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班家人的全明星阵容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接力完成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汉书》是班彪、班固、班昭父子三人接力完成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氏有史记载的先祖班壹本来是楚国人,秦朝末年为避乱而北迁,以畜牧起家,享年百岁有余。班壹的儿子班儒,是个侠客。班儒的儿子班长,官至上谷太守。班长的儿子班回,任长子县令。班回的儿子班况,是抗击匈奴的将领。班况有三男一女,长子班伯、次子班斿、三子班稚,女儿名字不详,因为入宫为妃,被汉成帝立为婕妤,所以史称班婕妤。
班婕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以辞赋见长,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大部分都已散失,存世的作品只有《自伤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
班稚的儿子班彪专心于史学,终成一代史学家。班彪以前,已经有十几位学者编修过《史记》的续作,但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接续《史记》,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应该已经融入《汉书》之中。此外,今本《汉书》中还保留着班彪的史论文字
班彪曾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史学得失,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汉之际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司马迁《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前史略论》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班彪有两子一女,长子班固继承了他的史学工作,在《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结果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奔走上书,《汉书》的书稿上达京师,汉明帝阅览后非常赏识班固的才能,不但免除了班固的罪责,还任命他为史官,准许他专心修史。此外,班固的学问横跨史学、经学、辞赋等多个领域,他还编辑、创作过《世祖本纪》《白虎通》《两都赋》等著作。
可惜的是,就在《汉书》即将完工的时候,班固因为受窦宪一案牵连,死在狱中。班固的妹妹班昭,原本就是班固编写《汉书》的助手,在班固去世后又接过了编写《汉书》的工作,并最终完成了《汉书》。班昭因为嫁给曹寿为妻,而被称为“曹大家(gū姑)”。汉和帝因为推崇班昭,让自己的后妃拜班昭为师。班昭为汉和帝后妃编写的《女诫》,名列“女四书”之首。汉和帝去世后,邓太后主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与机要。班昭学问很高,经学家马融曾专门前往求教。
班彪、班固、班昭接力完成了《汉书》的编写,而被后世尊为“三班”。而班固的弟弟班超,立志成为张骞这样的人,于是投笔从戎,创造了带领36人出使西域,收服50余国归附汉朝的辉煌战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
这就是班家人的全明星整容。
47.汉书对史记的批判
《汉书》是在班彪《后传》的基础上扩充、修订而成,而《后传》是作为《史记》的续书而存在的。刘知几的《史通》指出,班彪“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就是此意。虽然《汉书》是《史记》的延续,但班彪父子对《史记》并非全盘接收,而是批判地继承。
班彪在其《前史略论》等著作中,对司马迁和《史记》有过全方位的评价。他的观点,后来被编入《汉书·司马迁传》篇末的史论中,其中赞扬的文字有: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同时,批判的文字有: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班彪认为,《史记》采撷史料非常周详、司马迁本人也非常勤勉,但班彪不认同司马迁的价值取向,例数了司马迁的几处弊端。
另外,班固还就司马迁不能保全自身发表了评价,认为司马迁缺乏智慧:
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智)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然而吊轨的是,司马迁因为给李陵辩解而受刑,班固则因为受窦宪一案牵连而死在狱中。班固批评司马迁不能明哲保身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难矣哉”的感叹也会应验到他自己身上。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一文,在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之后,又引述了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可见他在整体上是同意班彪的判断的。此外,鲁迅总结了他本人对司马迁与《史记》的评价:
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这段评价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句最为世人熟知,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司马迁和《史记》百分百的夸赞。其实,如果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知道,鲁迅这段话正因为褒贬结合、切实中肯,才能广为流传。
48.汉书对史记的继承
《汉书》把《史记》中人物传记部分的“本纪”省称为“纪”,“列传”省称为“传”;还取消了“世家”,将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纪、传二字,也成为“纪传体”这一叙史体裁的由来。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虽然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平帝纪》等。
《汉书》以汉朝为本,从汉高祖立国元年开始记录,所以将原本在《史记》中归入“本纪”的项羽改置入“传”中,与陈胜并为一篇。
又因为东汉时期不承认王莽建立的“新朝”,所以也将王莽置于“传”中,并且放在最末,以示贬低。
另外,《史记》为吕后撰写了《吕太后本纪》,《汉书》则沿用了《史记》的设定,改为《高后纪》。
《汉书》中的“传”共七十篇,仍然依照《史记》的方法,为公卿将相立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比如,《贾谊传》收录了“治安策”;《公孙弘传》收录了“贤良策”,这些都是《史记》没有收录的。
《汉书》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游侠传》《酷吏传》等,此外又新增了《史记》所没有的《宗室传》。
《史记》有《外戚世家》,《汉书》改为《外戚传》。又因为汉元帝皇后家族非常庞大,所以将王氏外戚“升格”为《元后传》,为史志升格创造了先例。
四夷方面,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等三传。
此外,《汉书》又模仿《太史公自序》而创作《叙传》,记录了《汉书》写作的动机、过程、凡例等。“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每篇最后都附录了“赞”,相当于《史记》的“太史公曰”,用于表述史家对人对事的批评或见解。
《汉书》还综合《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史料编写了《司马迁传》,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篇末的赞,是班彪、班固接力完成,是一篇精练的史学评论。班氏父子在赞扬司马迁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批评,从中反映了班、马两家的思想分歧。
《汉书》的体例,被后世一些史书继承下来。历代的正史(官修史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全都是纪传体史书。
49.汉书对史记的改造
《汉书》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计八十万字。唐代的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其他史家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汉书》在某些地方比《史记》更有史料价值。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专门记录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将《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汉书》将《史记》的《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其中,如《律历志》是介绍乐律和历法的专题论文。
《礼乐志》介绍了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对汉代礼乐给出了综合评议。
《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汉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食、月食等天文资料。
《食货志》分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学专篇。
《沟洫志》则记述了上古至西汉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同时,《汉书》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四篇,这新增的四篇志的意义,将放在后面论述。
50.汉书的开创之功
《汉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并不能简单地当成《史记》的续书来看,因为汉高祖至汉武帝部分,两书有大量重合的内容。《汉书》能成为后世正史的范本,绝非偶然。
首先,《汉书》开创的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能为后世所沿用,是因为断代史的写法帮后世史家规避了风险。中国自秦汉以来,几乎都是君主集权,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而断代史记录、评论的是前朝政事,风险较少,较易发挥。所以《汉书》一出,后世官修“正史”都是记述前朝、断代为史。
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汉朝“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不利于突出汉朝的历史地位;而《汉书》“包举一代”,上起汉朝建立,下至新朝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世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汉书》把《史记》的“书”改名为“志”,《汉书》十志中,有些沿袭了《史记》的设定,有些进行了归并,有些则属于首创。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范本,比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就是从史书的书志分离出来的典志体专著。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内容。
《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同时,《汉书》还专门为五行家立传,扩展了史书的视野。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汉书》规范了纪传的写法,扩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确立了书志体,创立了目录学,在诸多方面都有开创之功,这些都是《汉书》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