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死,明朝自此灭亡。
四月二十二,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多尔衮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
满清入关(满清入关杀了多少百姓)
清兵入关后,攻入北京,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吴三桂也被满清统治者封为平西王。
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清军就不能入主中原吗?实际上并不是,即便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满清照样可以入主中原。
山海关是满清入主中原的捷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事实上多尔衮也有绕过山海关、从长城其他隘口来进来的打算,他的行军路线,依然是当年皇太极劫掠中原之时的行军路线。
这并非不可行,当年皇太极在崇祯年间五入中原都没有从山海关走,而是从长城其它隘口进来的,最多的时候达到10万余人,甚至还杀到了北京城,在德胜门与明军激战,最多的时候劫掠了近18万人畜。
当然,皇太极的军队之所以无法在明朝腹地站稳脚跟,主要还是因为当年清军入关劫掠的时候明朝尚未灭亡,明朝疆域广阔,各地行政机构、统兵机构完善,军队庞大,其中不乏优秀统兵将领。
而且明军虽然吃空饷严重,但明朝政府还是有能力从别的地方调来军队,其余明军面对来去如风的清军,虽然龟缩在大城市中被动防守,可一旦军队集结完毕,还是有能力把清军劫掠部队包了饺子。
在劫掠中原之时,太宗就曾说:“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实际上就是担心明朝集结大军将他们包围绞杀。
所以当时清军往往只要抢够了就会北返,从来不敢在关内久留,也正因如此,清军虽然跟明朝耗了几十年,却始终无法在关内站稳脚跟,建立立足之地。
不过如今满清兵强马壮,在关外已经拥有大片土地,足以保障粮草供应,还打出了替崇祯复仇的极具迷惑性的口号,要灭流寇而安天下,并且军队纪律严明,对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
李自成起义军则不同,虽然占领北京成功灭亡明朝,实现了自己的初期目标,但当时的天下早已被起义军打烂,各地行政机构早没了,除了陕西外,李自成并没有实现对于占领地的直接控制。即便在陕西,李自成也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大本营。
这就使得起义军虽然看起来地盘很大,李自成也确实执行了打下一地就留下部队驻守,但境内多为无主之地,缺乏官吏进行有效管理,更不用说组织起军队进行抵抗了,除李自成的大顺军外,中原地区基本组织不起什么像样的军队。
更何况,起义军在进入北京之后迅速腐化,在北京城内奸淫妇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手下的武将谋士每日只知挟妓取乐,不思进取,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内斗,争权夺利、玩弄权术排除异己,完全没有了起义之初替天行道的样子。
大顺军的堕落腐化彻底得罪了士绅阶级,也让原本支持李自成的百姓瞠目结舌,更是让那些原本想前来投靠的百姓噤若寒蝉,不敢再支持大顺军,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
而且得了天下,手下的人也越来越不听李自成的指挥。李自成让刘宗敏带兵前往征讨吴三桂,谁知刘宗敏公然抗命,甚至直接回应李自成说他是让自己跑到前线卖命,而其他将领也指挥不动,最终无奈之下,李自成只能自己前去。
中原防御空虚,大顺军内部严重不和,绕过山海关进入中原的兵强马壮的清军将很难遭遇到真正强力有效的抵抗,而且当时清军之中也有不少汉人官员,他们可以为清军在当地安抚百姓、站稳脚跟提供很大的助力。
吴三桂原本驻扎宁远抵御满清,后来接到朝廷命令进京勤王,吴三桂麾下精锐约为4万,另有8万民兵以及50万左右的百姓以及家眷,到山海关后,与山海关的总兵高第汇合,并“传檄远近”,精锐兵力应该达到5万人。
此时山海关关外清军有8万巅峰时期的八旗精锐,加上汉军八旗全部、恭顺等三王、续顺公沈志祥部,有四万余人,总计约为12万人。
关内李自成大顺军则有数十万之众,吴三桂以及山海关处于一个腹背受敌的情况。
吴三桂
而且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粮草补给主要来自于中原王朝,如今明朝灭亡,北方各地行政机构基本覆灭,山海关守军加百姓这几十万人的粮草就成了大问题。
除非投降,否则李自成不可能轻易给吴三桂粮草,关外的满清自然也不可能轻易给粮草,时间一长,他的军队将不战自溃。
所以此时的吴三桂很慌,他手下的将士们很迷茫,需要寻找倚靠,他必须尽快用自己手里目前仅有的筹码,为自己换取最大的利益。而山海关以及他手上的兵马,就是他最大的筹码。
一开始,吴三桂确实有投靠李自成的想法,一来关外的清军兵强马壮,如果绕道进攻,对李自成同样是个威胁,李自成需要自己来镇守山海关抵御清军,防止被绕道的清军和关外的清军来个前后夹击;
二来北京城破之时,自己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活捉,如果投靠了李自成,吴家可保安然无恙,甚至还有可能得到加官进爵的机会。
但投靠李自成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李自成允许部下“助饷追赃”,直接抄了吴三桂在京城的老家,还对其家人严刑拷打,看得出来大顺军终究属于流寇难成气候。
而且如果他和李自成一条船上的话,就必然会面临南北两个大敌,一个是山海关外的满清,另一个则是拥有明朝半壁江山的南明政权。
如果继续效忠明朝,实际上南逃的明朝宗室也不靠谱,毕竟如今中原沦陷,南逃宗室即便在南方站稳脚跟,也终究没办法支援吴三桂,更别提给予粮草与兵马了。
权衡利弊之下,吴三桂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绝李自成。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如大顺军,又在暗地里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试图借清兵之力联合消灭李自成。
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多尔衮却并不着急,如果能从山海关入关,不用绕道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不过即便需要绕道而行,其实也就是多耗费些时日而已,所以他并没有急着答应,而是继续诱降并许诺他为藩王,让吴三桂必须投降自己。
最终在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不敌李自成,只能接受多尔衮劝降加入满清,放清军入关,从而打败李自成,坐上了平西王的宝座。
综上所述,山海关不过是一道关隘,虽战略意义重大,但并非无可替代,更何况当时明朝已灭天下大乱,即便没有吴三桂,满清照样可以绕道然后入主中原。
再说了,守将乃是投机分子吴三桂,在崇祯自杀、明朝灭亡之后便开始了他的投机活动,山海关只是他进行投机的筹码之一,只要价码合适,他就会毫不犹豫打开关门。
希望依靠山海关就能将满清抵挡在关外,令其无法入主中原,就如同当年法国希望依靠马奇诺防线抵挡希特勒进攻步伐一样可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