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是什么)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是什么)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是什么)白族的风俗习惯大达、箐干坪、下坞、三七、汤邓……在云龙的很多白族村寨,白族的风俗习惯,春节必有的一道盛宴就是唱“吹吹腔”戏。吹吹腔,又叫“唢呐戏”或“板凳戏”,是云龙特有的地方戏种,往往在重要的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中表演。但现今,只有在春节才能看到正式的演出,戏一般在初二开台。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是什么)吹吹腔其伴奏以

白族的风俗习惯

大达、箐干坪、下坞、三七、汤邓……在云龙的很多白族村寨,白族的风俗习惯,春节必有的一道盛宴就是唱“吹吹腔”戏。吹吹腔,又叫“唢呐戏”或“板凳戏”,是云龙特有的地方戏种,往往在重要的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中表演。但现今,只有在春节才能看到正式的演出,戏一般在初二开台。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是什么)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是什么)

吹吹腔其伴奏以吹为主,唢呐是吹奏的主要乐器,此外,还有锣、鼓、钹、镲等打击乐器,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说法,演员的唱腔与唢呐锣鼓或打击乐交替进行,“唱时不吹,吹时不唱,唱时不舞,舞时不唱”是它的一大特点。

云龙长新大达村白族吹吹腔

大达村有一支一百多人的白族吹吹腔艺术团,由当地群众自发组成,主要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通过“打街”的形式,把新春祝福带给村中的各家各户,群众则自发捐赠米面、柴火、腊肉、现金等财物来支持戏班唱戏,使吹吹腔更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白族的风俗是什么

2.火把节——彝族、白族、纳西族

一般火把节是三天三夜,第一天开始祭火,搭建祭祀台,杀牛宰羊,点燃圣火,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举着火把,举行一些庆祝活动,第三天送火,依然是举着火把,走到自己田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的意思就是摔跤,但是除了摔跤也有一些其它的运动,比如还会赛马,还会射箭,所以那达慕在蒙语当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一种典型的大型的游戏的盛会,比如摔跤、赛马。

4.苗族——芦笙节

他们手里拿的乐器就是芦笙,芦笙节在苗族是非常盛大的节日。但是不同的民族之间具体的日期是不一样的。

5.白族——三月街,另一个名字是观音市

在白族的传说当中,白族的风俗习惯,大概每年三月十五观音会到大理讲经说法,人们都去参加,渐渐地人多了,就演变为了商贸集会,有一些表演、竞技、商贸、交流等大会,算是功能比较综合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

白族杖鼓舞: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仗鼓舞”是白族的传统舞蹈,因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二,用木棒为杆而得名。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代表性舞蹈,同时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子鞭:九子鞭因鞭子两端各装九枚铜钱而定名,九子鞭表演可一人独打,双人对打,也可群体表演,基本套式是莲花八拍,分别用竹鞭拍打左右肩、左右手、左右腰、左右脚等八个部位,按此八拍延伸出六套模式,每套又分为八式,共四十八式,每式均有命名,“百鸟起舞”、“玉女缠腰”、“蝶舞花丛”、“灵猴舞鞭”等等,随着竹鞭敲击舞动,表演者做出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等一系列动作,竹鞭发出富于节奏的“嚓嚓”声,白族的风俗习惯,表演音乐伴以地方小调,韵律节奏明快,舞姿粗犷优美,白族的风俗习惯,令人目不暇接。

上一篇: 安哥拉树皮(安哥拉树皮副作用有哪些)
下一篇: 栗坤个人资料简介(栗坤老公王元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