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起源的另一种新可能:源于晋中行氏。
作者:路终远历史研究,交流探讨可加微。
概要:因为中山国是由中人城而来,?同时又有左人城,前曾猜想可能与鲁公孙归父(鲁公子东门襄仲,归父敦铭文名子中)、齐国佐子孙一起流亡此地有关。今又猜想可能与晋中行、左行、中军、中军佐、上军佐、下军佐有关,反正目前无定论,就再多猜想此一种可能待确证吧。目前关于中山国的起源已有十多种猜想了,本人也已提出三种(包括源于仲山甫)。
古中山国(古中山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晋文公称霸,设上中下三军及三军佐,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又作左中右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自此荀姓产生新的支系——中行氏,荀林父又称为中行伯,后来更升级为中军将(正卿),其一弟荀首则为中军佐(亚卿),食邑于智地,开辟了智氏一脉。
中行氏?世系:
中行桓子(荀林父)前632年—前594年
中行宣子(荀庚)前594年—前577年
中行献子(荀偃)前577年—前554年
中行穆子(荀吴)前554年—前519年
中行文子(荀寅)前519年—前490年
其间的中行吴(荀吴谥穆子)?为著名军事家,二三十年南征北战,为晋国新攻取了不少戎狄之地,包括攻冀中南之鲜虞、鼓、肥,这些地盘中有些可能就成了中行氏的封邑。
前530年,《左传》昭公12年,春,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因其众也。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於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注:"言因唐众欲纳之,故得先入唐。经言于阳,传言于唐,知阳即唐也。不言于燕,未得国都,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居唐三年后,始入燕都。″
这年,晋国以助齐送燕简公归燕为名,派荀吴带兵伐鲜虞,首次向北进军至今石家庄藁城一带灭肥国而归。
公元前529年,《左传》"昭公13年,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
次年,晋荀吴又趁鲜虞不备,仍以到唐邑送燕简公归燕为名,北上侵鲜虞,战车直冲至中人城,大获而归。这里首次出现中人,一般会认为之前就有中人而与中行氏荀吴无关,但本文既然猜想中人与中行荀吴有关,此处就可认为正是荀吴这次攻伐至此才产生中人这个地名,怎么理解呢?如下:
这两年荀吴两次北上攻鲜虞目的是至唐邑送燕简公归燕,可能这时燕简公和唐众已被鲜虞逼得离了唐邑向北迁了十多里至今唐县峝龙村一带的小邑固守待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荀吴大军,解了鲜虞之威胁,所以燕简公对荀吴感激涕零,燕简公可能就把属于燕国唐邑的这个小邑做为酬劳封给了救命恩人荀吴中行氏,当即就取了新名中人邑,即中行氏之邑,认为这样就相当于有了一大保护伞,自己可安心在此等着归燕复位了,荀吴也就笑纳了,于是《左传》也就把此小邑记为中人了,峝龙与中人音亦近,至于以前叫啥名并不知道。
前527年晋荀吴伐鲜虞克鼓(今晋县),俘鼓子鸢鞮而还,既献又放之,示以仁意,为得民心。
这年燕简公已归燕且去世,荀吴又北伐鲜虞灭鼓,收取民心,已是有心要长久经营此一带,做为自己中行家族的新领地了。
前521年鼓又叛晋附鲜虞。
前520年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又经数年反复,荀吴这回终于把石家庄一带纳入中行氏地盘,派部将涉佗驻守。但《左传》没提这几年北边的中人这时啥情况,中间仍隔着鲜虞,中人可能仍属于燕,在等荀吴中行氏前去接收吧。
前507年,《左传》:鲜虞败晋师于平中,获晋将观虎。
中山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册上,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左传鲁定公四年》: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祇取勤焉。”乃辞蔡侯。晋人假羽旄于郑,郑人与之。明日,或旆以会。晋于是乎失诸侯。
从前?529年中人初现于《左传》至前506年中山初现于《左传》,23年间《左传》再无载中人之事,其间荀吴于前519年去世,本人因此猜想荀吴去世时,将中行家族地盘分给了其诸子,荀寅做为嫡子当然获得地盘最多,而把这时孤悬于燕南的中人邑也可能分给了其某一子,让其绕道燕国去中人邑继承,虽地盘不大附于中行氏,但却有较大独立性,正是此子在此期间把中人邑稍西迁十里至今南北城子一带,围着委粟山建了一较大城,就把中人改为中山了,成了在燕鲜虞晋齐之间的一个半独立的新生小国,配合南边的本家中行氏夹击鲜虞,壮大自己,并在前506年派兵南下随晋参加伐楚之战,这样就可理解为何是荀寅提出"中山不服″了,这些中山兵是归在本家中行氏老大荀寅部下的,因为到南方水土不服闹着不打了要回去,荀寅一看这情况既然向蔡侯索贿不成,就顺势以"中山兵不服水土怕闹事败盟″为理由劝范献子撤军吧。
至此,本人就算完成了"中人中山可能源于晋中行氏″的猜想,做为一种新的可能吧。至于左人,就可能是中山立国后,又新建一邑,可能也源于对祖先中行氏多人曾任晋中行佐中军佐上军佐下军佐的纪念,就叫左人邑,与中人邑并列。
后来晋中行氏范氏与赵氏等矛盾激化大战数年,中行氏老大荀寅战败,于前490年奔齐,晋国中行氏就算灭亡了,地盘被赵氏等瓜分,其中与中行氏同出于荀姓的智氏竟也不顾亲情参与伐灭中行氏,胜后获分中行氏在冀中一带的地盘,今辛集市的智伯镇、位伯镇的来历皆说是源于智氏封邑。这样的话,北边的中山反倒成了中行氏剩下的独苗了,也就此彻底脱离晋国独立了。
后来智氏又被赵韩魏合灭,智氏在冀中之地又被赵氏分得,与中山展开更长期争夺。以后中山历史就较清楚了,本文就不多说了。
另中行氏也出自姬姓,鲁公孙归父、仲山甫也皆姬姓。
#保定#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