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背水一战精妙绝伦,创造了1万兵力打败20万大军的旷世佳绩,也成了历史上最经典的战役之一,但为什么后来很多名将效仿韩信都失败了呢?
韩信背水一战(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简介)
韩信因计谋超群,统兵有方,被萧何赏识后举荐给刘邦,成了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军,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开始为刘邦出某划策,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谋下。不久韩信就带领汉军离开巴蜀,并且吞并了三秦,灭掉了章邯,让出蜀后的汉军不仅在中原站稳了脚跟还当上了诸侯盟主,然而得意忘形的刘邦开始不满足于当下的战果,在魏王豹等诸侯挑唆下,决定趁项羽北上作战不在彭城之际,率汉军及诸侯联军袭取彭城。然而韩信认为此时汉军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大军,诸侯联军更是一群乌合之众,贸然和项羽决战只会惨败,大直男的韩信最终惹恼了刘邦,被派去陈仓打扫章邯的残兵去了。最后,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果然如同韩信所说那样,60万诸侯联军被项羽3万兵马闪电战之下大败而逃,各诸侯眼看败势纷纷投降了项羽转兵攻打刘邦,刘邦差点阵亡,幸好被张良用计最终逃出了彭城,恼羞成怒的刘邦开始重新启用韩信,命韩信攻打各方诸侯,由于大军都被刘邦在彭城损失殆尽,刘邦只给了韩信2000士兵,韩信在多方募集最终集合了10000多的士兵,韩信开始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韩信深知赵王歇手握重兵,硬拼是完全行不通的,只能智取,当密探回来报告: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打算一面堵住汉军必经之路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我军的辎重粮草,由于我军没有后援一定大败,但被大将陈余否决,认为我军不过一万兵力,自己却有20万大军,这样的小战都不敢正面打的话,日后恐让人取笑,最后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我军正面作战。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观察地图非常高兴,决定将计就计,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到了半夜,大军吃饱后,韩信派出2000轻骑,要求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路隐蔽前进,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要求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到了天明,韩信又派1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陈余。陈余眼看陷入绝地的汉军,激动不已,眼看韩信还先率军发动进攻,陈余马上率军冲杀,随之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韩信假意败退回水边阵地。陈余看到韩信败退,下令全部赵军离开营地前来追击合围汉军,务必生擒韩信,然而这时韩信命令部队全力反击,由于手下将领知道这是韩信计谋,必须把敌军赶回营地,纷纷动员手下士兵,鼓舞士气,也因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拼杀,赵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赵军眼看无法取胜,正要退回营地,忽然发现营中已经变插了汉军旗帜,赵军将士都认为汉军占了自己的大本营。顷刻间,军心大乱。于是赵军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混乱中,大将陈余被杀,还俘获赵王歇,不仅打了一个大胜仗还收复了赵国。
背水一战,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这么好的一种战术打法。后世基本上没怎么用过,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失败了。
比如马谡“守街亭”之战。马谡把军队摆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韩信自己解释的“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确实把军队“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没有后生,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让整个蜀汉的第一次“北伐行动”也跟着殉葬。
三国时的于禁为了迎战关羽,把后退的浮桥都砍断了,陷之死地,然而即使于禁在勇猛也被关羽生擒了。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却也已经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却也没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而是全军覆没了。
那为什么背水一战,只有韩信成功了呢?首先纵观韩信整个战局,第一步是为了引诱敌军出来决战,列阵是为了让陈余以为韩信小瞧他,好让陈余主动出来决战,好为换旗做好准备,第二步是要打退陈余大军的进攻,好让其返回营地,背水列阵是让士兵觉得没有退路,必须拼死一搏,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才能以一当十打败赵军的进攻,第三步韩信牢牢的抓住敌军的心里,用巧妙的换旗战术,让敌兵产生错觉,感觉被千军万马包围了,以致全军奔溃,任由宰杀。
所以说背水一战其实是一场心里战,战场上所有的行为都是为扰乱敌人军心而做准备,并不是单纯的陷之死地而后生,凭勇气就可以取得胜利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