所以,经她抓的样板戏,都要拍成很有水准的戏曲电影艺术片,当然,《海港》也不例外。正当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准备进京筹备《海港》戏曲片的拍摄时,“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发生了,《海港》剧组在上海待命近一个月后才踏上进京的路程。自此,《海港》剧组全体演职人员住进了北京公安招待所,每天在北京首都剧场进行拍片之前的演练……李丽芳的母亲和她3岁半的儿子也随之从上海回到了北京。
演样板戏的剧团当时称为“样板团”,列入军队编制,团员一律都穿当时最时髦的“样板服”,即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吃的是伙食标准较高的“样板饭”,受到的管理也是“样板管制”。《海港》剧组每天早8点开始练功、排练,中午休息一两个小时,下午继续排练,仅周日休息一天。剧组管理严格,不允许探家,随时准备江青前来查看。在北京,大家非常忙碌,一边排练,一边为工农兵巡回演出。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海港》剧组与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秦庆余、沈榕、林恩蓓、林应荣等合作的弦乐四重奏伴唱《海港》选段。除此,还有各种京剧武功表演、器乐独奏、女生歌曲小合唱……这年的秋天,有一次《海港》剧组去平谷慰问农民演出,暮色降临,路况很差,剧组车队的两辆车发生了追尾事故,许多演员都受了伤,李丽芳也未能幸免。经医院检查,李丽芳的肾脏受了伤……躺在病床上的李丽芳得知观众已经在场等候时,她毅然忍痛带伤去演出,演完后再返回医院治疗。李丽芳是一位受到上上下下重视的演员,但她仍一如既往,身上丝毫不见“骄、娇”二气,不事张扬,但求事功。李丽芳的这种做人从艺的境界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把握住的,尤其是有了名气和地位后。然而李丽芳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使同事们更加敬重她。
那段时间,《海港》剧组的演职员们每天在等待中排练,忙起来时,他们感到日月如梭,那么少的时间要完成那么多的任务。稍有闲暇时,他们又感到度日如年,大家都在想念上海的家和亲人。后来,上级领导为了稳定“军心”,允许演职员的家属来探亲。李丽芳在没有演出任务的情况下,周六晚上也可以回到北京和平里的家中和母亲、孩子共度一个周末,周日晚上按时归队。
《海港》剧本
转眼过了一个年头,1972年第2期的《红旗》杂志发表了《海港》剧本,这是1972年1月的演出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即播送了全剧录音。方海珍气势豪迈、清新悦耳的唱腔极为震撼人心,观众反映十分强烈,李丽芳名声大噪。
1972年2月5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文章——《赞<海港>中当代工人阶级的英雄典型方海珍》;1972年5月18日,《红旗》杂志1972年第5期刊登了上海京剧团《海港》剧组的文章——《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战斗生活——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创作体会》。
1972年,上海京剧团《海港》剧组集体改编演出的现代京剧《海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海港》摄制组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导演为傅超武、谢晋。李丽芳饰方海珍,赵文奎饰高志杨(李长春配唱),朱文虎饰马洪亮,郭仲钦饰赵震山,周卓然饰韩小强,艾世菊饰钱守维。《海港》电影的片头上出现了两段毛主席语录,第一段是1963年8月8日毛泽东主席接见非洲朋友时的谈话:“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第二段是196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号召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两段语录,揭示了京剧《海港》的主题内容。
这一年,京剧《海港》成果骄人。上海京剧院为李丽芳办理了正式调入的手续,她的丈夫义维华也随之调入了上海京剧院一团。从此,李丽芳和义维华结束了长达8年的牛郎织女生活。几年后,他们从新乐路的住址迁入上海徐汇区湖南街道的上海永福路86弄1号,李丽芳夫妇终于在上海了一个温馨的家。
《海港》拍摄期间,谢晋、李丽芳、李文化(右)合影
《海港》这部电影无论在在拍摄上还是在舞美设计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江青看后却很不满意,对舞美和方海珍的化妆等进行了一连串的严厉批评,导演傅超武和摄影师李文化被调出摄制组。在江青的授意下,1973年开始重拍《海港》,摄制组留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谢晋,把刚刚拍完《龙江颂》戏曲电影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谢铁骊和摄影师钱江调入摄制组。《海港》在电影界里的中坚力量南北二谢的联袂执导下,根据江青的意见,重点对1972年拍摄中出现的瑕疵进行逐一剔除。主掌拍摄工作的导演谢铁骊对舞台布景和方海珍的服装发型等绞尽脑汁重新做了设计调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资深化妆师乐羽侯为李丽芳的化妆也进行了精雕细琢,经过摄制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海港》的拍摄工作终于完成了,江青审看了影片后比较满意,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1973年10月,《海港》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公映,反响很大。谁也没有想到,为了拍摄这部《海港》,剧组全体人员竟然在北京住了两年零十一天。
李丽芳走进《海港》塑造方海珍,一演八年半,累经磨砺,在所不辞,悠悠岁月,铁杵成针,终于用勤奋、坚韧和才华创造了不朽的绝唱!
王军、刘连伦:李丽芳从《杜鹃山》走进《海港》(上)
王军、刘连伦:李丽芳从《杜鹃山》走进《海港》(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