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之刘备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之刘备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之刘备刘备一、生平刘备,三国时期蜀主,封号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

一、生平

刘备,三国时期蜀主,封号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少年孤苦贫困,曾以贩草鞋为生,但素有大志。

188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扑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史料记载他:“数有战功”、“有武勇”。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任职东汉王朝的平原相(县令)。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徐州被吕布攻占后改任豫州牧。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刘备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

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最后在221年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成为三国时期的其中一国。先后娶妻甘氏、麋氏、孙氏和吴氏。子刘禅继位。

223年,在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对吴战争中失败,退兵回到蜀国。同年4月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逝,谥号为“昭烈”。刘备在中国大陆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1。桃园三结义

2。斩黄巾立功

3。被曹操打败投袁绍

4。后依附刘表

5。刘表死败走当阳

5。与孙权联合败曹操于赤壁

6。攻打南中四郡。

7。夺益州

8。在汉中称汉中王

9。在成都称帝

10。发动夷陵之战,被吴国打败,病死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追谥为蜀昭烈皇帝

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2、三英战吕布

吕布在虎牢关斩杀多名联军大将。张飞抖擞精神,来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备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吕布力穷而退,诸侯大军一齐掩杀,吕布退还虎牢关。

3、三让徐州的故事

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刘备与孔融前往救援陶谦。陶谦感刘备之德欲将徐州牧之位让与刘备。刘备辞谢不受。刘备劝退曹军后,陶谦又欲让徐州,刘备亦不受,只答应屯军小沛。而后陶谦病危,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与刘备,刘备方才接受。

4、煮酒论英雄

董承约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怕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闻知,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以胆小、怕雷掩饰,使曹操释疑。刘备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5、“髀肉复生”

刘表邀刘备荆州相会。席间,刘备反对刘表废长立幼,自觉语失,起身如厕。因见髀肉复生而潸然流涕。刘表怪之,刘备解释说是因为久不骑马,导致髀里肉生,又感慨老之将至,功业未建。刘表以“煮酒论英雄”之事安慰刘备,不料刘备竟乘酒兴失口言说天下碌碌之辈,不足为虑。刘表默然。

6、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刘表夫人蔡氏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遂与其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在襄阳设宴欲害刘备。宴上,荆州幕宾伊籍将蔡氏阴谋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逃脱。蔡瑁闻讯,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马遂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7、刘备治理新野(这是很能说明刘备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

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他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8、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9、、刘备携民渡江

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之民“虽死,亦愿随使君!”于是,刘备不顾众将反对,坚持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他沿途收留难民,扶老携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但却使刘备赢得了民心。

10、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曹操十万大军进攻荆州,刘备带领几千士兵和数万百姓南逃,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曹军四下涌来,赵云把刘备小儿子阿斗裹在怀中,出生入死,终于杀出重围,回到刘备身边。当赵云把阿斗递到刘备怀里时,刘备却把阿斗摔到地上,说为这儒子,差点损他一员大将。赵云见此大为感动,一生尽忠蜀汉。

11、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

赤壁战后,周瑜任南郡太守,坐镇荆州,而刘备驻守地小物薄的公安,不利发展。于是刘备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孙权采纳周瑜的提议,非但不借,反利用联姻软禁刘备。周瑜病死,鲁肃继任。鲁肃从抗曹战略起劝孙权暂借荆州。刘备借得后,以之为立足点,北抗曹操,西取益州,成立蜀汉政。

12、简述甘露寺招亲的故事

鲁肃二讨荆州不成,恰逢甘夫人新死,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把吴国太女儿许配给刘备,准备把刘备骗到江东。诸葛亮将计就计,派赵云与孙乾保驾,并交与赵云三个锦囊。到了徐州,赵云打开第一锦囊教刘备去见乔国老,告知吴国太成亲之事,吴国太大骂孙权和周瑜,在甘露寺设宴,吴国太见了刘备后大喜。数日后,刘备与孙夫人在甘露寺结亲。

13、汉中争夺战

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 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14、彝陵之战

刘备为替关羽复仇,亲率大军攻吴。自巫峡至猇亭,布列军马四十余营,连绵七百余里。吴大都督陆逊坚守不出。直至炎夏六月,蜀军疲惫懈怠,刘备下令将诸寨移于林木阴密之处,陆逊方才发起火攻。时值东南风起,烧尽蜀军40多座军营。蜀军全线崩溃。刘备得赵云救应,方逃回白帝城。)

15、白帝托孤

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不那么浓厚,至少没有了去抱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刘备在托孤现场的言行就完全是针对诸葛亮和李严赵云等人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且看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

三、人物形象

形象: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五,唇若涂脂。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尊刘抑曹”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思想倾向。刘备则是小说中着力刻画的宽厚仁德的贤明君主,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明君形象的体现与升华。这固然与刘备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之后,符合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有关;同时更重要的是,刘备身上确实存在着仁政爱民、轻生重义等光辉品格。这些品格在战乱频繁、群雄并起的乱世特别为饱受疾苦的百姓所向往和拥戴。刘备和曹操两人,都是有雄才大略、称霸一方的君主,也常被人们放在一处比较,但两者在根本上存在着“王道”与“霸道”的差别,也是“仁政”与“暴政”的根本差别。

刘备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他的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刘备一生的活动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他贯穿始终的政治理想。在桃园结义时他们就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背义忘恩,天人戮!”刘备也曾对自己的实行仁政进行总结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相反,事乃可成。若一小利失义于天下,吾不为也。”可见,实行仁政是刘备一贯自觉的政治主张。

势单力孤的时候,刘备曾四处投奔,但不论到何处,他都能广施仁政,爱民如子,也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在驻扎新野后不久,当地百姓就做歌称颂刘备,“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这一切都和汉末任意屠戮百姓、视生民如草芥的各路军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遭曹操追杀,弃樊城奔襄阳的一路上,后有曹操精兵将至,前面又有江河阻挡,而刘备却宁肯被敌军追上,也没有听从诸将几次三番提出的抛弃百姓、独自逃跑的建议,带领几万百姓每天只能走不到十里路,最后被曹操的轻骑追止,落得阿斗丢失,糜夫人不得已投井而死。刘备对百姓的爱护之深之真之切在此可见一斑。

刘备性格上另外一个核心特点是他的“重义”。刘备的一生可以说为义而生,又为义而死。三国演义第一回写的就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从此以后三人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福祸与共、至死不渝……在三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义薄云天、荡气回肠的佳话。关羽在麦城被害后,刘备不顾众人劝阻,明知道是不智之举,仍坚持报仇。他们三人之间的结义早已超出了民间简单的“拜把结盟”,而是一种基于无私为民、相互欣赏、情感契合基础的忠义之举。在见利忘义、朝秦暮楚、战乱纷争的年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刘备还能把这种“义”推而广之,进而“得道多助”,在身边形成了忠义笃信的蜀汉集团。他真心敬慕诸葛亮的贤德,不惜在隆冬时节,亲自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委以重任。诸葛亮也深感其知遇之恩,从此君臣一心,矢志不渝。轻生重义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之一,这一点在刘备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

同时,刘备也是一个富有胆识胸襟的人杰,有着适应环境、灵活机智的一面。在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里,刘备就深知自己在人屋檐之下,一定要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才能保存自己,以等待时机。便在后园种菜,不问世事。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时候,刘备被说中了心思,又害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怀大志被其加害,而惊得酒杯落地,却能机智地借雷电之声将自己的震惊掩饰过去,巧妙地保全了自己。刘备还善于发现和招揽人才,广泛地采纳意见,知人善任。

尽管刘备身上几乎集中了明君应有的仁政爱民、忠义、富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等品格,但由于罗贯中在刘备身上倾注了过多理想化的色彩,也使得刘备的形象难免有些写上的简单、片面和过头,反而令人没有真实可信之感。如鲁迅就评价说三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但无论如何,刘备一直是作为一个封建贤明君主的形象历来被人们景仰和传诵的。

推荐:

上一篇: 人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
下一篇: 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阅微草堂笔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