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五义原文:只见那人斯斯文文,随着包兴进来,到了书房,包兴先行礼,只见包公立起身来,那人向前一揖,包公答了一揖,让座。包公便问,先生贵姓?那人答道,晚生复姓公孙名策。因久困场屋,屡落孙山,故流落在大相国寺。多承了然禅师优待,特具书信前来,望其老公祖推情收录。包公见他举止端详,言语明晰,又问了些书籍典故,见他对答如流,学问渊博,竟是个不得第的才子,包公大喜。
这是原文中交待的包拯和公孙策这一对铁搭档初次见面的场景。电视剧里,无论是《包青天》还是《七侠五义》,公孙策都是黑白两道通吃,白就不说了,本来就是书生人设,关键问题是他对江湖规矩还很了解,御猫展昭出现之前,涉及江湖的问题也都是他出谋划策,很有言语权,真可谓从经史子集到江湖草莽样样精通,偏巧就是逢考不过!有人戏称公孙策必是当初漏拜了文殊菩萨,所以考试运气差到了极点,才会倒霉到他那种境地!
公孙策(公孙策是谁扮演)
当然,众多影视版本的公孙策中,以范鸿轩版本的最为经典,他形象儒雅清淡,成为了观众心中永的永恒,导致观众认为铁面无私的包公身边,就应该有着这样一位干净清瘦的公孙策。每当包拯心里有决断疑惑的时候,那浑厚有力的声音便会响起:公孙先生以为此事应当如何?同样地,此时往往会回应着同样经典的台词:学生无能!学生当真无能吗?怎么可能!通晓天文地理,思路清晰,运筹帷幄,还精通医理,治病救人,能力绝不在包拯之下!然而,他总是在包拯或者说剧情需要他的时候,他会倾尽所有,出谋划策,断案如神;同样,不需要他的时候他也不会出一点风头。可以这样说:公孙策从始至终都存在,但你绝对不会在不该关注他时看到他的半分锋芒毕露,;但他又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对包公而言,对开封府而言,对大宋受苦受冤的百姓而言,他又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位角色他为何只是一个师爷,他的心中可曾有过不甘心?其实,公孙策屡次落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公孙策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相比较包拯和展昭,他更不适合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他就像月光下皎洁的清水一样,和包拯这样炽热如太阳如烈火的大人一起,相辅相成!公孙策即是包拯的智囊也是包拯的师爷,开封府内能人辈出,却以包拯与公孙策的刚柔并济组合最为和谐。每当包大人心中有纠结,公孙先生必分析透彻,入木三分。公孙先生不适合庙堂争斗并不代表他不知其中玄机,如此一来,便像是命运的安排,面对刚直不过的包拯,公孙策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公孙策作为智囊充当了调和剂达到某种中和的目的,同时也衬托出了包拯的刚直性格,更加精准地烘托出了作为一个师爷所应有的素质——内敛而不张扬!
发表评论