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洞位置
白云洞,是崂山东麓的一处道观,位于崂山东线雕龙嘴村西约2公里处。既然白云洞门前的银杏树有上千年的历史,那么,白云洞这个道观的历史肯定在千年以上了(唐天宝二年)。而白云洞这个山洞的历史,就跟这座山的历史一样久远,几千万甚至上亿年。
崂山华严寺(崂山华严寺简介)
第一次来白云洞,我和同事们一起来的,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春日。多年后的初夏,我是陪我的少年的伙伴、初高中同学来的,他从外地来青岛散心,婚姻的失败和事业遭遇的瓶颈搞得他心情很复杂,整个人很狼狈。
去哪里呢?很多地方他都走过了,那么就去白云洞吧,起码出一身臭汗也是好事情。于是,我们驾驶着他的宝马良驹,经滨海大道,过仰口,很快来到了雕龙嘴村。
雕龙嘴西望
村庄的建筑这些年增添了不少,一些别墅气势恢宏,这就使得对本已模糊的路更加模糊。穿过村子,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茶叶地,像鱼鳞一样,搞得我对去白云洞的路线不是那么肯定。于是,走几步打听一下,走一段路问一声,结果还是走错了。因为快中午了,很少有人在田间劳作。
雕龙嘴村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了一个水库上——白云洞水库。水库里的水,碧绿且泛着幽蓝,仿佛一大块的翡翠铺展在山谷里。微微水波,倒映着山峦树林以及蓝天白云。
这个时候,一个村民来了,他是来看护茶叶的。他告诉我们去白云洞的路走错了。他还说他不理解市里的人怎么这么喜欢去爬山?大热天的。
老照片中的白云洞,“云洞蟠松”,崂山消失了的十二景之一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原路返回,寻觅一条小路前行,因为,这样就会斜插到大路上。可是,小路实在太小,走着走着就看不到了,特别是越过一块比较平整的巨石后,就没有任何路的痕迹。
同学一直没有闲着说他的婚姻的不幸,女儿的可怜等等。并且告诉我许多他埋藏多年的秘密。真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越来越少,因为不幸而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
气温很高,天气很热,朋友把上衣都脱了。我一再问他体力还能否坚持,他气喘吁吁地说没有问题。于是,我们踏着没膝的草丛疾步穿插到了台阶路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台阶路,到现在也经历了有近百年的风雨,台阶石头有很多滚落的,翘起的,甚至丢失的,可是依然可以踏级而上,可见工程质量之好,这要比刚才走的路容易多了,也安全了许多,要知道小路上,草丛中,难免会有蛇蝎毒虫等。
老照片中挺拔的红松,和崂山的气质更搭
路上只有我们两人,所以,就特别的寂静。山林里清新的空气伴随着些许松香和花香。远处的山峰上,奇形怪状的造型,像人像兽的样子,纷纷向我们招手打招呼。关于烦恼,我们都有,可是,在青山绿水间倾吐烦恼,也是一大快事。
中午12点多了,汗水已经浸透了我们的衣衫,双腿挪动起来有些沉重,饥肠咕噜,可是,我们还是坚持着继续前行。我们回忆起当年上学时候的艰苦,都觉得这算得了什么呢? 终于,华盖般的银杏树掩盖的残垣断壁展现在了眼前。拐了几个弯,白云洞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四周寂静无声,野生的几棵桃树结满了一串串的青果。爬山虎爬满了白色的石头墙壁,门旁的对联清晰可见,但不是古人手迹。
白云洞的大门朝向是正东,印证了道家“紫气东来”的说法。进得门来,左侧的厢房已经坍塌,里边长满了荒草杂木。估计就在二三十年前,这里还居住过林场的工人。右侧的卧风窟阴森恐怖,不敢深究。但是卧风窟三个字清晰可见。据说,风从山下来,由此窟穿过,呼呼作响,亦是一处景观。
石刻
兀然抬头,青龙阁的白色大理石匾额高高在上,顶部长满了碧绿的爬山虎,替代了过去的阁楼,一副颓废的样子。
我俩穿过青龙阁,右拐,通过一个小门洞,就是白云洞了。巨石下,古人巧妙地精心垒建了崂山知名的白云洞。方方正正的正门和两个窗户,门外精心雕琢了横梁,门柱。上方“白云洞”三个字雕刻在巨大的石头底部。这是清代翰林尹琳基的手迹。至今,太清宫还有一个院子叫翰林院,就是因为他而得名的。院子右侧是一块游山碑,身后就是如伞的两棵巨大银杏。
白云洞
我俩入得洞来,十分宽敞,土炕竟然也有。上边也有一床铺盖,难道仍然有什么高人在此修行?于是,心存恐惧和敬畏地退了出来。
我们折身登上右侧的巨石,在如伞的银杏树下,坐了下来。徐徐清风来于海上,十分清爽。
我们来到庙宇的西侧,是一个人工平台,估计过去也是有建筑的。一株即将枯死的杏树上,竟然在新枝条上结了一个挺大的青杏。沿着一条小路,可以通到河谷底部。翻过河谷,就是崂山最小的道庵“石障庵”了。可是,林深草密,体力不支,就没有前行。
这一片的建筑数量估计有二十余间。可见规模在崂山庙宇中不是一般。崂山有“人工华严寺,神工白云洞”的说法。关于抗战时期日军如何杀死道士,抗日军民在白云洞何处制造军火,不是我们今天能够考证的了。不过,史料可查,一九三八年,日寇侵占青岛市,国民党青岛市长李先良率其部在白云洞避难,并设立“迎宾馆”。附近木瓜树下“民国**年青岛保安大队**班”的刻石可以证明这段历史。一九三九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白云洞变成人间地狱,日寇在崂山扫荡时,曾残酷杀害道士四名,村民二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十四岁。
返回的路上,看到一株巨大的松树,红色的树皮,巨型的伞盖,十分美丽的红松。虽然“云洞潘松”的景观已经消失,可是,这附近还是散落着一些年龄不小的松树。这才是崂山本土树种的松树,而日本黑松只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的外来树种。
回来路上,我想起蒲松龄老先生的一首诗,我非常喜欢。抄录如下,也算对今日再游白云洞的结尾吧:
古洞深藏碧山头
羽士已去白云留
愿叩柴扉访逸老
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
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
但做沧桑一嘹鸥
—清蒲松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