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曾创制并使用过古彝文、纳西东巴文、古突厥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古壮文、古布依文、傣文、古瑶文、水书等三十几种民族古文字,并有大量的典籍文献传世,古彝文是其中文字与文献数量最多、体量最大、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体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从彝文古籍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看:彝文文字有着悠久的文字历史,使大量的彝文古籍得以传世。彝文的典籍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且内容非常宽厚,记录着本民族大量的古文化信息,其著名典籍有木刻本《太上感应篇》、《玛牧特衣》、《摩史书》,手抄本《勒布特以》、《玛姆特以》、《物始纪略》、《尔比尔吉》、《彝族创世志》、《阿细的先基》、《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等。
由于目前彝族主要居住在西南的深山中,土地贫瘠,农业产出少,风俗传统比较原始。故在其他民族印象中,感觉彝族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殊不知,彝族却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少数民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彝族是一个有文字的民族。可能有人会说: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不止彝族一个。2004年出版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就包含着87000多个字。
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华夏族的汉字呢?从先秦上古到十一世纪,汉字的数量一直在增长。比如目前发现和整理的甲骨文字数量有4055个;到了东汉《说文解字》中,汉字数量增长到9353个;三国时《广雅》收字18150个;一直到北宋《类编》收录的汉字,高达33190个;之后汉字增量放缓,直到清朝《康熙字典》共收字46933个,是古代收录汉字数量最多的字书。现代字书如《汉语大字典》更是收字60370个,其中《难检字表》还录入了不少读音不详的汉字。而将佛经、道经和石刻资料中发现的异体字也包含在内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除了中国以外,受汉字影响的其他国家字书中也有大量汉字收录,比如日本《大汉和词典》收字五万个左右,韩国《汉韩大辞典》收字53667个。也就是说,单凭字数,彝族与汉族不相上下。
云南、贵州广大彝区使用的彝文是彝族千百年来使用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汉字的产物。早在1955年,贵州毕节地区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彝文翻译组,文革期间被迫解散,1977年10月恢复重建,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经过20多年的抢救,全国收集不足2万册,贵州毕节收集的彝文古籍就高达8000多册。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乌蒙山韭菜坪创建“天书石林,石头字典”古彝文化景观,离韭菜坪景区不远处,有闻名遐迩的可乐遗址。古彝文,像汉文一样,也有象形、会意、指事等成分。其中象形文字占40﹪以上,会意占30﹪以上,指事占20﹪以上,其它占10﹪左右,总体以标音、表意为主。
彝文与甲骨文的共同点,首先表现于两者同出巫职。彝文与甲骨文通假现象普遍。幸存的彝文产献,除石刻在贵州境内尚存260多块、云南境尚存700多块外,纸书等类型文献,国内有关部门及国外英、法、美、德等国收藏的数量,据粗略统计,总计约有一万二干余册,据各地初步普查,尚有约五千多册仍存于彝族民间。有人说,古彝文的足迹在远古时期与中古时代曾经覆盖中国90%以上地区。
文明的三大要素:金属、文字、城市。其中金属的制造和文字的发明,虽然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但并不能作为文明出现的硬性标准,当金属和文字的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的结果,这个时候城市就出现了,当城市慢慢发展成为国家就能够界定文明的诞生了。这3个要素彝族都具备。著名的三星堆发现了城市及青铜器,还有少量文字。三星堆铜像额上那个H就是彝族文字,发音为帕,爸爸的意思。我查了云南民族出版社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四川卷,确有此字,就是父亲、爸爸、父王的意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