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记载,晋灵公对赵盾怀恨在心,派了一名刺客去刺杀。刺客潜入赵盾府邸时是清晨,看见赵盾将朝服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时间尚早,正坐着闭目养神。刺客见赵盾对上朝如此恭敬的态度,心里非常惭愧,觉得危害国家的忠良是对国不忠,可是违背晋灵公的命令又是对君不信,不知怎么办才好。反复思想斗争之后,实在想不出两全之计,于是便头撞槐树而死。
早就有人指出这段记载的破绽:既然刺客从翻墙进入赵府到他被发现已死之间没有遇到任何人,谁能知道他死之前的活动和想法?今天还可以加上更有力的证据,那时既没有录音设备,又没有任何通讯工具,史料更没有提及任何他与他人或外界联系的可能。而其他可能太多了,也许是赵家的侍卫发现他并把他杀了再伪造的现场,也许他翻墙时不小心摔死,也许他本来心脑血管系统就有病临时发作了,也许他生前根本就没有进过赵宅,甚至连这件事本身也是编造的。
但即使是对此事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的人,也没有因此而断定此事前后的一段历史不真实,更没有人否定《左传》作为一种经典的历史著作的真实性。因为此事毕竟属枝节,虽无证据却还合理。更重要的是,记录这段历史所显示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至今还应得到肯定,所以即使有此离奇情节也无伤大雅。
同样的例子在《史记》中不止一处,有的情节尽管被司马迁绘声绘色,写得栩栩如生,其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从未受过质疑。由此可见,对历史真实性的要求集中在主要史实和价值观念。
正因为如此,对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戏剧、民间艺术,只要价值观念正确,对其人物、情节、贬褒就不必当真。只要它们有文艺价值,对民众有吸引力,就可以与真实的历史并行不悖。因为二者有不同的功能,要了解历史的人不会只看历史小说、戏剧、民间故事,更不会拿其中的情节来证实历史;要获得娱乐的人不会去读正史,但在看戏听故事时同样会注重仁义道德,区分忠奸贤愚,相信因果报恩。
1958年郭沫若提出要为曹操翻案,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著文指出对曹操不是翻案,因为历代史书、历史学界从来没有将曹操当成反面人物,就是激烈批评他的人也同时承认他的优点和贡献。将曹操描绘为奸臣、坏蛋,列为反面人物的是北宋以来的戏曲小说、民间故事,而这些内容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评价或结局却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
实际上,不少历史学家、文人学者、文武官员也喜欢看三国、曹操的戏,但这是出于欣赏娱乐的目的,不会影响他们对三国和曹操真实历史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还是会去读《三国志》,不会只看《三国演义》。如果有人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或历史人物,只能说明他自己的无知,不会有人怪《三国演义》胡编乱造。有一次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一位名人在谈反腐败,慷慨激昂地列举宋朝的腐败,举的却是《水浒传》中的例子,能怪《水浒传》对他误导吗?
近年来戏说、穿越流行,打着历史旗号的影视节目充斥荧屏,有的对公众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取得可观的票房价值,甚至创下收视率纪录。于是有人感叹历史被歪曲了,进而指责历史学者没有尽责,没有编出符合历史事实的影视剧,没有写出大众喜欢看的历史读物。
其实,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那些节目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它们宣扬的价值观念。是不是真实历史,只要声明“纯属虚构”就可以了,但这些错误甚至反动的价值观念却在观众的嘻笑怒骂中潜移默化,附骨入心,难以清除。那些指责更毫无道理,要是严格根据历史事实,什么都要找到史料或实物依据,是绝对编不出有吸引力和观赏性的历史剧的。
那年电视剧《商鞅》的编导来找我,希望我给他们提供相关史实。我告诉他们《史记·商君列传》只有一千多字(以后有学生告诉我他逐字数下来有两千多字),没有爱情,没有格斗,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怎么编得成电视连续集?只要符合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就可大胆创作。孙道临晚年曾想拍文天祥,找过我们座谈。但听了我们介绍的史实后,却模糊了他心目中的文天祥形象,动摇了他通过这部影片弘扬价值观念的信心。或许这也是他最终放弃的原因之一。
我从来没有玩过电子游戏,但最近媒体上对一款游戏软件的激烈声讨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据说这款游戏将荆轲改为女性,将华陀变为下毒师,随意篡改历史,颠覆历史观念,毒害青少年。更有家长大声疾呼要求禁止,否则他们的孩子将不了解真实历史。我百思不得其解,荆轲、华陀并不是什么关键性或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改变了他们的性别或身份,怎么就会篡改历史、颠覆历史观念呢?须知这是游戏,不是历史课本呀!如果这款游戏用错误或反动的价值观念毒害青少年,为什么不直接揭露批判,为什么不加以禁止?难道将荆轲恢复为男性,将下毒师换成张陀李陀,就能使青少年不沉湎中毒?就能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不知道这些家长自己了解不了解历史,是通过什么学历史的,难道你们指望孩子通过打游戏学到真实的历史?
不重视历史、不读历史固然可悲,只想或只能通过打游戏学历史岂不更可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