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兴平二年(195年),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并带去了船粮器杖。随从孙策先克横江、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江乘,进入曲阿,逼走刘繇。后孙策命周瑜率部镇守丹阳。
周瑜简介(周瑜简介资料)
建安三年(198年),袁术想任命周瑜担任将领。周瑜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
周瑜在做居巢县长时认识了鲁肃,一同从居巢回到吴郡。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向来佩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任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攻破皖城,桥公二女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第二年年初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时把军国大事托付给孙权。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周瑜又向孙权推荐鲁肃。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反击,俘虏了邓龙。黄祖的将领甘宁前来归降,周瑜认为甘宁是个人才,便和吕蒙一起推荐他,因此受到了孙权的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征讨江夏的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两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水战,江东军队终于攻陷夏口,杀死黄祖。消灭黄祖,为孙权夺取荆州扫清了道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向东吴进逼。大军压境之际,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孙权任命周瑜为主帅,程普为副,率兵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于赤壁。
赤壁之战后,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经过一年的交战,周瑜对曹仁“所杀伤甚众”,使得曹仁只好弃城而走。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四个县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战略方案,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路染疾病,不幸病卒,年仅三十六岁。周瑜临终时上表孙权推荐鲁肃接替他的职务。
开拓江左
周瑜率领自己的部曲家兵数千人奔赴历阳。带去了大批舟船粮秣,协助孙策先后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击败扬州刺史刘繇,占据他的治所曲阿。十几天的时间,孙策的军队增加二万余人、战马千匹,威震江东。在继续东进之前,孙策把镇守江东要镇丹阳的重任委以周瑜。后来孙策任周瑜为督,利用周氏家族的社会影响,以招募人马,延揽人才,扩大力量。建安四年(199年),孙策与周瑜分率二万余人袭取皖城,之后周瑜又随从孙策在寻阳和沙羡,分别打败回师救皖的刘勋和黄祖。通过这次向西用兵,豫章、庐陵一带也尽归江东所有。战争结束后,周瑜以中护军、领江夏太守的职务镇守巴丘,防范占据荆州的刘表东侵。周瑜跟随孙策征讨战场,助其奠定割据基础,为开拓东吴疆域建立了巨大战功。
谏阻纳质
官渡之战后,北方地区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兵多地广的袁绍被曹操打败后病死,两个儿子相互攻杀,力量削弱。曹操兵威大盛,实力日增,开始雄踞中原。曹操为试探江东的虚实,派人下书要孙权送人质入朝。孙权召集臣下商讨解决办法。面对曹操的讹诈,许多人犹豫不决。而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屈服。他认为,江东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兵精粮多,具备割据条件,完全不应该向曹操低头。送去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周瑜的意见得到了孙权母子的一致赞同。孙权的母亲还嘱咐孙权要像对待兄长一样的尊重周瑜。
赤壁立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以后,水陆军几十万顺势南下进逼东吴。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坚决主张抗曹。为打消江东内部“投降派”的政治疑虑,周瑜指出“曹操虽然托名汉朝丞相,实为汉贼”。此言论使江东战略防御师出有名。周瑜又向孙权及江东群臣指出曹操南下的兵行四患,并自请领兵抗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于是孙权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督,以周瑜为主帅,与刘备共击曹军。
周瑜率军进驻夏口,主动出击逆流而上,暴师长江,对曹军实行水上遭遇战,扼住曹军咽喉,不令曹操陆军得以登陆江南。周瑜占领有利地形后,用诈降之计,利用凯风大作的天时,巧用火攻,于赤壁以弱胜强,大破曹军。周瑜既是孙权抗曹战略的主要支持者,参与决策,也是执行者,负责具体战役的指挥,赤壁之战的胜利,加强了孙氏政权在江东地区的割据地位,为尔后的魏、蜀、吴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开拓荆州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军溯江进攻由曹仁、徐晃驻守的江陵,先是大破曹军于夷陵,后对曹军“所杀伤甚众”,曹仁弃城逃走,周瑜成功夺取荆州重镇南郡,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周瑜锐意进取,主张在汉末纷争之际,“横行天下”,积极开拓,发展自己,他在赤壁之战后筹划进图中原,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孙权在称帝后盛赞周瑜开拓之功: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曹瞒下江陵,江陵正危剧。周郎美少年,气吞江汉窄。水战得上流,火攻非下策。
——杨慎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卢弼
其一,他的军事生涯从二十一岁起,至三十六岁止,十五年间作战多次,从未失败,堪称三国罕见的“常胜将军”。特别是赤壁之战,以三万之众迎战二十多万敌军,以一当十取得完胜,更是罕见的经典战例。其二,他生命最后三年间,连续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战的胜利,促成了三分鼎立历史格局的初步形成。将其辉煌战功、重大影响合而观之,可以推选他为孙吴名将的第一名。再结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对国家所起的脊梁作用,可以评为三国完美型名将的总冠军。纵观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词,堪称是他的主旋律。
——方北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