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历代“正史”知多少

历代“正史”知多少

历代“正史”知多少郑永华2022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随笔。所谓“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正史”的总称。但对于“正史”的具体数量

正史_正史关羽的真正死因_正史关羽怎么阵亡的

郑永华

2022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随笔。所谓“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正史”的总称。但对于“正史”的具体数量,不同的人又有不尽相同的说法。晚清曾国藩在复李元度信中,称“二十三史除班、马(二史)外,皆文人以意为之”。民国作家曹聚仁则专门撰文,称“一部二十五史,首先要使他有头有绪地来说起”。作家柏杨又在《死文字统治活事实》中感叹:“一部二十六史,似乎应重新写过!”那么历代“正史”到底有多少?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三史到四史的定型

中国自古注重“以史为鉴”,修史、读史,也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梁朝阮孝绪撰有《正史削繁》,可见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正史”之名。《隋书》“经籍志”谓“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设置“正史”著录纪传体史书遂成惯例,并随时代演进不断增衍。

《三国志》记洛阳人孟光“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这里的“三史”,指的是三国时代流行的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以及设馆编纂的《东观汉记》。南朝范晔《后汉书》成书后流行日广,逐渐取代《东观汉记》的位置,再加上晋代陈寿所撰《三国志》,逐渐获得“四史”之称。尤其是《隋书》之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成为“正史”中最早的四部史书,后人又多称前四史。

前四史成于个人,文字简练,叙述生动,不仅是优秀的史学巨著,也是优秀的文学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将《汉书》列为学子必读的四部古代经典之一,鲁迅更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唐初十三史与宋代十七史

南北朝时期秉承汉、晋撰史传统,《宋书》《南齐书》《魏书》相继成书。至唐初太宗倡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创立开馆修史制度,“正史”编撰进入朝廷组织的新时代。贞观年间相继编成《梁书》《北齐书》《北周书》《陈书》《隋书》《晋书》6部“正史”,遂形成唐初十三史,即包括自《史记》以来的13部纪传体“正史”。

五代由刘昫编撰的《旧唐书》,入宋后被认为“纪次无法,详略失中”,经宋仁宗下诏重修,在欧阳修、宋祁等人主持下修成《新唐书》。欧阳修又以宋初薛居正所撰《旧五代史》“烦琐失实”,在编纂《新唐书》的同时搜集史料,以私人之力撰成“法严词约”的《新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出自文学名家之手,深受宋人好评。此后在唐初十三史基础上,加上唐高宗时由李延寿编纂的《南史》《北史》,形成宋代十七史,流行全国。

宋末文天祥拒绝元丞相劝降时宣称:“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清代史学大家王鸣盛“以考史为务”的《十七史商榷》,其实涵盖了包括《旧唐书》、《旧五代史》在内的19部史书,但仍以宋代汇刻的“十七史”命名。清末黄遵宪“十七史从何处说,百年债看后来偿”,现代聂绀弩“十七史从何处买,几回搔首向南云”等诗句,都借用了文天祥的典故,可见宋代十七史的人文影响。

从明二十一史到清二十四史

明初宋濂编纂《元史》,此后加上元代脱脱主编的《宋史》《金史》《辽史》,由国子监合刊二十一史,印行全国。明二十一史世称“监本”,分南、北两种刻本。“南监本”刻于嘉靖到万历年间,“北监本”则为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据“南监本”重刻。清顺治、康熙年间,两次修补二十一史“南监本”。藏于北京国子监的“北监本”,也在顺治年间修版重印。监本二十一史沿用到清代中期,刊印时间长,影响亦大。黄宗羲曾以《周易》的变通思想阐述历史变革的重要性,称:“一部二十一史,是三百八十四爻流行之迹也。”

乾隆元年,历经百余年编纂的《明史》告成,随又下令校勘监本二十一史,由武英殿刊刻,由此形成殿本二十二史。在此前后,原存国子监的《旧唐书》写本亦交武英殿刊刻,二十二史遂扩充为二十三史。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开馆,学者邵晋涵又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散佚的《旧五代史》,“照殿版各史例刊刻”。乾隆四十九年刊印,经清高宗“钦定”,形成殿本二十四史。这是历代正史最完整的大规模汇刻,影响最为深远。章太炎谓“‘正史’之名,昉于《隋志》,今以二十四史当之”,即指清代殿本。

民国二十五史与二十六史之争

1921年,徐世昌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将柯劭忞所撰《新元史》列入“正史”,遂与清代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发行的二十五史,即影印清殿本二十四史,再加上原刻《新元史》。其后又汇集资料,形成《二十五史补编》。但亦有人不承认《新元史》的“正史”地位,而将 1927 年成书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见仁见智,相持不下。出版社于是综而刊印,统名“二十六史”。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讽刺的“洋装二十五、六史”,就是这段史实的反映。

《新元史》成于个人,《清史稿》命名为“稿”,但两者体例、文风均与此前的二十四史一致。因而民国以来,虽然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与二十四史并行,以二十六史作为中国“正史”的说法也逐渐为社会接受,不过习惯上仍统称二十四史。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

bjwomencode

上一篇: 史料征集启事
下一篇: 《神仙传》版本及其流传情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