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数千年文学长河中,文人辈出,优秀的文学经典层出不穷。各式各类的文学体裁争奇斗艳,诗词歌赋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文学中可以说,最为精彩的便是诗词一类,而诗词类的文学作品同样风格迥异,花样迭起,但是在浩浩文卷中,有一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总能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一类便是咏侠诗。
回头看创造这些文化瑰宝的中国古代诗人,我们沿着历史的痕迹一直追溯到先秦,我们会找到游侠文化的源流,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大地上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游侠者,他们怀揣着昂扬的精神,远大的志向,周游神州大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侠士文化。
同时先秦时期的游侠,是一个有鲜明特征的社会群体。扶危济困是他们的标志、快意恩仇是他们的名片,他们仗义助人、重诺轻死,处江湖远不忘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其精神之可贵、品质之高尚,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之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混乱?功名?机会与危机共存的两个大变革时代
游侠者,观之先秦文献,多谓之曰"侠",或称其侠客等。
侠客是一个广泛的群体,他们交友众多,出现在朝堂、乡野各处。
历史上的先秦侠客分为许多种,我们所熟知的刺客类,便有四大刺客,还有一类贵族游侠,周游列国,游说统治者,为他们献计献策,他们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四大君——田原、孟尝等等。有时候,为了理想抱负的死士我们也会纳入其中,比如屈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纷争的时期,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在此开始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周朝的封建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在自己的土地内拥有绝对的独立自主权,只需要每年向周王室述职进贡。因而随着西周的灭亡,周王室的控制权已经非常的薄弱,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军队,发展军事,提升经济水平,扩张人口。很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就出现了不平衡,争霸战争由此揭开帷幕。所有的人都想在争霸战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他们都试图将全天下的有识之士纳入自己麾下,大量的非贵族看见了政治上升的空间,他们游说君王提出自己的见解,致力于纵横之术,周游于各封国之间。
有了为人所推崇的游侠,那中国古代文人,一定会用文字来记录他们,记录他们的精神。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咏侠诗歌的形成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用一个字乱来概括,改朝换代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战乱和分裂,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失,造成了人口锐减,我们可以在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例证,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有如此下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白遗一,念之断人肠"。
政治风气的恶劣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也加速了社会的崩溃。南方的东晋王朝,居安于小朝廷,下层官吏严重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同时,腐败的朝堂上阿谀奉承之风盛行,怀揣正义理想的士人们,理想无法得到实现,往往还会遭受严重排挤。
"四牡饬朱轩,侠气何翩翩。"——游侠文化与诗歌的灵魂碰撞
时间拉回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封建领主、诸侯,在自己的封邦里变法图强,各个封建诸侯国的经济日益强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上层建筑的改革,封建诸侯们从经济需要转向了政治需要。
除此之外,由于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人口膨胀,生育率增高,贵族阶级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原先的一些士大夫阶层逐渐向下层沦落,这些人也需要地位的提升,游侠之风盛起。
春秋战国,争霸战争风云迭起,大家在文化权威性上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改革学习。
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甚至采取了胡服骑射,一改农耕文明的孱弱之气,而在西方兴起的秦国,本身处于险峻之地,由于犬戎接壤,民风剽悍。南方的楚国,大片土地是烟瘴之地,穷山恶水,有继承了蚩尤九嶷的民族风貌,也是勇猛凶悍,诞生了诸如屈原等游侠。
在这样的一个文化风潮下,可以说游侠的产生成为了必然,从而催生了游侠文化。
游侠文化的核心在于不受世俗和礼教的约束,追求自由自在的快意恩仇和逍遥、正义、公允。
这样一种精神,无疑与魏晋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不谋而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整体是悲凉的,乱世之中人们漂泊不定,加之魏晋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家把持政权,形成了新一代的政治贵族。
新兴的文人阶层无法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于是这些文人们转向追求江湖自在,处江湖之远且忧国忧民,但是他们并未放弃政治理想。有一些人仍然想努力获得政治地位,但是在斗争之中,由于缺乏资本,他们很多人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使得很多的文人,对社会,政治逐渐感到绝望。
在外界环境给人们带来极度绝望的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即对于自由,个性,内里精神的追求。游侠文化开始与诗歌创造相结合,咏侠诗歌出现在了中国文学的舞台上。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流传千古、处处可见的游侠诗歌形象
魏晋时期,游侠在文人游侠诗中特别的常见,游侠的形象也非常的有趣。大多数的游侠诗歌都着墨于乡野风光,饮酒酬唱。有诗为证——"诗意杯酒间,白刃起相愁"、"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侠客的形象在魏晋时代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秦汉侠客的严肃和沉重,多了份豁达与失意。但是侠客精神的内核依旧清晰可见。他们个性特征放荡不羁,用生命追求自由与奔放的生活。
可以说,魏晋时期是游侠形象和文人诗歌第一次发生碰撞,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到了唐代,同样有一位有名的游侠诗人,即李白。李白一生怀着巨大的抱负和远大的志向,但是不畏于强权,不畏于权贵,因而在朝堂中同样受到排挤,志向无法抒怀,自己也成为了一位游侠。
李白喜欢酒,热衷于周游各地,结交侠士。在李白的诗中,大多数体现出来的是游侠骑骏马、佩宝剑、酣畅饮酒,浪迹江湖,十分的潇洒的情景。在李太白诗中,有一首名篇《侠客行》,李白在此诗中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在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位身骑白马,腰挂吴钩,驰骋于江湖之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形象。
时间流淌了又百年,宋元话本小说之中也出现了游侠体裁作品。由于明清时期诗词发展走向僵化,游侠文学更多的是以小说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但是无论形式如何,游侠精神一直停留在人们的心中,传承千年。
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都不难发现游侠的影子。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都以侠客展开,借助历史故事展现侠客的豪情、家国情怀、自由自在的个性特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游侠和游侠精神借助不同的文学形式,从诗歌到小说,占据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人们将这种游侠精神同先秦时期的早期游侠建立了联系,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影响中国2000年的游侠群体,游侠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便是百姓公正,自由追求的化身。虽然时至今日,游侠本身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存在价值。
结语:"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游侠群体是游离于国家秩序之外的强势力量,游侠是中国古代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交友广泛,喜好广结好友,奉行"急人之难,言信行果"的人生准则。他们的言行超凡脱俗,不拘常规,格外招人注目。
古代中国,封建制度日趋僵化,社会制度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有限,被剥削阶层对正义,对安定,对秩序,有着亘古不变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化身在了文学作品当中,就形成了游侠精神。
他们在精神上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探索、对弱小势力的帮助和豪强势力的蔑视成为人们永恒歌颂的不朽精神宝库。这种精神被后世用文字、用艺术形式记录了下来,由此形成的咏侠诗歌流传千古,滋养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
《全唐诗》
《旧唐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