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的说,历史上的许攸并非死在许褚之手。
至于“许攸死于许褚之手”则是出自《三国演义》,也就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原文在第33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主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电视剧《三国演义》许褚杀死许攸后,向曹操汇报】
许攸故事的历史背景
罗贯中编这个故事段子,也是有几分史实依据的,例如许攸当众吹嘘自己的功劳,是出自《三国志》裴注引《魏略》,原文:
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魏略》原文说:除了官渡献策夺乌巢之外,许攸还帮助曹操夺取冀州,颇有功劳。许攸仗着自己和曹操亲近,又有功劳,便总是与曹操开玩笑,甚至当众称呼曹操小字:“阿瞒!你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曹操则笑着回答称是,但是心里却不满许攸的放纵。
众所周知,曹操的小字“阿瞒”,在秦汉风俗里,小名只是男子未行冠礼之前用的,一般又多是贱名,因为民间有“贱名好养活”的风俗(时至今日小名风俗中也有类似情况);等男子行冠礼之后,就会取正式的表字。——曹操的表字是孟德。
这时候,大家应该称呼他的表字以示尊敬,如果还用小名相称,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有轻视别人的意思。
《魏略》的作者是魏朝郎中鱼豢所撰写,所以他也不能直接写出曹操的小名是阿瞒,这样是犯讳,所以改用“某甲”代替。
那么,在《魏略》中许攸是怎么完蛋的呢?
他是又一次在出行邺城东门时,跟身边的人吹嘘:“此家(曹家人)不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此言一出,就有人向曹操打小报告,这回,曹操也终于忍不住了,授意司法部门把许攸给逮捕判刑了。
许攸是不是被判处死刑?《魏略》原文是“收之”,并没有明文说是“诛之”,所以确实不好说;但是大家通过对娄圭、崔琰的遭遇来判断(两人都明确记载被诛杀),都倾向于许攸也因此丢了性命。
反正从此之后,许攸也没有了后续记载。
罗贯中的小说笔法
我们再来看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改写,首先许攸的演义形象和历史形象是吻合的,他自夸功劳的事,是被罗贯中继承下来了,毛宗岗作评道:骄甚,浅甚。
鱼豢在《魏略》中说,曹操见到许攸的无礼之举后,“表面笑嘻嘻,内心MMP”,而罗贯中不然,只写曹操“大笑”,再补一句“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看看,罗贯中把“曹操心中不平的想法”转移到“众将心中”去了,如此以来,就为后面“许褚斩许攸”埋了伏笔,实在是巧妙。毛宗岗对曹操的大笑评道:奸甚。
后续剧情是,许攸当众羞辱许褚,并吹嘘自己,激怒许褚,惹来杀身之祸。许褚提着许攸的首级去见曹操,曹操还责怪许褚:“他和我是旧友,所以开玩笑的,你为何杀他?”
【电视剧《三国演义》许攸吹嘘自己,惹怒许褚】
毛宗岗对这句话评价道:此奸雄假话。包括后面曹操“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在毛宗岗看来,“都是奸雄欺人之处”。
毛宗岗的这些解读都是罗贯中编写段子的注脚,也把话都挑明了说:原来这些内容都是罗贯中为了塑造出曹操的奸雄形象而设计出来的桥段。
综上
笔者写这么多,是教大家看看罗贯中是如何运用史料,塑造出形象鲜明的小说人物形象来。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演义里的许攸,都是骄傲、浅薄的形象,做了作死的事,但演义里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却不大相同。
演义里的曹操表面功夫做得很好:“大笑”、“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实际上许褚做的事,正是曹操心中所想。读者读到此处,会惊讶原来曹操的城府如此之深!——如此,曹操的奸雄形象就立起来了。
而历史上的曹操,心中就是对许攸不爽,即便没当面翻脸不认人,日后找个机会,就授意别人“依法办案”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