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人类曾经走出非洲,也曾经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他们曾经有机会一直这样繁衍生息下去,并成为你我之中的一员,但历史没有如果:无论是因为不敌自然变迁,还是遭遇部落冲突,乃至于新人类的屠杀或同化,他们终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班图人是哪个国家(班图人建立的国家)
最终赢得整个世界、整个星球的,是后期的人类先祖,是如今的你我他——当然,人类的发展进化、冲突融合还远未结束,如今的我们还很难知道未来的胜利者、失败者到底是谁,或许因核战而没有胜者,也或许是外星人呢,天知道!
以下,让我们从人类基因溯源,回顾人类的进化与迁徙足迹。
人类父系家族基因遗传与分类
2002年,Y染色体联合会(YCC)根据已发现的SNP突变位点制定了一套命名规则,将Y染色体的谱系树划分为若干个大的Y染色体单倍群,并使用大写字母A-T进行命名,用数字和小写字母对各大单倍群的下游支系进行分类,以下,我会参照Y-DNA单倍群基因遗传树状图进行简要说明。
Y-DNA单倍群基因遗传树状图
A—M91:科伊桑人,非洲的“黄种人”
单倍型类群A是非重组Y(non-recombiningY/NRY)组成的单倍群,是后续所有现代单倍群的父系。
大约在11.2-18.8万年前,人类东非祖先某一支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最早突变为A-M91,如今非洲的科伊桑人是硕果仅存的代表。
科伊桑人的含义是“人”或“真正的人”,这一种族包含布须曼人(意为丛林人)、霍屯督人(意为“笨嘴笨舌者”,荷兰殖民者对其的蔑称)和贝达马拉人。他们是已知的、传承至今的人类种族中最古老的一个,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存在。
科伊桑人起源于西南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的地带,至今仍停留在氏族社会。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目前主要分布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境内,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在历史上,他们曾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但随着班图人的扩散,在竞争中失败的他们不断后退,而在此之后,他们又遭遇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人口急剧下降,最终不得不退守到南非和纳米比亚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区,目前真正的科伊桑人只有大约10多万人口。
科伊桑人的相貌与如今典型的非洲人差别巨大:他们拥有黄褐色的皮肤,类似黄种人;他们面部扁平,颧骨突出,平均身高只有大约145-150厘米。
在以往,一些科学家曾将他们当成黄种人在非洲的直系祖先,然而,基因研究表明,他们与然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欧亚人种都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一个古老而独立的种族。
虽然纯粹的科伊桑人人口很少,但整个南非黑人中却有大约60%-71%的人口,其母系血统源自科伊桑人,这其中包含了之前的南非总统曼德拉。
B—M60俾格米人
BT是单倍型类群A的分支,它有两个主要的分支谱系,即单倍型类群B和CT。
大约12万年前,单倍型类群BT中分化出了B-M60和CT-M168,俾格米人就是单倍型类群B的代表。
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意思是矮小黑人),俾格米这一名称源自希腊语,是古希腊长度计量单位,大约是从手肘到指关节的距离,也是古希腊人对于非洲中部侏儒的称呼。
俾格米人不是一个种族,而是泛指成年男子身高低于150厘米的种族,而超过150厘米的矮人种族则称为类俾格米人。例如,亚洲的尼格利陀人肤色和身高等虽然类似于俾格米人,但只是类俾格米人,两者在血缘上并没有亲密的关系。
本文所称俾格米人专指生活于赤道非洲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群体。他们身材矮小,成年人一般身高在130厘米到140厘米,肤色较浅。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往往在八九岁就已经发育成熟,开始生育子女,平均寿命只有30-40岁——亚洲尼格利陀发育成熟的时间则与常人无异。
俾格米人属于尼格罗人种,是中非地区最早的的居民,也是史前桑加文明的继承人。在班图人的扩张中他们或者被同化,或者被迫退守森林深处,而在殖民者入侵后又遭到残酷屠杀,导致人口锐减。目前,俾格米人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加蓬、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和安哥拉等国的密林中有分布,但人口很少,濒于灭绝。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狩猎等,没有私有观念,没有统一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他们崇尚森林,称森林为“万能的父母”,将自己视为“森林的儿子”。
CT-M168
非洲之外的所有现代人的父系都是CT-M168的后裔,而CT-M168与B-M60分离的时间大约在13万-10万年前。
学界对于携带单倍型类群CT-M168的人群到底是什么时候走出非洲仍存有争议,或者说10万年前即已走出非洲,只是7万年前一直呆在中东,随后才开始继续扩散;或者说他们在7万年前走出非洲,一直迁徙并扩散;又或者说人类曾经多次走出非洲……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一切都有待证实。但无论如何,他们终究是经由非洲之角的索马里来到了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相接的中东地带,是当今绝大多数人类的共同祖先。
CT单倍群分化出了两个分支,即单倍类群DE-YAP和CF-P143(这种分化可能发生在走出非洲之前,或者E之后又返回了非洲)。
这两个单倍群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又分别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中CF-P143分化为C-M130、F-M89,DE-YAP则分化为D-M174和E-M96。
最先分化出去的是单倍体类群DE,其中单倍型类群D-M174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沿海,如今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孟加拉湾东部的安达曼岛土著人、西藏最早的居民等都是这一支的后裔。
而最后分化出去的E(M40,M96)则从中东又返回了非洲大陆,成为现今非洲黑人的祖先;另外,现在南欧以及中东人里面也带有一些单倍体类群E的遗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