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词牌名。“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宋朝时传为李白所作,到明代以后屡有质疑,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没有收录此词,而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解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秦娥是指秦穆公女儿,在此泛指美丽女子。上阙,箫声咽的“咽”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开头两句就这样以流丽的艳语描写出哀婉欲绝的情思。接下来,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了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时那种悲伤情景的回忆。“灞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灞桥,为长安人士送别的地方。下阙中“清秋节”“音尘绝”更增添几分伤感的离愁与思念的寂寥之情。试想,一位美丽女子孤零站在乐游原上登高望远,落日余晖洒在汉帝陵墓,正将此景尽收眼底,特别是这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愈显深远。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赏析:本首词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宋廷南渡之后,李清照遭遇家破人亡、沦落异乡,又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离乱等悲惨现实。这首词是作者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上阙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浸入其中;下阙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全词运用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才华。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这首词是毛主席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一个“烈”成功地烘托出苍茫茫甚至有些悲凉的氛围来。“长空雁叫霜晨月”在下了霜的早晨,月亮高挂空中,大雁的叫声在空中回响清扬悠远。紧接着“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些景物的描写其实都是作者心情的投射,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些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而下阙笔锋直转,豪气突生,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勇气直上云霄,抒发作者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仿佛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旗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全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艰难险阻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毛主席终其一生都在与压在人民头上的那几座大山斗争,老人家把中国社会几千年看的太透彻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绝不是什么对革命的理想主义!这是老人家对内心的信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般的无比坚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