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沈从文与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话,出自沈从文先生给妻子张兆和的家信。1928年,沈从文经好友徐志摩介绍,赴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在此之前,他在文坛已经小有名气,学生们也都想见见这位在湘西战场上走出来的作家,是什么样的风采。哪料到,他在第一次上课时,站在讲台上,望向台下黑压压的人,紧张得把之前准备的授课内容全都忘光了,他一言不发地站在台上十分钟之久,台下一个皮肤略黑的女生不断地催促打气,终于,他用非常急促的语气讲述了课程,本来1小时的内容,他仅仅10几分钟就讲完了,没办法,只得又尴尬地站在那说不出话来,良久,他在黑板写下了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同事们都说他小学文化,为人木讷,不敢开口讲话,怕是当不了老师,时任校长胡适却说:“他没有被人轰下讲台,就算是成功了。”
台下那个皮肤略黑的女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张兆和。张兆和出身名门,父亲与蔡元培等民国教育界名流是朋友,大姐张元和,嫁给当时红极一时的昆曲小生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中国汉语拼音之父,语言学家周有光,四妹张充和,是诗人卞之琳那段“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女主角,最后嫁给了北大外籍教授傅汉思。张家四姐妹,在民国可以说风光无二,著名作家叶圣陶就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沈从文的简介(作者沈从文的简介)
张家兄妹
对于沈从文的追求,当时的张兆和,并没有太在意,她的追求者甚多,以至于用“青蛙一号”、“青蛙二号”这样的名字来代替,沈从文只能被编为“癞蛤蟆十三号”,意指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沈从文依然不停地写求爱信,最后以死相逼,张兆和拿着信件,找到校长胡适,胡适看完信后,说:“他非常顽固地爱上了你。”张兆和说:“我非常顽固地不爱他。”此后的沈从文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坚定了对张兆和的追求。他听从巴金的建议,买了一大包西方文学著作,去苏州的张家登门拜访,不料张兆和却借口去图书馆躲开了,最后,还是在二姐允和的调和下,张兆和终于去旅馆回请沈从文到张家作客。
沈从文回到青岛后,满脑子都是张兆和的倩影,他给二姐写信,托他问父亲对婚事的看法,他说:“如果父亲同意,就早点告诉我,让我这个乡下人,喝一杯甜酒。”张父是非常开明的,儿女之事,从不干涉。允和与兆和立即去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兆和的内容是:“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允和的内容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一语双关,最后邮局没有接受兆和的白话文电报,而是发了允和的。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他们结婚时,沈从文一贫如洗,张父曾暗示过是否需要帮助,沈从文倔强地表示他可以承担家庭的责任,然而,张兆和毕竟是大家闺秀,她本可以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在与沈从文的困苦生活里,在柴米油盐消磨下,受起了她最不甘心受的苦,她的爱情之火,逐渐暗淡,在这段婚姻里,沈从文一直是处于弱势,甚至有点卑微,加之后来战火纷飞,夫妻二人有了分歧,沈从文随西南联大奔赴云南,张兆和则与孩子留在了北京,沈从文此时的一个书迷高青子闯进了他的生活,这个高青子,第一次见沈从文,穿了一件他小说里女主角穿的衣服,这让沈从文重新找回了自信,让他有了一种被认可的满足,他出轨了。虽然后来他们分开了,但这件事,张兆和一辈子都不能原谅。
回到北京后,沈从文晚景颇为凄凉,文革期间,孤立无援,被学生写大字报,拉去看厕所,甚至一度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曾两次自杀未遂,幸好都被人救下才免于一死。他和家人分居两处,与张兆和也很少见面,但他还是给张兆和写信,不管张兆和看与不看,他在信里写满了孤独。
1988年,沈从文先生去世了,他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诺奖的规则是只颁给活着的人,他终究是带着遗憾离去了。张兆和后来回忆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追求的得不到,曾经拥有的不珍惜,当一切化为灰烬随风飘散时,不知道我们,是否还会记起当初的那个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