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介绍一本山海经的世界,先来问你个问题,我们中国有本土的神话体系吗?你可能会说当然有啊,西游记就为我们展示了丰满的神佛系统,天上有玉帝为首的天庭,西方的佛祖为首的极乐世界,人间还有山神,土地,城隍,阴间有阎王,判官,甚至封神演义,还从时间线索的角度介绍了这套系统是怎么形成的,但事实上呢,这样的系统化神仙谱系是佛教传入以后才形成的,中国古人讲敬鬼神而远之神话,在中国上古时期是被严重忽视的。好在中国有一部山海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大战蚩尤,鲧和禹治理水患,这些故事虽然跟希腊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印度神话相比,显得单薄粗糙,碎片化一点,但是有总比没有强,至少中国上古的神话星空不至于太黯淡,山海经是战国到汉代初年形成的,不过除了成熟早以外,山海经在人们心中似乎只是个怪物,至神仙谱记载的无非是一些古人荒诞离奇的想象,但有人想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山海经,今天这本山海经的世界作者刘宗迪是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是国内研究山海经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他隔三差5就会被邀请参加某影视项目的立项会,希望他能从学术角度给点支持。但刘教授往往会给他们泼盆冷水,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很多时候人们其实并没有读懂山海经,在现代商业逻辑和流行审美的包装下,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书竟然被现代人拿来当作幌子来表达现代人自己的想法,不少小说绘本,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甚至房地产开发商都抓住这个卖点榨取山海经的红利,这未免太可惜了,刘宗迪教授认为山海经是一幅山中藏宝图,也是一幅古人留下的时光地图,信息检索你会发现山海经并不是混沌的古代传说大杂烩,而是展示国家意志的严肃的地理志。
山海经也并不是蒙昧的妖怪谱,而是古人气质的博物学观察记录,还有。山海经并不是片断式的神话书,它其实反映了古人系统认识自然与人关系的过程,一旦读懂了这幅藏宝图,你不仅能比别人更深入的看懂山海经这部作品,还能了解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或许从此以后古人在你的心中会少一些萌妹多一些亲切和可爱,下面我们依次看一下为什么说山海经是严肃的地理志,为什么山海经是细致的博物学观察,为什么山海经能反映古人眼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咱们首先看为什么说山海经不是混沌蒙昧的传说大杂烩,而是展示国家意志的严肃地理智。阅读一本书,我们先看它的题目和目录,山海经这个题目有经这个字就会让我们联想到诗经孝经这样的儒家经典,或者是金刚经心经这样的佛学经典,不论是佛经还是儒家经典的含义,都是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但我们翻一翻山海经的内容就会发现,且不说有没有说理论证这些内容,连情节都少得可怜他只是一个神怪信息手册,当然算不上典范著作了,那山海经的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看完书名我们看目录,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现存18卷,其中山经占了5卷,海经有13卷,如果你读一遍这18卷的题目,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信息。五卷山经的题目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街东西南北,我们再看另外13卷海经,分别是海外,南京,西京,北京东京共4卷,海内南京,西京,北京东京,4卷大荒,东京,南京,西京,北京寺院以及海内经一卷,你看从目录名称来说的话呢,山海经并不是混沌杂乱的,而是整齐划一的,这个时候我们翻开字典检索这个字的含义,你会发现其中有一项解释使治理和管理山海经真的体现了智力吗?接下来我们就跟随山海经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走入山海经的具体内容,特别说明一下,关于海经部分作者在自己的另一部著作失落的天书有深入讨论,而今天这位山海经的世界案例大多是从山经这一部分摘选的。
山海经十八卷中山经只占了5卷,看起来山经的分量更轻,但从正文字数来说呢,恰恰相反,实际上5卷三金竟然占了全书2/3的篇幅,那山精讲的什么内容呢?当我们兴冲冲地翻开山经的部分,试图找到大禹治水,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结果是大失所望,我们熟悉的那几个故事几乎都在海经当中,山经的内容没有情节,整体上是非常无聊的。三金共有26篇文章,每篇都会介绍几座山,有得多一些,可能是几十座山前前后后加起来有500多座山,具体看每一篇的内容你会发现介绍的信息非常详细,山的名字是什么有多少里山中有什么河流河流的名字是什么?从哪流过来又流向哪去,除了刘山菁还详细记载了山上长什么草什么树,山上有什么鸟类,什么野兽,他们的身体,脑袋,面孔,耳朵,眼睛,棕毛,爪子分别长什么样叫声像什么?哪些动物对人有危害,哪些动物可以食用,吃了它们可以治什么病?举个例子。圣经记载,西海之滨有一座招摇之山,山上有一种野兽样子,象猿猴长着白色的耳朵,慢慢走路的时候四脚着地,快速奔跑的时候会双脚如飞,山海经记载人们只要吃了它的肉,也会变得健步如飞,招摇之山的东方有一座丑羊之山,丑是木字旁加一个丑字,丑羊之山有一种怪兽样子跟马一样,长着白色的脑袋,红色的身体,身上还有白色的条纹,叫起来像唱歌一样好听,人如果能把他的脚或者骨头佩戴在身上有助于生儿育女,有条河流经过这里,水中有一种黑色的龟生子跟普通的龟差不多,但却长着鸟的脑袋,蛇的身体名为玄龟。
玄龟叫起来声音像劈木头一样佩戴着它的骨头,可以防止耳聋,还能够治疗难产,再向东300里有一座第三底是抵达的底子,把提手旁去掉换成木字旁,这座底山多水,但是呢,却光秃秃的不长草,山上有一种鱼,但它长得像牛一样生活在山上,它长着蛇的尾巴,鸟的翅膀,身体两侧长满羽毛,叫起来是牛牛这样的声音,这种鱼的名字叫路,这个字比较难写,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眼文稿,这种叫露的鱼冬天死去,到了夏天又会复活,人吃了这种鱼可以消肿化于。你有没有发现,山精在介绍每一座山的时候篇幅都差不多,就像是规定的字数一样,而且在介绍山中动物的时候,特别写出了对人的功用,比如吃了它们能跑得快,能生孩子,能消肿化瘀等等,刘东平教授认为,山海经其实是一部有着周密计划系统记录山川自然资源的地理博物志,如果你把圣经当故事集读可能会失望,但如果把它当调查报告来读,你的收获就会非常大,500多座山,200多条河流,几十种矿物,几百种药物,这些草木鸟兽,晶石矿藏的形状,习性,功用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脉络这么清晰,不像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的。山川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国人讲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论古今中外官方都非常重视对山川自然资源的调查和开发,政府会设置专管部门勘测自然资源,并将各种资源的品种和分布绘制成地图登记造册存在官府中作为档案,这种官府档案就是国土物产志或者叫山川博物志,比如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卫国国君卫襄王的墓中有一本名为梁秋棠的古树,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凉指的是魏国的国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所谓秋长顾名思义就是藏在山中的资源,梁秋嫦这个文档的名称,如果翻译为现代汉语,那可能是魏国矿物资源名录。
而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这本山海经中,作者以大禹的口吻对天下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做了总结,大概的意思是,天下的范围东西为28,000里,南北为26,000里,有名字记载有宝藏可供利用的名山共5370座级中产铜的山有467座,产铁的山有3690座,这些铜铁矿物资源可供国家制造武器,国家应该根据这一条资源条件规划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你看这段话鲜明的表明了山海经的国土资源文献属性,这一部分开头提到的问题已经有答案了。山海经的经体现的正是治理,山海经的山经作为国土资源文献按部就班,分门别类地记载了几百座山,几百条河流中的植物动物,矿物资源数百种,每一种都标明产地,并且详细记述它的形态和用途,从这个角度说,三精确实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意志,海经的部分同样如此,在这儿我们简单说一下,你是否还记得前面分析山海经题目的时候提到山经的题目很整齐,前面加东西南北中就可以了,但海经的题目有的叫大荒经,又叫海外精彩游的叫海内经,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一点可以进一步佐证山海经的地理特征,所谓海内海外大荒,其实源自周代人们对天下的认识,比如海内指的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也就是王姬在今天的陕西省中部一带,海外指的是周天子分封给亲族和功臣的地区,而大荒的听名字你就可以猜到,这指的是更遥远的蛮荒地区,我们熟悉的黄帝蚩尤共工大与西王母后裔夸父的故事都写在大荒经部分,仍然有一个问题,既然山海经是严肃的地理志,但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怪物,导致我们今天都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怪物志,从这一点说山海经似乎并不严肃啊。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为什么山海经中的怪物那么多,作者认为山海经的怪物那么多,恰恰反映了古人观察的细致,山海经其实也是一部博物学记录,山海经里的怪物乍看很奇怪,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你还记得前面我们提到一种动物叫路那个字很难写,虽然它是一种鱼,但是样子像牛,长着蛇的尾巴,鸟的翅膀,身体两侧长满羽毛,叫起来是牛牛的声音,更离谱的是他冬天死去,到了夏天竟然还会复活,人们吃了这种鱼可以消肿化于,你能想到这是什么动物吗?但是穿山甲穿山甲身上有鳞片,远看像于它的头小身子大,所以呢又有点像牛,同时它的尾巴修长,像蛇一样,它的身体两侧阴毛比较多,所以看起来像是羽毛,而且穿山甲有冬眠的习惯,遇到人的时候会卷成一团装死,这就是所谓的冬死而夏生,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是吃啥补啥,穿山甲吃蚂蚁,因此古人认为那吃了穿山甲人的肚子里的虫子就会消失,而且穿山甲善于打洞,所以古人认为吃穿山甲有助于疏通经脉,消肿止痛,山海经中有很多怪物,其实都是这样的,这并不是古人刻意捏造出一堆怪物,而是。现代博物学分类标准确立之前,用熟悉的概念拼接描绘新事物,这是全世界通用的手段,甚至到了200多年前仍然是这样,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1784年的巴黎圣罗兰展会展出了一头来自南美洲麦哲伦海峡的怪兽,当时有位英国的参观者是这样描述的,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这只动物有一个豹子,一样的脑袋,明亮的大眼睛,狮子般的利齿和长长的胡须,头部下方还有一对鳍状短枝,短枝末端的脚掌就像是鹅掌一样长着蹼,除了有谱还长着有力的爪子,这种怪物身体中部肥大,像一只大狗身体的后半部分是鱼尾型,两边各有一个鳍,她的皮肤光滑,没有鱼鳞,就像是鳝鱼的皮肤呈暗灰色。
算了吧,这只混合了豹子,狮子,狗蛾,鳝鱼等特征的动物,其实就是海狮,在18世纪的欧洲,一些骗子就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故意用这种方式来制造怪物吸引观众。在1774年的巴黎,人们相传有一只名为刚刚的怪兽,这只怪兽长着俄罗斯人的脑袋,大象的眼睛,犀牛的耳朵,折的脖子和海狸的尾巴,人们争相去看,结果呢只是普通的骆驼,你看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会发现很多怪物,其实就是古人最朴素的观察,我们可以试着用山海经的视角把任何动物瞬间变成怪物,刘宗立老师就是乐意把它写了这样一句话,有兽焉其状,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名如婴儿。这种猛兽就是我们熟悉的猫,你可以试试把这句话发给身边的人,看他是否能猜出这种猛兽的名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眼里的山海经或许就会少一些愚昧,多一些可爱之处。山海经之所以有那么多怪物,除了受古人观察的习惯影响外,还有第2个原因,这就是古人刻意为之,前面提到山经记载了国家宝藏的分布,古今中外都流传着很多神兽和怪物守护某处宝藏的说法,在西方往往是喷火的恶龙守护着山洞中的珍宝,中国传说常常是水下龙宫中,金银财宝应有尽有,龙王是宝藏的守护者。山经记载了500多座山,这些山其实也有守山大神书中的怪物,其实就是山神,不过请注意这里的山神跟我们熟悉的山神土地也不一样,正常情况下有一座山就有一位山神,生活在山里的人们会祭拜这位山神,但山经中的山神很奇怪,常常出现一位山神,同时铜陵几座山甚至几十座山,作者认为这种片区的划分应该是人为设计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先秦文献管子里有句话,李其祥以故山泽,意思是国家借助山神祭祀制度来保护山中的资源,所以。
为什么山神明明是神在山海经中却怪异可怕呢?作者认为这或许是当时的统治者有意为之,为了震慑不法之徒,让他们心生恐惧,不敢惦记山中的宝物,你看那些神怪乍看之下出人意料,其实呢,出自国家意志的理性设计,他们与其说是山中土生土长的怪物,即使是国家意志的代言人,那我们继续追问,如果山海经真的是官方设计,当我第1次闯入山中遇到穿山甲,我可能把他当成怪物,后来你也见到穿山甲,你仍然把他当成怪物,当越来越多的人见过穿山甲穿山甲还是怪物吗?换句话说为什么官方说山中有怪物,古人就深信不疑呢?山海经有那么多怪物,而且人们愿意相信还有一个原因,山海经其实凝结了很多古人的生存智慧和由此达成的集体共识,人们愿意相信并且遵守它,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妖怪这个词我们常常当成一个词语,比如山海经就介绍了很多的妖怪,古人把妖和怪分得非常清楚,什么叫怪呢,作者认为这是从外在长相来看的,长的奇怪就叫怪,什么叫妖呢,作者认为这是从内在能力以及与人的关系来看的,长相奇特的怪物不一定对人有害,而一种长相正常,甚至美貌动人的生物很可能会伤人性命,甚至扰乱社会,那他就是妖,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具体的生物,也可以指代反常的现象或者行为。作战中就有一句话,天反时为灾d返吾为妖民反帝为乱乱则妖灾生,什么意思呢?古人认为天为返16,比如6月下旬,这意味着灾害违反自然规律,比如清澈的河水突然变浑浊了,这是要是不正常的,百姓违反道德,比如臣子杀害君主,儿子忤逆父亲,那天下就会动乱,从这个角度再看山海经,他的另一项功能便是提供防灾救灾的经验,告诉人们以前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妖的现象,以此预警,比如山海经有很多处都提到见则大水的洞,就是说遇到某些动物,当地就可能出现洪水,刘东教授统计见则大水的动物有9种,其中有两种应该是长臂猿。
为什么古人认为长臂猿出现就会引发大水呢?作者猜测这大概是由于长臂猿居住在密林深处,以果实为食,平时很少见到,但如果命中大雨连绵山洪不断导致山林中的食物短缺,那长臂猿就不得不出来觅食,古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他们发现了规律,一见到长臂猿大雨洪涝往往不久后就袭来了,所以山海经中那些被视为有灵异的动物往往并没有灵力可言,某某登陆舰则如何说的,不过是古人朴素的灾害征兆之时,这个道理就好比公鸡打鸣后天亮了,所以人们认为天亮是公鸡打鸣造成的,这显然是将相关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把粗略统计得来的关联扩大为必然性联系。所以认为太阳升起是公鸡叫出来的,猴子跑出森林会引发洪水,及一搬家会引起干旱,猫头鹰在夜晚叫唤会引发瘟疫,那这个时候就距离把攻击猴子吸引,猫头鹰变成妖怪,只有一步之遥了,说句题外话,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想不清楚这个事情,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经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地震流星这是自然规律,荀子是个老实人,知道这个道理就写了出来,但有的人呢,知道这个道理会选择故弄玄虚,我们都听说过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如果历史上真有此事,那也只是诸葛亮熟悉气象学知识,根据当时的季节天气情况判断。
即将起东风,于是登坛做法,装神弄鬼秀了一波。如果说在一般人心中山海经是一部好玩的妖怪,不在学者心中的山海经要重要得多,因为它是一部可以填补中国上古神话空白的关键点击,尤其是在晚清民国时期,西方的神话学神话概念传入中国,当时有人说中国缺少像希腊北欧那样的体系完整波澜壮阔的神话,那这个时候山海经承担起一个重要的使命,这边是作为古代神话的源点,振奋人心,但我们开头说过山海经中只有零零星星几个故事,在系统性上是没法跟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相比的。而且山海经的山经部分虽然占了2/3的篇幅,却像个干巴巴的账本,从头到尾只是罗列山的名字方位,没有任何的文学性,那从神话角度来说,山海经真的没有价值吗?刘宗迪教授认为,山海经在故事性上或许不足,但是它却反映了古人是怎么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山海经作为山川博物志,在记载众多草木鸟兽矜持的同时,也进入了诸多神灵以及他们居住的山川,作者认为那是古人当时崇拜祭祀的宗教圣地。虽然山精缺少文学性,但这恰恰保留了上古神灵崇拜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我们了解上古宗教神学的真实情况。在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中,最高的神灵是住在天上的地。诗经称之为昊天上帝尚书称之为皇天上帝。高居天庭给人赐福或许在山海经的世界中也是住在天上的,就像人间的统治者不会永远住在宫殿里,它会走出皇城巡察四方,并在天下各处设有行宫别墅,同理高居天庭的天地也会时常降临人间,人间也有天帝的宫殿,只不过这些宫殿远离人间的喧嚣,都藏在深山里,其中最重要的一处便是昆仑之丘,它又被称作帝之下都意思是天帝在人间的都城。
天地和天上的都城在天穹的中央也就是北极,所以在古人的宇宙观里,大帝上的昆仑和天上的北极是相对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天与地的中枢,古代的天文和地理是对应的,在天上围绕北极星的一片星空,古人称之为紫薇垣,相当于人间的皇帝所在的皇城。人间的皇帝在天下有很多行宫,别苑供皇帝休息娱乐,而在昆仑之丘呢,也有很多皇帝在地上的设施,要注意啊,古人想象的昆仑和今天新疆的昆仑山脉不是一回事儿,在古人的想象力昆仑位于西方一个难以抵达的地方,昆仑附近有天地的花园,稍远一点的槐江之山是天地的菜园子。另外还有搏兽之丘,这是上帝狩猎的猎场,密山市上地采玉的玉田,在星空中以北极星为中心添上被分为28秀东西,南北4个区域各7个星宿,与之相对应在上古时期,天下也被分为28个区域。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意思是天上一河镇,这两个星宿的分野对应着地上的横山一带和泸山一带,正如天上的星宿还围着北极星,众神围绕着天地,在地上众神居住的群山也环绕着天帝居住的昆仑之丘,共同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万神世界,在古代神是人类祭祀崇拜的对象,那些神所居住的群山便是古人祭祀众神的地方。你看山海经哪是什么神话故事的片段集合,他明明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以昆仑为中心的气势恢宏的宗教地理版图,古人是这样认识自然的,古人的日常活动也是围绕这个想象展开的,到这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通过这本山海经的世界我们知道了山海经并不是一部拼凑的怪物故事集,其实它是一部展示国家意志的严肃地理志,还是古人广泛考察而写成的博物观察记录,并且细致反映了古人是怎么看待陌生事物,怎么看待自然灾害,怎么看待星空与人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小问题,中国有古老的文明上古,其实也有不少神话故事,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像希腊,罗马,北欧印度那样发达的神话系统呢?原因有很多,但作者在本书结尾特别提到原因,或许是中国很早就已经有了发达的历史编纂学传统,从尚书春秋到史记汉书,当其他民族需要用口传的神话史诗来保存记忆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会用史料来真实的记录生存经验了,别的民族在歌颂神话英雄,而中国古人知道以史为镜来维持中华文明数千年不中断,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