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是孙策的问题。
01
孙策起兵讨伐刘繇的时候,周瑜可是带兵入股,积极参与了的。
一路上既有功劳也有苦劳。
三国志 卷54: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结果等赶跑了刘繇,孙策怎么对待周瑜的?
三国志 卷54: 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直接告诉周瑜我这儿不需要你了,把人打发走了。
题主能想象刘备在拿下荆南四郡后跟诸葛亮说:“你回隆中吧,益州我自己去搞定就行,就不用你了”吗?
而周瑜之后几年也都在袁术帐下,直到公元198年才投奔孙策。此时袁术都称帝一年了。
三国志 卷54: 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后汉书 卷75: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烱符命,遂果僭号,自称仲家。
02
别看孙策看上去待周瑜甚厚,多把周瑜当兄弟似的。
三国志 卷54: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三国志 卷54裴注引《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至少在他生前,周瑜从来不是最重要的大臣,甚至连决策层/股东都算不上。
孙策到200年,一共有六个郡的地盘:
会稽郡 - 太守是他自己。
丹杨郡 - 太守是吴景, 他舅舅。
豫章郡 - 太守是孙贲,他堂兄。
庐陵郡 - 太守是孙辅,他堂兄。
吴郡 - 太守是朱治,孙家元老,也算原始股东。
庐江郡 - 太守是李术,事迹较少,可能是唯一的外人。
三国志 卷46: 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呉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扬朱治为呉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三国志 卷47裴注引《江表传》曰: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
根本没周瑜什么事儿,不但不是任何郡的太守,他也没有任何都督权,孙策只让他遥领了个江夏太守。
三国志 卷54: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三国志 卷46裴注引呉录载策表曰: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範、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孙策倒也不是没进攻过江夏,问题是他这趟出征,拿下了庐江、庐陵和豫章,孙贲孙辅李术都当上了太守。
就周瑜什么好处都没得到,光出力了。
另外别看周瑜任职中护军,从“留镇巴丘”(这里指的应该是庐陵郡的巴丘县) 即可看出,孙策的大军主力根本和周瑜无关,徐琨(孙策表哥,时任督军中郎将)在军中的地位都应该高于周瑜。
三国志 卷50: 策表琨领丹杨太守,会吴景委广陵来东,复为丹杨守。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
更尴尬的是,即使孙策公元200年没死,江夏太守对于周瑜也只会是空头支票。因为当时孙策的战略重心已经从西进转到北伐了。
三国志 卷1: 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
三国志 卷46: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三国志 卷7裴注引《先贤行状》曰: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
三国志 卷10裴注引《三辅决录》曰: 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術,会術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術所杀,时年三十八。
都准备偷袭曹操了,短期内自然不会再考虑打刘表,周瑜在孙策阵营仍然徘徊于股东/决策层之外。
你能想象刘备拿下益州后让诸葛亮留镇长沙某县,也不给他军权,只让他遥领个豫章太守吗?
刘备可是拿下荆南四郡后,直接给诸葛亮督其中三郡;
拿下益州后,直接安排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管理权力中心啊。
这才是鱼水关系。
三国志 卷35: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 卷35: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而在公元200年的孙策势力,周瑜无论地位还是职权,大概率连前十都排不进去。
03
孙策托孤其实并没周瑜什么事儿,周瑜只是“将兵赴丧”而已。
和《三国演义》虚构的所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完全不同,历史上孙策只托孤给了张昭一人,根本没让周瑜参与。
原因也很简单,周瑜本就处在孙策势力的决策层和权力中心之外,轮不到他的。
三国志 卷52: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三国志 卷52 裴注引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歩西归,亦无所虑。”
三国志 卷52 裴注引吴书曰: 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
三国志 卷52: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周瑜后来的权利,其实是通过带兵奔丧争取到的,很可能还是私自行为。
三国志 卷54: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而“共掌众事”也是孙权给的,跟孙策无关。
而刘备和诸葛亮那就不用多说了,公认的举国托孤,心神无贰。
三国志 卷32: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所以啊,和孙策君臣关系最好的,其实很可能是张昭。
而孙策和周瑜这对塑料兄弟,应该也只有在花边新闻方面,可以胜过刘备诸葛亮了哈哈。
三国志 卷54: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三国志 卷54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曹操也这么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