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略谈《三国志平话》中的拥刘贬曹思想.doc

略谈《三国志平话》中的拥刘贬曹思想.doc

略谈《三国志平话》中的拥刘贬曹思想.doc略谈《三国志平话》中的拥刘贬曹思想周公解梦大全内容摘要:《三国志平话》所蕴含的鲜明的“拥刘贬曹”思想,既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的产物,也是受历代民间思潮和官方意识影响的结果。在书中

略谈《三国志平话》中的拥刘贬曹思想周公解梦大全内容摘要:《三国志平话》所蕴含的鲜明的“拥刘贬曹”思想,既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的产物,也是受历代民间思潮和官方意识影响的结果。在书中,这种思想意识一方面通过蜀汉刘备一方塑造为全书叙述的主要部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蜀汉人物理想化的塑造和对曹操无情的嘲弄鞭挞表现出来,并直接确立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基础。关键词:《三国志平话》拥刘贬曹主题思想“三国故事”的说话艺术可能在唐代即已产生,只是让人可惜的是,宋以前的“三国”说话都没留下“话本”,现存最早且较为完整的三国故事专书即为《三国志平话》(以下简称《平话》)。就《平话》而言,无论是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上,还是在对人物的评价上,都已为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确立了基本的思想倾向,即以蜀汉集团为叙述主要方面的“拥刘贬曹”思想。,三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诸侯割据的争战史,无所谓是非正义之分,后人只能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来判断哪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籍里,蜀汉并未处于主要地位,以篇幅而论,陈寿的《三国志》中,曹魏三十卷居首,蜀汉仅为其一半居末;即便经过裴松之的补注,曹魏、孙吴所增加的内容亦多于蜀汉。

而且,《三国志》记录三国主要人物,曹魏250人,蜀汉仅86人。可见,在三国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是曹魏而非蜀汉,文学倘若描写这段大历史,曹魏理当是描写的重点。然而,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却悄悄染上了是非正义色彩。南朝宋刘义庆所辑《世说新语》中,涉及三国人物的就有二十六、七人之多,“贬曹”的倾向已经初步显现。晚唐时三国故事在社会上已很流行,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假设的口吻间接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可能承受的命运,以“春深”加深风流韵味,以“锁”突显金屋藏娇之意,隐现诗人对曹操的道德评价。至北宋,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张耒《明道杂志》亦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可见当时民间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民间不看好曹操,而历代官方,对曹操也不看好,《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对封德彝说:“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李世民也是看不起曹操、耻与为伍的。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编著《资治通鉴纲目》,在记录三国这段历史时,就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唐国,表露出明确的尊刘抑曹思想。此外,宋元特定历史环境也促使“拥刘贬曹”思想长期流传并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由于当时民族间的战争频繁,“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文人学者甚至用汉室来代表汉族,而把金元比作曹魏,如陆游《得建业?y郑觉民书》诗云:“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抵抗外族入侵、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情绪。这些思想意识,无疑会深刻影响民间说书艺人的价值取向,并在《平话》中予以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平话》这种意识的鲜明流露也和元代社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

上一篇: 骆玉明精讲《世说新语》,过13个角度全景式解读
下一篇: 新三国志平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