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四岁而孤,母守节,亲教欧阳修。家贫,以荻草做笔,画地学书,聪悟过人,读书成诵。举进士,试南宫第一,积极推动“古文运动”,“庆历新政”运动主将之一、任谏官。范仲淹罢相,欧阳修也被贬,先后在滁州(今安徽滁县)、扬州(今扬州)、颍州(今属河南)、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等地做九年地方官,后调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嘉祐年间(1056-1063)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一生著述颇多,对金石学有开创之功,著有《集古录》一书,奉诏修《新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苏轼评价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新唐书》共二百二十五卷。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早在后晋时,由宰相赵莹领导,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光、吕琦、尹拙、王伸、崔税、李松等人执笔写过一部《唐书》,书将修成,赵莹出任地方节度使,由宰相刘昫接任领导,后来便题名刘昫撰。宋仁宗不满意刘昫所撰《唐书》,在庆历初年曾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再修一本新《唐书》,但未修成,后于庆历五年(1045)又诏宋祁、欧阳修修撰,至嘉祐六年(1061)修成,后人为与刘昫《唐书》区别,而称刘昫《唐书》为《旧唐书》,宋祁、欧阳修《唐书》为《新唐书》。
宋祁先入史馆做列传,欧阳修后入史馆分工修撰本纪、志、表,实际工作多由王畴、吕夏卿、宋敏求、梅尧臣、刘羲叟、江邻几、范镇等人来做。书成由宰相曾公亮领衔上呈。由于全书由宋祁、欧阳修两人分头定稿,风格很不一致,宋祁独以文辞华采为先,语义难明,欧阳修为文条理明晰,语言平易流畅。廷臣建议欧阳修对全书统一加工润色,为了尊重宋祁,欧阳修未予接受,所以今天所看到的《新唐书》题为宋祁、欧阳修撰。欧阳修等人修《新唐书》比赵莹、刘昫修《旧唐书》时,有较充裕的时间,又有许多新出的材料可供参考,所以《新唐书》表现了许多长处:1.增列表系。《史记》《汉书》有表,后来正史均无表,《新唐书》开始恢复立表,此后所修正史又都有年表世系了。2.创制新例。针对唐朝实际情况,创立《仪卫》《选举》《兵》三“志”,《藩镇》《公主》《藩将》《奸臣》四传。3.志书详细。以前各正史也都注意“志”的修撰,一般是八“志”或十“志”,欧阳修则将“志”扩大为十三项,保存天文历法、水利设施、国内外交通贸易,货币地租及纸币出现等许多珍贵材料。4.列传充实。《新唐书》“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分类多了六类,把“本纪”的一些事移到列传中,削去《旧唐书》列传六十一人,增列新传三三一人,《进新唐书表》所说“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即指此而言。
《新唐书》也有明显缺点,“本纪”有时太略,甚至不载年月,宋祁、欧阳修都是反对骈俪的古文家,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的,必尽删去。正因如此,《新唐书》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又不能废除《旧唐书》,清人沈炳震,对新,旧二书加以整理,辑成《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新五代史》为欧阳修所自撰,原名叫《五代史记》,七十五卷。原来,宋初设史馆,由门下侍郎,参知政事(宰相)薛居正领衔修撰梁、唐、晋、汉、周《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在保存五代史料上是有贡献的,但是欧阳修不满意《旧五代史》,认为它“繁猥失实”,义例不明,仿司马迁《史记》通史体例,继承《春秋》褒贬之法,自加修定,藏之于家,死后,朝廷才取其稿以付国子监刊行。欧阳修是中国古代史上修撰两部正史的史学家,他治史主张求实“无纤毫世俗之气”,对“先儒注疏有所不通,务在勇断不惑”,宋初学者多以后梁为伪政权,欧阳修则反对,他认为梁有其土,有其民,不能否定它做为一个朝代的存在,同时欧阳修又不偏袒梁,“凡梁之恶,余于《史记》(指《新五代史》)不没其实。”欧阳修对谶纬迷信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自然现象不能起到警告人的作用,所以他在写史时只记灾异,不记应验,采取客观态度。
欧阳修又开创了以金石考史的先例,他收集古文图书,集三代至宋初以来金石铭刻一千卷,用以纠正正史之讹三百多处,《新五代史》直接采用了金石考证的成果。但是,欧阳修刻意效仿《春秋》也是他的一个缺点,他以圣人自任,对五代历史进行褒贬,主要是贯穿了一个尊王的思想,这当然是为巩固封建秩序服务的。关于欧阳修史学思想问题,近年学者多有研究,赵吕甫《欧阳修史学初探》,柴德赓《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文是代表作。(两文均载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史学史论集》〈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