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茅山,不由想起一幅联句:“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西乡下里人氏(今南京江宁),祖上系中小官宦人家。
他于南朝宋孝建三年(456年)夏至未晓时来到世间,家境已渐衰落。但他幼小时即富有异操奇志,四五岁便恒以荻(似芦苇般的植物)为笔,画灰中学书,曾对人说:“仰青云,靓白日,不觉远矣。”他读书破万卷,尤善琴棋,并通诗文书画。进仕入朝,英俊年少,为栋梁之才。隐居后,他著述众多,成绩卓著。
图|网络
陶弘景简介及其代表作(陶弘景简介资料)
陶公于齐高帝时作相,引为诸王侍读,并拜左卫殿中将军。除逢朝请,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议事为务尽责。终于不愿高居宫门,长作侍臣,于齐永明十年(492年)年约36岁时,上表辞禄,到句曲(茅山)为隐。朝廷内外,顿时哗然,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吐舌。
由于他在南朝,生于宋,仕于齐,隐于先齐后梁,可谓三代“元老”,朝廷多次诏聘,名臣沈约累书相请,但他坚不应就。曾作画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其后一人执鞭以杖驱之,以此赠于梁武帝,以明其志。
图|网络
陶公来到茅山,朝观三峰白云,夜听松阁涛声,扬清波荡劳涤忧,品甘泉养性怡神。白天,他登高山之巅,涉足山涧溪流之间,察天文,观地理,访民疾,采草药,炼金丹,开学馆,教弟子……晚间,他盘桓灯下,博览群书,释采众专,立卷撰书。他的撰著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道教思想方面,他著有《毛诗序注》1卷、《孝经集注》1卷、《论语集注》10卷、《隐居集》20卷、《登真隐诀》35卷等。他的哲学、道教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释家的观点。他是道教“茅山派”的鼻祖之一。
天文地理方面,他著有《帝代年历》,以算推知汉熹平三年丁丑冬至,加时在日中,而天实以乙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汉历后二日十二刻。他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转,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还著有《古代州郡记》等。
药学医学方面,著有《刀剑录》1卷、《真人水镜》10卷、《握镜》10卷、《补阙肘后救卒方》6卷、《灵奇家全》2卷、《杂种丹方》9卷、《药谱药证》2卷、《太清本草方杂要》3卷、《太清诸丹集要》4卷、《会丹合丹节度口诀杂述》6卷、《养性延命录》2卷、《上清握中央》3卷、《导引养生图》1卷、《神仙玉芝瑞草图》2卷、《陶氏名医录》3卷、《陶氏效验药饵服食方》6卷、《谭太一真君固命歌》1卷等。还有《神农本草集注》8卷,这是对古代《神农本草经》的加工整理,并收进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载有药物730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所收载,得以流传至今(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
书法美术方面,他著有《玉匮记》、《图像集要》,此书传于后代。其画品超迈,笔法清逸。其书法师钟王,有独创。真书劲利,欧虞往往不如,隶行人能,不类常式,另作一家,其骨体遒媚,如“丽景霜空,鹰隼初击”。世传画版帖及负有盛名的焦山瘞鹤铭碑书皆其遗迹。但对瘞鹤铭碑书为何人手笔持有异议,已争论千余年,至今未决,而大多数学者认为陶氏所作的可能性大于他人。梁武帝曾与之论书,由此,他撰著了《论书启》又名《与梁武帝论书启》1卷。书中还讨论了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阮研等关于书法的来往信启答问。此卷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颇具影响。
图|网络
他的繁多著作,足以证明他无愧为古代的一位大学者,在有关哲学、道儒学、医药学以及《辞海》等权威大典中,称其为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和《中国书法简史》中,他被列人美术、书法家之列。
陶公是个虔诚的道教家,崇尚以善为本。他以自己医学之专长,奔走于贫病交迫的庶民之中,为民解除病痛,实实在在地尽了一份为民补福的厚意。他曾为一位无奶水的农妇看病,但一时记不准一味良药的成分,深感内疚自愧,从而奋发编撰了新的《神农本草集注》。他继承发展了葛玄、葛洪的炼丹术,把它移用到冶炼钢铁方面去,创造出了一种“渗合”术、“灌钢”法,即在炉中星杂生、熟铁,待熔合后,再注入熟铁之中,反复加热锤打,炼出了质地较高的钢铁,用以制作镰刀等类的农具,钢口锋利无比,茅山镰刀曾名噪于市。建康著名匠师谢平和朝廷作坊的名师黄文庆亲赴茅山学此新法,为朝廷打出一批高级刀剑,刀光闪去,削铁如泥,由此誉名“中国绝手”。葛、陶诸公,想以炼丹之术炼出“长生不老”之类的丹药,无疑是徒劳。但却对祖国化学、医药以至冶炼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