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两朝的文明中心基本还在黄河流域,从周王朝分封开始华夏文明迅速拓展到长江流域。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不断传承更迭,王朝版图不断向外延伸。巴蜀古国、夜郎国、高句丽、高昌等国先后并入中原王朝版图,达到东抵大海、西跨葱岭、北临大漠、南达南海的格局。在这个过程当中,安南、朝鲜半岛、甚至缅甸都曾经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在华夏版图。不过随着王朝更迭和相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在封建王朝中后期越南、缅甸、朝鲜保持了和中原王朝的宗藩关系。
从上古到周朝是华夏文明逐渐形成进而固定的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绝大部分的学术流派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大一统王朝的标准也变成了儒家代表作《春秋》中的“尊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那么国祚八百年的周朝晚期诸侯并起、只存在名义上的“尊王攘夷”,为何能够承担如此重任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周朝以存亡继绝的名义把三王两格以及皇族成员、功臣宿将按照亲疏远近分封在庞大的国土上。
要知道夏商周三朝直属的版图并不大,富庶可耕种的土地还有很多;所以除了血缘相近的宗亲被封在相对富庶的土地外,其他血缘较远的宗亲(或者外戚)、功臣都被封得很远。比如燕国、楚国、吴国等都分布在当时南北边缘、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而无论亲疏远近这些诸侯无论绕多远都是亲戚;面对附近的洪水猛兽以及东夷、西戎、南越、北狄等族,不得不团结起来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拓展诸侯国的范围(当然当诸侯国接壤后就会发生兼并)。原则上诸侯国的土地也是周朝的国土范围,所以在周朝时期国土迅速扩充到从幽燕到南越的广大地区。在诸侯兼并过程中,除了中原70多个小国被吞并外东北的无终、孤竹以及巴蜀等古国也同样被纳入中原王朝强大诸侯的通知范围。
交趾国(交趾国是现在的哪里)
秦朝统一六国后依然没有停下征战的脚步,在南北两个战场拓展帝国版图。长达千年楚国都没能涉足的百越之地被始皇帝纳入秦朝版图,秦朝南部版图拓展到大海。虽然在秦末赵佗曾经割据南越国自立,但是终归在汉朝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而秦朝也在北部“却匈奴七百里”修筑长城,把北部的边界往北推进到了草原一带。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开河西、进西域、纳入西南,在这个过程中,夜郎古国等政权相继融入中原王朝。而汉武帝时期对于卫满朝鲜用兵(注意无论是卫国后裔卫满,还是卫满鸠占鹊巢的箕子朝鲜都是华夏后裔),灭国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四郡,从此在数百年时间内朝鲜半岛的北部始终在中原王朝版图范围内。除此之外,唐高宗灭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时期朝鲜北部也曾经并入过中原王朝版图。而越南北部也从汉朝开始,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周期内一直存在中原王朝的版图。也就是从汉朝开始,西跨葱岭、北临大漠、东到大海、南抵南海成为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标配。
至于周边的小国能曾经拥有并入王朝版图的历史,即便是后来独立后一直仰慕天朝文化保持了密切的宗藩关系。汉朝在灭掉南越国后进军交趾,设置交趾刺史部、分七郡。也就是越南北部从汉武帝开始一直保留在中原王朝版图内,直到千年以后的五代时期才脱离。而朝鲜半岛北部从汉朝灭掉卫满朝鲜设置乐浪四郡后就保留在中原王朝版图内,直到西晋五胡乱华中原王朝无暇自顾时才被高句丽占据。直到唐高宗灭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才重新纳入唐朝版图,而中原王朝对缅甸基本采取的是羁縻统治方式。
明朝对东南亚地区设置了三宣六慰,三宣六慰置于其他诸土司犹如京城置于诸州府。三宣六慰大致还包括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以及马六甲附近的旧港宣慰司。上述地区长期处于儒家文明的辐射范围,即便是独立后依然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